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月的溫州,夏日的溽熱尚未完全退場,秋日的清朗已悄然浸潤。在這夏秋交織的獨特光色里,溫州華僑職業中等專業學校24工美1班的同學們,在溫州理工學院祁百成教授、工美教研組組長葉穎穎及黃舒曼老師的聯合指導下,在景山展開了一場風景色彩寫生實踐活動。
晨光中的專注:畫筆與自然的對話
同學們散落在山徑兩旁,每位同學都全神貫注。一位女生輕輕擦拭汗水,卻始終沒有停下畫筆;另一組同學熱烈討論著如何表現出“夏末秋初”特有的色彩關系——既要捕捉夏日的濃郁飽滿,又要傳達秋日的微妙變化。





一位同學一邊調色一邊感慨:“在畫室里永遠體會不到這種鮮活的感覺,只有親臨自然,才能把握這個時節獨有的色彩。”

雙師共導:彰顯育人優勢
本次寫生活動延續了華僑職專與溫州理工學院“3+4”中本一體化聯合培養的特色模式。兩校教師的協同指導,讓學生在同一堂課上獲得多重維度的專業啟迪。
溫州理工學院祁百成教授悉心指導
溫州理工學院祁百成教授穿梭于學生之間,不時俯身指導:“注意觀察今天天氣下的色彩特點,”他在一位學生的畫作前駐足,“要把握住這個季節特有的色彩關系。”



華僑職專色彩教師黃舒曼指導
色彩老師黃舒曼說,戶外寫生最能鍛煉學生的觀察力和表現力,要學會捕捉轉瞬即逝的光色變化,這是藝術成長的重要一課。比如讓同學們觀察山林的綠葉在夏末的強光下和初秋的質感是不同的,希望同學們通過寫生,能夠理解季節轉換中色彩的微妙變化。
“學校工藝美術專業積極構建‘3+2’中高職貫通與‘3+4’中本一體化人才培養體系,著力夯實學生的藝術功底與通識素養,重點強化手繪表達、設計軟件運用及審美能力等核心專業基礎,并將部分本科、高職階段課程科學前置,實現課程體系的有機銜接。”華僑職專工美教研組組長葉穎穎如是說。

階梯成長:夯實專業基礎
華僑職專“3+4”中本一體化培養模式的最大特色在于教學的連貫性和遞進性。在中職階段,學生通過系統的素描、色彩等基礎訓練,培養扎實的造型能力和色彩表現力;進入大學后,將在這些基礎上向更深層次的專業領域發展。
本次“色彩風景”寫生課程作為繼高一階段色彩啟蒙合作教學之后的第二模塊延續,特邀高校博士與華僑職專教師共同授課,實施6周風景色彩課堂“雙師共導”模式,祁博士將課程分成了“視角捕捉、色彩關系歸納、光色關系的把握、畫面關系塑造”四大模塊訓練,最后在“寫生實踐”中實現綜合提升。本次課程推進中職至本科七年一貫制教學體系的深度融合與有效貫通,進一步彰顯學校在長學制藝術人才培養方面的專業優勢。(葉穎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