浙江金融職業學院(以下簡稱“浙江金融職院”)的《分類分崗分階培養校企雙主體育人——浙江金融職業學院會計專業群校企合作特色培養》案例成功入選教育部發布的“2021年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典型案例名單”。如何進行“分類分崗分階”培養?記者來到浙江金融職院深入了解。
新經濟催生新需求
加快發展數字經濟,推動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是國家“十四五”經濟發展的重要目標。隨著“大智移云”等新興技術的驅動,“智能會計”發展迅速,財務共享模式日益普及,財務機器人功能愈加完善,會計各崗位工作內容發生了很大變化。
新崗位需要新的職業技能。“在充分分析學情基礎上,依據認知規律,按照由低階到高階設計教學內容和教學過程,可以提升人才培養效果。”浙江金融職院會計學院院長王忠孝告訴記者,該校的大數據與會計專業是國家示范校重點建設專業,專業人才培養堅持以學生為中心,通過深化產教融合,為學生提供多元的成長路徑。
“我們創新實施了‘分類分崗分階’產教融合培養模式。”王忠孝介紹,所謂“分類”指的是在對產業需求和學情大數據分析基礎上,通過與順豐、豐巢科技、恒生信息科技等公司合作,以認知實習和跟崗實習分類開展;所謂“分崗”指的是通過與用友、衡信、百世等公司合作,在專業教學過程中,以不同會計崗位設置教學內容;所謂“分階”指的是通過不同形式特色班級,在不同會計崗位基礎上,按照模擬、真實、綜合、新崗位技能分階培養、逐級遞進,并與教育部1+×證書相銜接。
新模式取得新成效
記者了解到,在分類培養中,浙江金融職院學生的認知實習主要培養學生勞動意識,強化勞動觀念、勞動精神。跟崗實習,則主要通過完成財務數據采集等實踐,培養學生數字化意識,接觸并完成真實數據處理崗位;在分崗培養中,針對傳統會計出納、成本會計、總賬報表、往來會計、資金管理、會計主管等不同崗位,以及在“大智移云”等新技術影響下產生的共享財務、智能財務、業務財務等新崗位進行人才培養,同時積極與教育部智能財稅、財務數字化、業財一體信息化、財務共享服務、財務大數據分析、金稅財務應用等1+×職業技能等級證書相融通;在分階培養中,不僅分階設計教學內容,也在課程實踐項目上分階開設現代會計工匠班、會計實戰班、現代會計學徒班、云財務卓越班、會計精英啟航班,實現學生職業能力螺旋遞進式上升。
“分類分崗分階模式的實施,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積極性,職業技能和綜合素養都得到了顯著提升。”王忠孝表示,通過這一創新產教融合的培養模式,可以加強學生崗位職業能力培養的針對性,并不斷增強學生學習的獲得感。據了解,新模式實踐以來,浙江金融職院現代會計工匠班學生參加國家、省級財稅類大賽多次獲獎,技能尖子李觀祥獲國家獎學金特別評審獎,胡文帥被評為“最美職校生”并赴京發言,得到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郝明金高度肯定,近五年,學校取得國賽一等獎2項、省賽一等獎16項,年均就業率98%以上。
“在人才培養取得優異成績的同時,學校的雙師型師資隊伍建設也卓有成效。”據介紹,通過分類分崗分階模式的實施,校企聯合培養師資,使教師實踐技能提升,教師持有職業證書人均2本以上,培養國家萬人計劃教學名師1人,國務院特殊津貼1人,浙江省會計專業帶頭人4人,校企合作開發教材40余部,其中國家“十二五規劃”教材12部、國家“十三五規劃”教材9部。
新思路激發新動能
“深化產教融合的關鍵在于要找準校企雙方互補的優勢資源。”王忠孝向記者舉例說明:組建現代會計工匠班,可以充分利用企業職業技能測評系統檢驗提升學生技能水平;引企入校,可以在滿足企業辦公場所需要的同時在校內通過會計實戰開展人才培養;與企業開展現代學徒制,可以滿足企業急需會計人才,有效對接行業企業需求;組建云財務卓越班,可以對接新會計技能,實現了會計人才培養的與時俱進;組建會計精英啟航班,可以有效利用企業數字化考試資源。這些多元的產教融合模式,實現了校企之間取長補短,通過互用優勢資源,達到提升人才培養質量的目的。
記者進一步了解到,浙江金融職院“分類分崗分階”的人才培育模式目前正在面向全國推廣應用,來浙江金融職院交流的院校年均在80所以上。“未來我們會進一步發揮學校作為全國高職院校會計系主任(院長)聯席會主席單位、國家級和浙江省級雙師培養培訓基地作用,為全國、全省職業院校骨干教師提供培訓服務,推廣專業人才分類分崗分階產教融合培養模式,發揮更大作用。”王忠孝說。(李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