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臺縣職業中等專業學校作為浙江省高水平專業建設單位,近年來,以部省共建溫臺職業創新發展高地建設為契機,以天臺山“和合文化”為依托,創建“和合德育”品牌,強化學生的“四立四知”——“和合立人,我知我誰;和合立德,我知我為;和合立身,我知我材;和合立心,我知我慧”意識,被評為浙江省中職德育工作實驗基地學校。
同時,學校作為臺州市非遺傳承基地校,把非遺傳承融入專業,按照“起步成勢,一年成式,兩年成是,三年成事”的目標,推動試點工作不斷取得新成果,形成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溫臺樣板”。
一、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建設課程教學資源
學校緊緊圍繞“扎根鄉土、服務社會”的非遺傳承理念,以非遺項目漆藝、蠟染、剪紙、舞獅的傳承為切入口,重構人才培養體系,通過完善“1+X”證書制度,實現專業課程與職業技能考證有效融合。圍繞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培養定位,建機制、搭平臺、抓重點,有力推進中高職一體化和中本一體化人才培養模式,培養高素質復合型技能人才。聚焦學用互通,全面打造以崗位需求為導向的專業核心新課程。突出校企共建,線上建設非遺數據庫,線下增設圖書資料,形成線上線下共建共享的課程資源。同時,開發非遺校本教材,開設非遺選修課程,系統構建專業基礎課程、技能核心課程、綜合實踐課程等模塊化的非遺課程體系,構建多元化評價體系,制定非遺技藝傳承考評細則,使非遺傳承走上規范化、制度化、常態化的軌道。
二、聚焦融合創新新理念,提升非遺傳承師資水平
校、企、行共建高素質的“校企互通,專兼一體”的“雙師”結構教學團隊,引入智力資源,把企業技術人員、技師和高級技師“請進來”,成立聯合教研組,為培養“適銷對路”的高技能人才創造條件。請企業的技術骨干、能工巧匠承擔實訓教學任務,為師生下企業實踐創造條件,使合作培養的學生快速適應企業需求。定期邀請專家、優秀人才開設講座,確保“專家引領,專兼結合”。堅持“引培并舉”,建立非遺體驗師資庫,構建一支掌握行業前沿技術、實踐技能精湛的高水平非遺師資隊伍。
三、深化校企合作、產教融合
學校不斷拓寬校企合作渠道,進一步推進學徒制試點,大力推進校企“雙元”育人,設立多個國家、省級實訓基地與浙江大學高技能培訓基地。校企雙方共同制定人才培養方案,共同編制教材,共同實施教學科研。實行“四個一體化”,即:校企培養一體化,集團成員單位通過現代學徒制、冠名班、訂單班等形式,融合產業鏈、崗位鏈、教學鏈,實行招生、培養、招工一體化運作;校校貫通一體化,通過課程體系銜接,開展新形勢下中高職一體化和中本一體化模式,協同開發,共同提升,讓專業發展、人才培養模式、課程設置充分銜接;校企研發一體化,針對技術難題,共同研發新技術、新產品;校地服務一體化,積極開展校政、校縣、校區、校社、校村服務,共同發展。深化產教融合,進行跨領域、跨行業的綜合性改革,探索非遺產品技術傳承和推陳出新之路,逐步形成產教融合生態圈辦學機制,實現專業與產業發展“同頻共振”。
四、傳承發展傳統技藝,提升社會影響力
根據非遺傳承項目特點,打造集非遺陳列、展覽、研發等功能于一體的研學基地,讓非遺文化走進中小學、走進社區、走進鄉村文化禮堂,促進文化生產力提升,形成基地、學校、社區“三贏”局面,把研學旅行納入非遺傳承計劃,面向社會開展培訓講座、專題展覽等研學活動。校外參與石梁研學基地建設,設立天臺縣職業中等專業學校“唐詩之路”非遺研學中心,在張思村、塔后村設立非遺體驗中心、在和合小鎮設立和合文化創意創客中心。學校發揮專長,開展非遺項目培訓,以技術技能服務和研學基地體驗活動提升社會影響力,被評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基地校。
融合文化旅游產業,通過非遺表演、展示、講座、制作、體驗等方式在景區、社區、學校、鄉村文化禮堂進行社會推廣。整合傳統技藝優勢資源,以工藝美術專業為核心,服裝設計、電子商務專業為支撐,開展非遺社會培訓,提升智慧化服務水平,既打造了傳統非遺新業態,又為促進消費提質與產業升級提供了有效經驗。
“和合非遺”助力推進職業教育高端化升級、規?;嘤⑷诤匣l展,形成教學“有質有量”、學生“有德有才”、專業“有聲有色”的新局面。未來,天臺縣職業中等專業學校將繼續堅持融傳承與創新為一體的專業發展理念,推進非遺“活化”傳承和可持續發展,牢牢把握教育改革契機,打造提質培優行動計劃下的國家職業教育創新發展高水平學校,激發“教育共富”新動能,奏響“學在職高”新樂章,跑出“活力溫臺”職教高地建設“加速度”。(朱栩萱 張倩 陸福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