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浙江海洋大學“‘魚’見九龍,點水成金”鄉村振興調研團前往遂昌縣黃沙腰鎮探訪九龍茂源光唇魚(溪石斑魚)養殖基地。黃沙腰鎮黨委委員鐘菊梅、合作社羅軍董事長帶領成員深入光唇魚、軍魚、香魚等多種淡水魚類循環水養殖場。
境優培珍品。基地處于九龍山國家級自然保護環帶,群山疊翠,溪流縱橫,水質純凈,生態環境人為干擾少,這為養殖肉質細嫩、富含量的DHA和EPA溪石斑魚提供了優質的生態環境。“養殖水由九龍山天然溪流引進,適魚生長水溫常年保持在15-20℃,當前市場銷售魚苗價格約65元/斤左右,暢銷長三角地區”。合作社董事長羅軍向團隊介紹道。
科技育良種。正如團隊隨行指導老師翁老師所言:“水產養殖的未來藏在自然生態與智能技術深度融合里。”合作社高度重視苗種的選育與孵化環節。基地內建有23個標準化魚塘,育池的深度設計精確至厘米級。智能溫控系統實現對水溫、溶氧、pH值等關鍵水質參數的24小時動態監測與精準調節;同步配備保溫燈、紫外線殺菌裝置和臭氧發生系統等現代化設備,從物理和化學兩個層面協同調控水體環境。科技讓養殖環境更貼近自然野生狀態,降低了魚苗應激反應,提高存活率和活性。黃沙腰鎮黨委委員鐘菊梅介紹,合作社盤活40畝閑置土地資源,預計年產值超過100萬元,讓村民真正實現在家門口就業,淡水魚養殖成為富民活水。
光唇魚養殖基地榮獲“中國義烏國際森林產品博覽會金獎、省級水產優質種苗規模化繁育基地、省級示范性農民合作社”等多項榮譽,成為“麗水市生態精品農業和博士創新站”。諸多成就的背后展示了羅軍創業的篳路藍縷以及政府部門的積極托舉支持。如今,依托保護區純凈水源和科技賦能,合作社已構建起從土塘育種到水泥池、孵化池的精細化生產鏈,標志著溪石斑魚養殖產業逐步走向成熟。然而,養殖的走向依舊面臨著壁壘。
破題靠創新。實地調研走訪過程中,負責人羅軍提及仿野生養殖光唇魚面臨的“卵甲藻病害”“生長周期長效益低”“洗澡魚”等痛點,也是淡水養殖行業的亟須突破的壁壘。同行隨訪的趙波副教授指出破題關鍵:“必須從篩選抗病親本、集中小分散實現規模化養殖模式、延伸產業鏈和構建溯源編碼系統四方面同步發力。”團隊調研發現,克服“生長周期長、養殖成本高”的問題,可以從光唇魚商業化角度入手——設立“魚干產品品牌”,設計合作社專屬LOGO噴漆方案,強化品牌識別與防偽溯源;結合實驗檢測數據,改變“集中小分散”規模化養殖策略,草擬《光唇魚肌間刺可食性白皮書》編制,以“軟刺”特性實現市場拓展推廣。隊長潘方晴表示:“我們要讓生態優勢插上科技的翅膀,從‘深巷好酒’走向‘天下知香’”。青年與鄉村的“雙向奔赴”正在第八屆浙江省大學生鄉村振興創意大賽中結出碩果。
此行“零距離”的走訪、交流、探討后,調研團堅信:光唇魚產業真正的“點水成金”基于“高品質種苗與生態”,將“科技加工、數字銷路、文旅價值”融合,方能書寫“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在浙西南山區之生動實踐。(文字:翁琳瑤 圖片:翁琳瑤 葉詩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