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同中亞各國交往的歷史源遠流長,“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及推進又為兩地進一步交流協作提供了堅實基礎。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推動共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而兩地更高層次的合作交流急需“通語言、懂技術、跨文化”的復合型人才。“中文+職業技能”教育著力推進國際中文教育與職業教育“走出去”并高質量融合發展,能有效解決中國跨境企業人才需求問題,助力當地民生發展,促進中國同中亞地區的貿易暢通和民心相通。
互利共贏 意義深遠
“中文+職業技能”教育深化了國際中文教育內涵,可推動國際中文教育在中亞地區的可持續發展,有效增強中文和中華文化的傳播力、影響力。“一帶一路”倡議以“五通”為主要內容,而實現“五通”首要的是語言互通。中亞五國都是多民族國家,受政治、民族、經濟等因素影響,該地區語言狀況復雜,多語現象十分突出。除了國家主體民族語言作為各國官方語言外,俄語、英語在民眾語言生活中占據重要地位,另外還存在著土耳其語等其他語言。這種多語現狀使得中文在該地區的傳播面臨著重大挑戰。長期以來,在中亞承擔中文教學傳播任務的是孔子學院,但孔子學院以基礎性、通用性語言教學為主,目前已不能滿足該地區民眾日益增長的多樣化學習需求。“中文+職業技能”教育可幫助學習者獲得更多的中資企業就業機會、更好的經濟收入及更高的生活質量。這項從供給側角度進行的教育創新改革,能有效增強中文在該地區的教學活力及傳播影響力。
“中文+職業技能”教育對我國職業院校高質量國際化教育教學能力提出了新要求,可有效提升同中亞各國職業教育的合作交流水平,加快我國職業教育“走出去”步伐。隨著中亞各國工業化進程的加快和國家發展戰略的實施,高素質職業技能型人才培養迫在眉睫。中亞各國高度重視職業教育建設,目前均建立了較為完整的高等職業教育體系,不過仍存在著人才類型與勞動力市場需求脫節、教學質量不佳等問題,因此中亞各國鼓勵與境外合作辦學、民間融資等多種職業教育發展形式。如2017年土庫曼斯坦總統簽署一項決議,批準承認由國外院校頒發的職業教育畢業文憑,這為我國與該國教育合作交流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但跨境合作辦學、行業技術標準輸出、執業資格證書認定等均離不開雙方的文化和價值認同。教育溝通,語言先行,語言互通是民心相通的基礎,是“一帶一路”倡議下中外教育交流合作的先導因素。在充分考慮中亞地區經濟社會發展需求、文化風俗習慣的基礎上,“中文+職業技能”教育以培養學習者中文交際能力及完備的職業技能素養為目標,能有效推動我國職業教育的國際化進程,促進高質量教育體系建設。
“中文+職業技能”教育有助于滿足我國企業在中亞地區長遠發展需求,促進兩地共建共享與合作共贏,為“一帶一路”建設增值賦能,助力實現中國—中亞命運共同體發展愿景。在“一帶一路”倡議下,大批中資企業在中亞落地。根據中亞國家用工政策規定的屬地國員工與本國員工比為2∶8,中資企業可為中亞各國提供大量就業機會。目前,交通、礦產、能源、農業、電力、數字信息等行業的技能人才成為該地區的稀缺資源。“中文+職業技能”教育通過短期培訓、非學歷教育、學歷教育等多種途徑有效提高當地民眾技能素質,緩解中資企業人才需求矛盾,幫助企業降本增效。同時,通過解決就業問題助力當地民生發展。可以說,“中文+職業技能”教育為服務“一帶一路”倡議、破解我國企業在中亞地區的發展困局、釋放企業發展潛力奠定了基礎。同時,也為中亞人民打開了了解中國的窗口,在對華友好的社會群體中樹立了良好形象,從而有助于推動中國—中亞命運共同體構建。
多措并舉 共促發展
借助目前國家打造“一帶一路”核心區的發展契機,應積極與中亞各國進行政策互通和項目洽談,達成雙邊或多邊教育合作協議,推進兩地同類院校課程和學分互認,促進職教標準、技術標準、執業資格認證等方面的對接,推動當地學歷教育、孔子學院進修培訓與來華留學教育的有效銜接。加大面向中亞地區“中文+職業技能”教育財政扶持力度,拓寬資金來源渠道,增設各類專項獎學金。建立面向中亞地區的“中文+職業教育”研究基地,開展區域性、國別化調研,適時調整人才培養方案,滿足中亞各國產業發展狀況對各類技術人才的需求。推動職業教育國際化質量評估與監管體系構建,對“走出去”的高職院校的辦學能力實施有效監測與評估,確保職業教育高質量輸出。此外,還可適度優化孔子學院布局。
加強領域內各方協同合作,促進行業企業、職業院校、教育研究機構、孔子學院等主體的深度融合。確立區域化國際教育合作發展格局,發揮新疆等西北地區高職院校的地緣、語言優勢,創新同中亞各國合作辦學模式。鼓勵優質職業院校同相關行業企業“攜手出海”,在中亞開辦學校,實施多層次的學歷教育和技能培訓,在重點領域內培養“一帶一路”建設急需人才。深化產教融合,建立健全行業標準與職業證書開發建設,行業、企業、高校合力推動“1+X”制度在該地區落地推行。如2022年5月在塔吉克斯坦考核評價中心,我國有色金屬工業人才中心三個“1+X”職業技能等級證書掛牌,這是我國職業技能等級證書率先開展國際合作的積極探索。應充分發揮孔子學院的資源優勢,延伸其辦學功能,增設技能類教學內容,并嘗試在該地區建立孔子學院聯盟,整合中外政、校、企等多方資源,協調統籌發展。積極打造“魯班工坊”,提高“中文+職業技能”教育在該地區的品牌影響力。“魯班工坊”致力于培養適應合作國發展需求的高素質技能人才。
開展教育教學改革研究,推進教師、教材等教學資源在中亞地區的本土化建設,以“互聯網+”為依托創新教學模式,深化“中文+職業技能”教育內涵式發展。當前中亞各國的“中文+職業技能”教育尚處于初步摸索階段,面臨著師資短缺、人員流動性大、專業結構不合理、與當地文化溝通存在障礙、教材針對性不強等問題,亟須進行“三教”方面的改革,提高教學針對性和有效性。應大力選拔培養語言教學能力與實操技能兼備的“雙師型”外派教師,注重本土師資培養,打造一支專業過硬、綜合素質能力較強的“中文+職業技能”師資團隊。針對中亞各國教育政策、學習特點以及專業技能類別,就相關行業漢語課程教學進行研討,探索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開發編制貼近中亞民眾文化、思維、生活的多類別、分層次的“中文+職業技能”系列本土教材。此外,中亞各國對“中文+職業技能”人才需求量不斷攀升,鑒于職業技術對實操能力的特殊要求,應加大力度開發多媒體數字教學資源,以“互聯網+”為依托,構建網絡學習平臺,滿足學習者個性化、碎片式的遠程學習需求。
總而言之,“中文+職業技能”教育是推動共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構筑更加緊密的中國—中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舉措,應積極籌劃,大力推進。
作者:王慧(西安石油大學人文學院);孫建偉(陜西師范大學國際漢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