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潮新聞發布的《衢州這所學校“工學結合”模式結出碩果,學生邊讀書邊工作,月薪過萬》火爆全網,上了熱搜,《人民日報》、新華網等十多家媒體爭相轉發,評論點贊超百萬,主媒體閱讀量及派生播放量已經過億,絕大多數都在贊美浙江、贊美衢州、贊美企業、贊美學校、贊美這種培養人才的模式,各路專家、博主也紛紛出來發言,認為值得全國推廣。是何方神圣如此勁爆網民?網民熱捧的背后究竟有何等驚人的秘密?讓我們一起來看看江山高級技工學校推行“工學一體,雙元雙導,德技雙馨”人才培養模式的前世今生。
一、實施背景
(一)從“半工半讀”到“工學一體”的嬗變
江山高級技工學校是衢州地區目前唯一一所高級技工學校。1958年,省建筑工業廳依托原國有大型企業——江山水泥廠創辦的一所職技校,原名是浙江省建材職技校學校創辦之初面向全省只招100名學生,實行“半工半讀”的教學模式,目標是培養企業急需的中等技術人員和工人。浙江省建材職技校遷離后,江山水泥廠子弟學校設立高中部,“半工半讀”的教學模式得以延續。2001年學校增掛“江山技工學校”牌子,2021年升格為“江山高級技工學校”。幾經變革,江山水泥廠已經多次改制,但學校與企業的合作一直沒有改變,學校背靠江山南方水泥有限公司,真正是“前校后廠、廠校合一”,校企全方位互通,企業的產品是學生的作品,這為學校推行“工學一體,雙元雙導,德技雙馨”人才培養模式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二)從傳統學徒到企業新型學徒制的迭代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市場對人才的需求結構發生了重大變化,企業需要能及時適應轉型升級的實用型專業技能人才。為了實現職前和職后的無縫銜接,學校與企業深度合作,實施“工學一體”的企業新型學徒制培養模式。早在2015年8月,人社部、財政部共同印發了《關于開展企業新型學徒制試點工作的通知》,并制定了《企業新型學徒制試點工作方案》,在全國技工院校中推進企業新型學徒制培養模式。企業新型學徒制是按照政府引導、企業為主、院校參與的原則,采取“企校雙制、工學一體”的模式,即由企業與技工院校、職業院校、職業培訓機構、企業培訓中心等教育培訓機構采取企校雙師帶徒、工學交替培養等模式共同培養學徒,為企業輸送穩定的技術工人。
(三)從學校育人到校企雙元育人的跨越
江山高級技工學校充分利用背靠企業的辦學優勢,在如何培養實用型技術人才上摸索出了一條成功的路子,經過不斷地摸索和傳承,傳統的“師傅帶徒弟”的教學模式得以鞏固和發展,在此基礎上,逐漸形成了“工學一體,雙元雙導,德技雙馨”為特色的人才培養模式,并將這一模式推廣到本地用工需求量大、技術要求高的浙江安貝實業有限公司、浙江明潤精密軸承有限公司、江山熱威電熱科技有限公司、浙江江山萬里揚等企業,形成了“企業得人才、學生得技能、老師得鍛煉、家長得實惠、學校得發展、政府得人力”多方共贏的辦學格局。
(四)從教室知識灌輸到車間技能訓練的轉變
在當今社會,讓畢業生順利就業并能獲得較好的報酬應該成為技工院校辦學重要的價值取向,而能順利就業并獲得較好報酬的前提是學生能吃苦耐勞并掌握一技之長。技工院校學生的文化基礎相對薄弱、學習習慣相對較差,他們往往被貼上“中考失敗者”的標簽,部分學生對坐在教室中學習提不起精神,對單純的知識灌輸不感興趣,但這并不表明他們不愛學習、不會學習、不愿學習。按照多元智能理論,他們有潛在的智能沒有得到開發,在合適的環境中,他們同樣可以學得很好,同樣可以展示人生的精彩。在技工院校的學生中,也難免會有一些家庭條件比較差的學生,為了保證順利完成學業,他們需要學校為他們尋找勤工儉學的機會,為家庭減輕負擔。江山高級技工學校在高級工段學生中開展的“工學一體,雙元雙導,德技雙馨”的人才培養模式就是在這種背景下應運而生的。把學生的學習從教室搬到車間,通過工學一體的教學模式,學生既能學到技能,也能從中獲得相應的報酬,更為重要的是能讓他們在邊工邊學的過程中體會到“勞動光榮,技能寶貴,創造偉大”,在潛移默化中把勞動精神、工匠精神轉化成自己個人的內在品格。
二、模式建構
經過多年實踐,江山高級技工學校構建了“工學一體,雙元雙導,德技雙馨”的現代技工教育人才培養模式。這一模式真正落實了“在工作中學習,在學習中工作”的技工教育理念,充分發揮企業、學校在育人中的主體作用,共同發揮學校教師、企業師傅在育人中的導師作用,在人才培養過程中不僅重視學生技能的提升,同時也高度重視學生優良品德的教育與養成。“工學一體”是育人路徑,“雙元雙導”是育人主體,“德技雙馨”是育人目標。這一模式先后在工業機器人應用與維護、機械設備維修等專業中試行,不僅提升了師生的技能水平,而且提高了專業建設能力。
“工學一體,雙元雙導,德技雙馨”人才培養模式架構圖
三、實施策略
(一)企業進學校,課堂變車間
1.企業進學校。2012年以來,學校就先后與中移客服在線、雷士燈具、京東、奧克斯等7家企業達成協議,將企業的生產線(工作崗位)搬進學校,企業和學校共同探討將生產任務轉化為學習任務,讓學生在真實的車間環境中完成專業知識和技能的學習,為學校開展工學一體化教學改革奠定了扎實的校企合作基礎,學校、企業共同成為人才培養的主體。
2.車間變課堂。企業在學校設立的生產線(工作崗位)成了師生開展教學的課堂,企業的技術人員親自為學生開展技能培訓,將生產任務落實到課堂教學過程中。學校老師負責課堂管理,企業技術人員負責技術指導,學生負責完成企業交給的生產任務,在完成生產任務的過程,學習專業技能,鞏固專業知識。這種在實踐中學習的方式更有利于學生對專業體系的理解,在車間中學習的教學模式也比傳統課堂更加貼近學生的實際。
(二)招生即招工,學生成學徒
1.招生即招工。企業招工難,招到穩定的高技能人才更難,多年來,學校想企業之所想,急企業之所急,與企業共同探討招人、育人、留人的策略。開設企業冠名班(訂單班)、實施工學一體的雙元制教學是企業招人、留人的最佳路徑。每年招生時,學校都會與企業共同探討開設冠名班,在招生的同時即為企業招工,這部分學生通過學校、企業的共同培養,最終成為企業穩定的高技能人才。
2.學生成學徒。冠名班的學生在招生時就與學校、企業簽訂協議,既是學校的學生,同時也是企業的準員工,校企雙方為他們配備了企業師傅,學生與師傅結成師徒關系。學生在企業崗位上接受師傅的技術指導。工學一體化育人的長效機制,切實提高了生產、服務一線勞動者的綜合素質和人才培養的針對性,解決了合作企業招工難問題。
(三)上學即上崗,工作即學習
1.上學即上崗。學生進入學校后,學校根據人才培養方案為學生量身定設崗位,讓一部分對傳統課堂不感興趣的學生在學校內工學一體化學習工作站中接受培養,掌握基本的企業上崗要求。經過必要的上崗前培訓教育后,學生即到企業崗位上參與實習鍛煉。學生在兩年的學習過程中,始終是上學與上崗交替融合。
2.工作即學習。學校根據各專業必須掌握的基本知識、基本技能要求,為學生制定適崗的學習標準。學校選派專業教師到企業學習與調研,摸清企業崗位技能要求,結合崗位工種說明書,按照從“工作領域”轉變為“學習領域”的要求,形成校本教材,以崗位典型性任務為主要內容實施培訓。學校邀請企業專家共同參與梳理典型工作任務和代表性工作任務,規劃出學生的學習路徑,并按學習路徑確定人才培養規格、專業培養目標、課程內容,重組課程體系,制訂專業培養方案。在工作過程中,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及職業成長規律,真正形成融合人文素養、專業知識、職業技能、職業態度和職業素養,構建包含校內實訓、校外實訓和頂崗實習遞進式的專業實踐教學體系。學生的學習是在企業中的實訓和課堂上的學習有機結合,三分之二時間在企業接受崗位技能培訓,三分之一時間在企業提供的教室學習技能理論知識,同時結合線上學習。
學生在企業接受理論學習教育
學生在車間中學習
(四)師傅是導師,老師擔雙職
1.師傅是導師。學生在企業實習期間即成為一名學徒,學校和企業會為每一名學生配備師傅,師傅既是學徒的技能導師,也是學徒的人生導師,既要指導學徒掌握技能,也要教育學徒學會做人;既要對學徒進行技能訓練,也要對學徒進行考核評價。企業高素質的技術人員和管理經驗豐富的管理人員參與課堂教學,把最先進、最實用的生產技術和管理經驗帶入課堂,為教學注入活力,讓學生參與企業的生產實踐,提高自身的技能水平。
2.老師擔雙職。為加強學生在企業期間的管理,學校選派責任心強的教師參加學生實習管理,教師在企業中既要管理學生,也要參與企業生產實踐,通過企業崗位訓練來提升自身的動手能力和專業技能水平。教師根據人培方案要求對學生進行過程性考核和終結性考核,一方面定期對學生的課業學習狀況進行線上和紙筆考核,適時反饋、溝通,保證學習過程的質量得到有效控制;另一方面通過技能實操指導老師的評價和工作業績進行評價,全面評價學生的學業水平。
(五)崗位練技能,勞動塑品德
1.崗位練技能。真正的技能必須在工作崗位上才能練就,工學一體的教學模式實現了在工作中學習,在學習中工作。企業崗位的典型工作任務是學生的學習任務,企業的崗位標準是學生的課程標準,企業的產品是學生的作品。企業和學校為學生學習和創作成果提供展示平臺,如開展CAD手繪作品展評、精密零配件制作等手工藝作品展評等。經過工學一體化培訓的學生在技能掌握方面明顯高于其他學生。
2.勞動塑品德。“知行合一、德技雙馨”是技工教育始終貫徹的育人理念,在工學一體的人才培養過程中,校企雙方始終把學生的品德教育和技術技能培養放在同等重要位置,充分發揮企業師傅、學校老師的雙導師作用,在崗位上培養學生的工匠精神、勞模精神、團隊合作精神、吃苦耐勞精神,讓學生在勞動過程中體會到勤儉節約、精益求精、尊重勞動成果的重要意義。一位學生在接受采訪時說“錢都交給奶奶保管,我是留守兒童,是奶奶帶大的,賺了錢要孝順奶奶。”簡單的話語讓現場的記者、老師紛紛為他點贊。
四、實施成效
(一)企業得人才
校企共育,培養出更多適合企業生產的實用型技能人才,實現了學校培養和企業需求零距離接軌。構建由學校、企業共同參與的“以技能實踐為導向,以鍛造學生職業能力為核心,以培養學生綜合職業素養為主線”的新型學生評價體系,創新了人才培養新模式,為學生在實習企業穩定就業搭建了平臺。浙江明潤精密軸承有限公司老總曹金明對這些在校學生技術工人高度認可,他認為“相對社會招聘工人,這些學生技工學習能力強,技術進步快,最關鍵是能留得住,這對公司來說無疑是一筆財富。”
(二)學生得技能
通過工學一體的專業技能培養,學生在企業工學交替中提升了自身的專業技能和職業素養,也從傳統的知識體系向能力本位轉變。通過工學交替,學生從抽象的理論學習到看得見、摸得著的實際操作,既培養了學生的動手能力,又鞏固了專業知識。學生在企業學滿兩年,由校企雙方組織技能評價機構進行高級工認證。幾年的實踐證明,在企業參與工學一體化教學實踐的學生比一般的在校生更容易取得高級工證書。同時,由于學生在企業得到了充分的技能訓練,學生在技能大賽的成績明顯提升,參加浙江省中華職業教育社社會服務委員會和“一技成”天賦教育聯盟聯合面向全國舉辦的2023第一屆“OSTE聯盟杯”人形機器人大賽決賽,學校的5支參賽隊伍在135支隊伍中脫穎而出,均獲不同賽項一等獎,學校獲得總決賽總冠軍。
(三)家長得實惠
學生一邊學習,一邊工作,企業為在崗位上作出貢獻的學生(準員工)支付相應的報酬,為他們提供生活保障,無形中為家庭減輕了負擔。一些表現好的學生,甚至為家庭帶來了“巨大”的財富,在企業參加工學一體化學習的大多數同學月工資都能達到8000元以上,如在浙江明潤精密軸承有限公司的祝同學邊實習邊學習,目前月薪過萬,他已攢下了十多萬元積蓄。
(四)老師得鍛煉
為促進專業教師自身的技能水平提升,學校每年都會有計劃地選派教師到企業鍛煉,這些教師既參與實習學生的管理,同時也參與企業生產,在真正的企業生產崗位上訓練專業技能,這種訓練比在學校實訓室的訓練更富挑戰性,具有更強的實戰性。教師對企業工作流程也更加熟悉了,無論對自身素質提升,還是在今后指導課堂教學都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五)學校得發展
江山高級技工學校在推進“工學一體,雙元雙導,德技雙馨”人才培養過程中,學校整體實力也得到極大提升,在本地初中畢業生急劇下降的情況下,學校仍然保持原有的辦學規模,招生生源地得到進一步擴展。良好的辦學質量得到了政府及社會各界的高度認可,作為民辦學校,有兩個專業群成功入圍浙江省高水平專業群建設項目;江山市委、市政府將依托江山高級技工學校籌建技師學院,目前已完成了設計等工作,即將動工建設。
(六)政府得人力
隨著人口出生率的不斷下降,四五線城市人口持續外流,人口問題已經成為制約欠發達城區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如何控制人口外流是欠發達地區政府部門必須研究的大課題。高端人才外流難以控制,只能靠提高留在本地勞教者素質、吸收外來人口來滿足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工學一體化教學改革實踐表明,優質的技工教育是吸引外來人口的一條重要途徑,近五年來,江山高級技工學校外省籍學生比例逐年提高,招收外省籍學生已經從2020年的13個省擴大到2024年的20個省,外地生源不斷增多,已超過在校生的三分之一,為當地經濟發展輸送了一大批高技能后備軍。
五、問題與展望
工學一體人才培養模式有利于促進行業、企業參與技工院校人才培養全過程,實現專業設置與產業需求對接,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對接,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對接,畢業證書與職業資格證書對接,技工教育與終身學習對接,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和針對性。但在推進工學一體化人才培養過程中也存在不少困難和困惑:一是企業和學校融合度還不夠,有時會出現學校一頭“熱”的現象,有些企業對員工的需求不是很多,技能上也不需要很高,所以當學校提出工學一體教學嘗試時往往會受到冷遇。二是政府政策扶持力度不足,工學一體化教學還在試行中,相關的政策還沒有到位,政府的扶持力度遠遠低于實際的需要,學校、企業、學生三方利益都缺乏相關法律的保障。三是教師積極性不高,教師習慣于傳統的教學模式,對新的教學體系缺乏相關的知識準備和心理準備,對企業的生產任務還認識不足,在復雜的工學一化教學體例面前存在恐懼心理。同時由于受現行的報銷制度影響,教師往返企業的支出難以報銷,教師對頻繁下企業有抵觸心理,教師頻繁下企業也會影響正常教學。四是部分家長不愿讓子女吃苦,不愿讓子女在一線車間接受鍛煉,部分學生自身也缺乏吃苦耐勞精神,往往出現半途而廢的現象。
縱然工學一體化教學改革目前還存在不少困難,但從主管部門的決心、民眾的支持、學校的實施成效可以看出,工學一體化教學改革是未來技工教育的大趨勢。適合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在工作中學習,在學習中工作”最好地詮釋了“實踐出真知、實踐長才干”的千古真理。教無定法,學無定式,適合的、有效的才是衡量標準,這種培養模式是技工教育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蔡之青 王益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