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提出,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強化現代化建設人才支撐。其中強調“統籌職業教育、高等教育、繼續教育協同創新,推進職普融通、產教融合、科教融匯,優化職業教育類型定位。加強基礎學科、新興學科、交叉學科建設,加快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學和優勢學科”,為未來教育工作指明了重要方向。
當前,在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中,建設高效、暢通的現代流通體系關乎全局。隨著新一輪物流科技革命和產業模式的變革,高質量物流人才供給面臨數量和質量的雙重挑戰,急待打通產教融合“最后一公里”。
首先,找準產業、專業與職業的結合點。產業、專業、職業,“三業”形成有效鏈接是提升人才培養質量的關鍵。以物流行業為例,隨著物流技術、信息技術突飛猛進,新技術、新業態、新場景層出不窮,產業元宇宙、量子計算、人工智能等技術正在改變傳統物流業形態,引領供應鏈的全新變革。這也預示著物流行業將會產生更多的技術型崗位。如何縮短學校畢業生與現實用人需求之間的差距是一個重要課題。在一些無人倉、機器人作業的大型智能倉,我們所需要的不只是傳統意義上“肩挑背扛型”的物流從業者,而是更多懂得前沿技術的系統操作員、設備維養人員等。相對于產業和技術的快速變化,人的變化是一種慢變量。未來的設備維養人員,不僅要會對設備進行維修養護,更要能結合設備布局進行設備全生命周期管理;控制系統人員,不只要按照說明書操作,更需要掌握系統背后的原理并優化系統方案。這需要對現代裝備有快速學習能力,需要從文化與理念層面構建新的能力體系。新形勢下,急需重新思考產業變革與專業發展的結合點、專業發展與新職業的結合點,在融合中尋求突破之道。
其次,找準課程體系分層與職業分類的結合點。在新形勢下,高校既要滿足不同學生群體就業、深造等多元化需求,做到一個培養方案適應多個崗位層級,又要滿足學生“知識、能力、素質和技能”的平衡,適應短期就業與長遠發展的需要。這就需要統籌考慮物流產業發展對學科專業、對學生個體素質的需求特征,精心設計“基礎共享+中層互通+頂層分選”的課程體系。以“基礎共享”保證專業大類群體的基本規格和全面發展共性要求,依托專業群“多學科交叉融合”特點,構建專業群大類跨學科底層課程體系;以“中層互通”、全產業鏈條覆蓋的大類中層課程體系,拓展學生知識廣度、提高學生專業遷移能力,保證專業人才適應多崗位要求的專業深度;為了適配學生個體的差異性,引入頂層模塊化、個性化培養模式實現學生個體的職業精度,以“頂層分選”實現不同專業人才個性化分流培養,實現產業寬度、專業深度和職業精度并重。
最后,找準高水平校企合作的結合點。比如,北京物資學院和京東集團共建京東學院,建立“學校+企業”的雙師隊伍和教研團隊,共建物流科技聯合實驗室和虛擬仿真中心、供應鏈科技中心等產學研服務平臺和實訓基地,每一名學生配置“學校+京東”雙導師。除國家開設的基礎課程之外,學院還開設物流系統建模與仿真智能物流裝備等專業核心課;開設智能倉儲大數據分析、物流無人機操作與運維等專業特色課;開設無人機、數據合規、智能倉儲等方向的“微專業”。此外,還開設京東 “亞洲一號”技術體驗、京東物流科技工廠技術體驗等實踐課程,形成學科專業與職業認證并重的人才培養體系。
隨著高教改革的深化和產業變革的加速,未來的物流教育將會面臨新的機遇與挑戰。只有緊扣時代進步脈搏、緊跟前沿技術發展、緊隨產業行業所需,深入加強職普融通、產教融合、科教融匯,才能不斷破解人才供需的結構性矛盾,培養更多具有創新精神的高素質人才,為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更加堅實的支撐。
(作者:張旭鳳,系北京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北京物資學院副院長、物流管理專業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