逸天廣場六號樓社區(qū)活動室的最后一縷葫蘆絲旋律落下時,杭州市濱江區(qū)社區(qū)學院浦沿分院東信社區(qū)老年學堂“裊裊絲音 沁潤心田”葫蘆絲公益課也畫上了圓滿句號。這堂以“豐富居民生活、傳承傳統(tǒng)文化”為初衷的社區(qū)公益課,不只是讓絲竹雅韻浸潤居民心田,更是“課堂聯鄰里、文化聚人心”的實際行動,為社區(qū)基層治理注入了鮮活的“溫情力量”。
社區(qū)老年學堂特邀資深葫蘆絲演奏與教育專家孫碧贏老師親授課程。作為中國民族管弦樂學會認證的高級指導教師、浙江省民族管弦樂學會葫蘆絲巴烏專業(yè)委員會常務理事,孫老師憑著扎實的教學功底和豐富的演奏經驗,給社區(qū)居民帶來了一堂“零門檻”卻高品質的葫蘆絲入門課。
課黨上,六七十歲的銀發(fā)學員湊在前排,跟著老師的動作輕輕比劃;二三十歲的年輕人舉著手機,認真記錄教學細節(jié)。不少居民是第一次接觸葫蘆絲,孫老師便把“吹好第一口氣”拆成了“手把手”的細節(jié)——葫蘆絲怎么捧才穩(wěn)、手指對應哪根音孔、氣息要細得像絲線,一句口訣配一個動作,把復雜的樂理變成了“聽得懂、學得會”的家常話,就像把音符“掰碎了”喂到大家耳朵里。
“孫老師教得太細致了!我這輩子沒碰過樂器,現在居然也能吹!”社區(qū)居民金女士興奮地說,“不光學了新東西,還認識了旁邊樓的張阿姨,以后散步都能一起聊聊天了。”她的話道出了不少人的心聲——這堂公益課不只是“興趣課”,更是鄰里間的“破冰課”,讓平日里不怎么打交道的居民,借著學樂器的由頭湊到一起,越聊越熱絡。
兩個小時的課程在歡聲笑語中過得飛快,散場時居民們還圍著孫老師不肯走:有人問“下次還教不教進階課”,有人分享自己剛練會的小節(jié),你一言我一語,聊的不只是葫蘆絲,還有各自的生活日常,原本陌生的鄰里,不知不覺成了“同班同學”,活動現場滿是熱鬧又親切的氛圍。
接下來,東信社區(qū)還會繼續(xù)秉持“為民辦實事、為居傳文化”的初心,把更多像葫蘆絲公益課這樣的高品質文化活動搬進社區(qū)。這些活動從來不是簡單的“興趣補給”,而是社區(qū)基層治理的“溫情紐帶”——通過社區(qū)教育搭臺,讓文化成為連接鄰里情感的橋梁,不斷提升居民的幸福感與歸屬感,共建既有文化味、又有人情味的和諧社區(qū)家園。(趙思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