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巴西、俄羅斯、印度和中國四國外長在聯合國大會期間舉行首次會晤,開啟金磚國家合作序幕。2009年6月,金磚國家領導人在俄羅斯葉卡捷琳堡舉行首次會晤,推動金磚合作升級至峰會層次。2011年,南非正式加入金磚國家,金磚國家擴為五國,英文名稱定為BRICS。金磚國家具有相近的國際立場和共同的利益需求,各國的合作基礎日益扎實,在國際金融秩序、氣候變化、可持續發展、全球治理等方面進行了實質性合作。作為人文交流的重要組成部分,教育已經成為金磚國家合作的重要領域。2013年,首屆金磚國家教育部長會議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37屆大會期間召開,標志著金磚國家多邊教育合作的機制化進程正式開啟。
2022年5月26日,教育部主辦了第九屆金磚國家教育部長會議。會議通過了《第九屆金磚國家教育部長會議宣言》。金磚國家的教育合作取得了多項成果,但是面對紛繁復雜的國際形勢,以及不斷反復的新冠肺炎疫情,金磚國家的教育合作依舊面臨挑戰和不確定性。在此背景下,2022年的教育部長會議討論了如何構建更加緊密、更加務實、更高質量的教育合作體系,并明確了未來教育合作的重點方向。
為全面了解金磚國家教育合作情況,掌握中國與金磚國家雙邊和多邊教育合作的進展,更好地應對合作進程中的挑戰,《世界教育信息》邀請北京外國語大學、華中農業大學、浙江師范大學等高校的專家學者,圍繞金磚國家教育合作的現狀和挑戰、金磚國家的教育戰略、高校學生流動、金磚國家來華留學生教育進行研究。在本組文章中,朱瑋靜對金磚四國來華留學生情況進行分析,并提出改進策略,張方方、李重洋等分別對中巴、中俄的教育合作進行回顧,童宇韜探討了中印教育合作的空間可能,鄭崧等對南非高校學生流動進行了分析。專題文章有助于總結和提煉當前金磚國家教育合作的現狀與特征,為金磚國家未來的合作,特別是我國與其他金磚國家的教育合作提供參考。
教育是多邊外交的重要領域。金磚各國將教育合作納入國家發展戰略,逐漸完善多邊教育合作機制。中國與其他金磚國家緊密合作,探索教育合作模式。中俄建立“全面戰略協作伙伴關系”,簽訂《2020—2025年中俄科技創新領域合作路線圖》,明確教育領域的合作重點是開展雙學位項目,并以學位培養單位為基地,開展長期和短期教育交流、進修活動。印度發布《國家教育政策2020》,該政策作為21世紀印度出臺的第一份國家層面的教育政策,強調教育國際合作,為中印教育合作交流帶來契機。中國與巴西設立高層協調與合作委員會,下設教育分委會推動中巴教育合作與發展,已經在孔子學院合作等多方面取得成果。南非政府制定《2030年國家發展計劃》,明確支持高等教育機構的國際合作,推動研究生和高級研究人員的訪問交流等。在教育合作持續推進的背景下,2015年11月,金磚國家教育部代表簽署了《關于建立金磚國家網絡大學的諒解備忘錄》,該網絡由金磚國家教育部提名的50多所大學組成,旨在發展雙邊和多邊教育合作,開展短期聯合碩士和博士課程,并根據共同的標準在不同領域開展聯合研究項目。在之后幾次金磚國家教育部長會議上,金磚國家網絡大學的相關合作被進一步認可和推進,該網絡逐漸成為金磚國家在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國際交流與合作的重要平臺。在全球化不斷深入推進的背景下,金磚國家的教育合作已成為多邊外交的重要內容,面對國際形勢的變化和挑戰,金磚各國教育合作也在進行調整和不斷完善,未來合作潛力巨大且前景廣闊。
以語言交流為立足點。語言教育是金磚國家教育交流合作的基礎和主要形式,應放在國家教育交流的重要位置。中俄兩國公民對語言合作與交流表現出強烈的興趣。截至2021年底,俄羅斯有4萬人在368所大中小學學習中文,中國有9萬人在868所學校學習俄語。中印兩國互派留學生,設有相應的政府獎學金項目,如印度文化關系委員會為印地語學習者提供獎學金,中國學生在印度中央印地語學院學習印地語可獲得年度獎學金。中國在俄羅斯、巴西等國設立多家孔子學院、孔子課堂,這些機構的設立積極推進了語言學習。此外,多個國家設立中文、俄語、葡萄牙語等語言水平測試,為語言學習者提供能力認證服務。
以高等教育合作為基本盤。高校是金磚國家教育合作的主要載體,主要體現在教學、科研、學生交流等方面。金磚國家認識到高等教育國際化為提供高素質人力資源、促進經濟增長發揮的重要作用,積極尋求國際交流與合作,提升自身高等教育全球競爭力,培養具有國際視野的優秀人才。例如,俄羅斯不斷強化與中國的高等教育交流與合作,吸引大量中國學生到俄羅斯留學,中俄高校共同舉辦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學等合作辦學高校。然而,金磚國家高校合作存在不均衡的情況。例如,中國在巴西的留學生人數相對較少,多為高校間協議框架下的語言專業交流生,集中在圣保羅大學、里約熱內盧聯邦大學等巴西重點大學;南非政府雖然努力推動與其他金磚國家的合作,但自南非加入金磚國家以來,來自這些國家的留學生人數并沒有明顯增加,合作空間還很大。
以特色項目為增長極。金磚國家在經濟和社會發展等方面具有共同特征,在教育改革領域有很多相似之處,共同開發了多項教育合作特色項目。金磚國家均為經濟發展比較迅速的新興經濟體,經濟發展離不開教育的支持,職業教育成為各國共同關注的領域。例如,印度莫迪政府高喊“印度制造”的口號,要求印度重視職業技術教育與培訓,在《國家教育政策2020》中提出要“重構印度的職業教育”,并鼓勵行業更多地參與職業教育與培訓,開展校企合作和產教融合。各國教育還具有鮮明特色。例如,巴西作為足球傳統強國,在多年發展過程中,形成了一套較為完善的足球人才培養與輸送體系;巴西非常認可中國的中醫教育,兩國在中醫領域的交流往來與短期培訓不斷,巴西多所醫院開設中醫課程,中國在巴西設立聯合研究基地等。可見,各個國家在職業教育、體育教育、醫學教育等多個方面合作與特色化發展的空間較大,有利于我國與其他金磚國家的特色化合作。
金磚國家教育合作未來可期。習近平主席在中國恢復聯合國合法席位50周年紀念會議上的講話中強調,人類應該和衷共濟、和合共生,朝著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方向不斷邁進,共同創造更加美好未來。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需要尊重他者,維護文化多樣性,需要開展文明間對話,需要改革和建設全球治理體系。
本專題文章的研究顯示,金磚國家在高校合作、科研交流、留學生教育等方面已經取得了長足進步,來華留學生在規模、獲得獎學金人數、層次結構等方面取得了顯著進展,各國的合作也很有特色,但從整體來看,金磚國家的整體合作潛力有待釋放。未來仍需要政府倡議和支持,更加有效地促進和擴大金磚國家在教育領域的合作。期待此次專題文章,能有助于總結中國與其他金磚國家合作的得與失,分析中國與其他金磚國家合作的模式和亮點,為構建“金磚國家教育合作方案”提供參考。(苑大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