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為筆 繪制“雙高”建設新畫卷?浙江篇
“適合就是最好”是杭州市中策職業學校一以貫之的教育理念,近年來,學校堅持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以“核心素養養成”和“匠心文化賦能”作為中職學生終身發展的兩個突破口,提出了全球化信息化背景下的中職“基于選擇性、強調專業性、突出融合性、注重創新性”的SPFI課改新理念,構建了“素養+匠心”人才培養模式,真正實現德育與教學有機融合的“三全育人”,讓每一名學生都能找到適合自己的成才之路,成就精彩人生。
SPFI視域下中職“素養+匠心”人才培養模式,不僅生動詮釋了學校以生為本的服務初心,更充分彰顯出學校的務實品質,值得學習與借鑒。
溯源·淬煉
提出SPFI課改新理念
時間追溯到2003年,學校率先在杭州中職推行學分制改革,學生可以跨學校、跨年級、跨專業選擇課程和學習方式,并探索實施“可供選擇的課程”。到了2014年,學校以真正服務于學生內在需求、挖掘學生內在潛力為核心,以全面啟動浙江省中職選擇性課程改革為實踐起點,科學制定課改實踐路線圖,探索“模塊化課程”的選擇機制、“工學交替”的教學機制和“做中學”的學習機制。
在此背景下,學校從2014年開始正式開啟“以選擇性教育為理念,以多樣化課程建設為抓手,以制度創新為取向”的課改之路,并形成“基于選擇性(Selective)、強調專業性(Professional)、突出融合性(Fusion)、注重創新性(Innovative)”中職SPFI課改新理念。
課改帶動學校育人理念、辦學模式整體變革,學校系統構建“平臺+模塊”專業群課程體系,按照“完善專業集群、規范選修課程、實行轉專業、強化網絡課程選修、構建‘六群三融’選修課程體系、確定課程群標準、形成課程和課程綱要、組織撰寫校本教材”八個步驟展開,科學高效地推進課改實施。課改促進學校創新重構育人環境,深入推進“場館育人”事業,陸續建成了杭之味餐飲新地標、中小策新媒體中心等場館,全面提升教學質量和學生素養,形成具有鮮明中職特色的《核心素養“1+4+X”的中策方案》,促進學校實現人才培養匠心文化賦能,實現了德育管理與專業教學的有機融合,形成學校特色的“一專業一場館”的匠心文化育人品牌,中職“素養+匠心”人才培養順勢而成。
SPFI視域下中職“素養+匠心”人才培養模式有機融合德育管理與教學實施兩大育人主線,以“核心素養養成”和“匠心文化賦能”作為人才培養的“著力點”,在提升學生職業能力的同時,更為其終身發展奠定基礎。
至此,由學校“適合就是最好”教育理念生發而成的SPFI視域下中職“素養+匠心”人才培養模式已初具雛形,將學校的各類優質資源整合成強大動力,推動教學改革順利前行。
探索·實踐
四大戰略推進SPFI課程
學校以社會需求和學生意愿為導向,創新SPFI課程理念,形成解決問題的“素養引領、系統整合、匠心賦能、標準量化”四大策略。
——素養引領策略
學校始終把“培養有價值感和幸福感的中策學子”作為課改實踐的價值指向,確定“課程開發和教學實施基于核心素養并服務于核心素養”的素養引領策略,凸顯中等職業教育注重“核心素養培養”的針對性和指向性。
學校通過開展“中策學子核心素養”調研,確立核心素養的維度和要點,形成學生核心素養“專業與創新、生活與職場、媒體與技術、交流與發展”4個維度15個要點,梳理形成核心素養“1+4+X”的中策方案,促使素養具體化、可學習、可操作、可執行、可評測,成為直接指導教師教學行為的準則。學校經過多批次多輪次推進,形成“省標—校際—專業”三層推進的“1+4+X”素養框架。
將核心素養轉化為教育教學過程的具體內容,聚焦教學目標,重構課程體系,圍繞學生核心素養的四個維度,開展課程設置;通過引進外籍教師、深化“雙創”教育,強化外語和“雙創”的兩翼特色;通過“十段八步”課程開發模式,完善“六群三融”的選修課程體系。學校打破學科界限、融通各學科和專業知識,培養跨學科、跨領域人才成長的核心素養。教學體系動態實施過程分為“內環”與“外環”,“內環”對所選用的教學順序、教學活動程序、教學組織形式、教學方法和教學媒體等進行動態調整,“外環”對多個課程群之間依據所培養指向進行動態變化,讓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內學到更多的課程和內容。
——系統整合策略
基于教育生態學原理,從職業教育內外教學生態出發,系統整合課程實施的目標定位、運行策略和支撐保障三大體系,構建“結構與內容、環境與資源”相融合的課程生態鏈。
發揮各專業的優勢,跨學科、跨專業、跨團隊搭建集群化、活動化、專業化的“三化”課程框架,以課程群進行分類,如職業體驗課程群、訂單課程群等,結合信息技術、學校特點、校企合作建設相應的課程內容。如烹飪專業與電氣專業合作開發食品3D打印課程、環境監測技術專業與計算機網絡專業開發智慧水處理課程。
學校以“綠色風、青春味、百變身、科技感”為理念,實施“一專業一場館”建設計劃;以“新技術+新項目+新教學+新創意”“四新合一”的思路建設智慧實訓教室;探索以“四師、四室、四團隊、四課”為標志的運行機制,創新創業教育增加新的創意內涵;引入無人機、3D打印等新技術,開發“無人機+3D打印+影音后期制作+平面設計”等四類融合性特色選修課,形成課程研發鏈,為學生提供課程鏈,促進學生“鏈式”發展。
以項目選擇、數字融合、自主創業三個階段為主線,創新學習平臺和教學平臺,建設虛實結合的“鴻場館”,打造智慧互聯的“鴻課堂”,豐富學生多樣選擇“鴻資源”,形成了基于“數字資源+創新創業創意”融合的“鴻創”教學新模式。共計出版規劃核心教材23本、校本教材18本和課程綱要63個,建設網絡課程16門。
——匠心賦能策略
遵循學生成長規律,實施21天行為養成計劃,日行日進“懷匠心”;系統設計“三層上升”的匠星修行課程“踐匠行”,實現“從行為到習慣養成、從習慣到素養形成、從素養到行為自覺”螺旋式推進,并配套“班級—專業—學校”三級匠星榮譽體系。
頂層設計德育管理與教學實施融合,從隊伍、課程、機制、活動、榮譽體系五類載體,實施三全(全員、全面、全過程)三式(融合式、漸進式、滲透式)工作機制,有序推進“懷匠心、鑄匠魂、守匠情、踐匠行”的“匠心文化賦能”制度、活動及課程建設,例如實訓7S管理、實訓課教學轉場制度等,將德育管理與專業場館建設相融合,與課程建設相融合,與學生社會實踐、實習實訓相融合,形成浸潤式的“匠星文化”氛圍。
——標準量化策略
引入行企駐校,開發引領專業和行業發展的課程標準:如學校與省餐飲行業協會、知味觀三方合作,開發現代杭幫菜傳承人現代學徒制標準體系建設;與大疆合作開發無人機飛行課程及考核標準。評價上建立以課程學分、德育學分、社團學分和證書拓展學分為載體的多元量化評價體系。
制定傳人技藝傳習和能力素養考核評價體系,評價過程引入網絡信息管理;引入西餐西點(配方定量、制作定時、供應定溫、服務定序)一系列結構化標準,創新杭幫菜制作標準。學生同時獲取畢業證書、中式烹調師中級工證書、意大利西點證書和杭幫菜傳承人認證證書,做到四證齊全,實現四標合一。
“素養引領、系統整合、匠心賦能、標準量化”四大策略如同人才培養過程中的四個環節,節節發力、節節作為、節節精彩,凝聚合力,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
特色·成效
升華實踐成效喜人
經過8年的實踐探索,隨著“素養+匠心”人才培養的持續深入推進,學校在人才培養質量和教育教學改革方面取得喜人成效。
近4年,學生參加各級技能大賽,獲得國家級別3金11銀3銅、省級13金9銀7銅,在創新創業大賽中獲得國家級別3金2銀、省級5金7銀5銅。商務英語專業學生楊曉波成為首個職高里走出的博士生;音樂專業學生蔣兆悅成為民間收藏家學會會長,并為學校捐贈三個博物館;環境監測技術專業學生王曉斕出色完成G20峰會接待任務,獲得全國五一勞動獎章;電氣運行與控制專業學生李劍飛在中職和大學就讀7年中,獲得了8個國家獎項,大學畢業后被保送浙江大學電氣專業研究生;烹飪專業優秀學子朱仰峰自主創業,成為杭城知名大廚及美食專家。
基于SPFI理念的教學改革成效凸顯,“中職烹飪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索與實踐”獲得2014年首屆職業教育國家教學成果一等獎,“踐行現代學徒制,孕育非遺傳承人”獲2018年第二屆職業教育國家教學成果二等獎;學校成為國家教育部門現代學徒制首批試點城市項目學校、首批省級現代學徒制試點單位,學校成功立項省名校、省校企合作共同體等32個建設項目,在“十三五”省市質量提升工程中實現“項目大滿貫”;2019年入選全國教育系統先進集體,2020年名列浙江省職業教育改革優秀典型案例首位。
SPFI育人理念帶動教師教學科研能力全面提升,近年來,涌現出一大批名師骨干,新增3名特級教師、4名正高級教師,市級及以上教學名師和技能大師共30余人;學校出版《在突圍中引領》《青鴻欲飛》《把選擇權還給學生》《創新創業的過程模式》四本教學專著;省市立項并完成課題37項,獲獎課題和論文64項,校本教材獲獎14本,課程方案、課程綱要在全市評比中獲獎14項,成績名列省市前茅。
杭州市中策職業學校“素養+匠心”人才培養的成功實踐,為學生提供了多樣化的選擇、開設了多品種的課程、開辟了個性化的成長路徑。學校將繼續以創新、務實的精神,向著建設“世界水平、中國特色、浙江一流和杭州情懷”的標桿性職業學校的目標昂首前進。(唐林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