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等職業學校語文課程標準(2020年版)》(以下簡稱“中職語文課標”),是我國中等職業教育史上首個語文課程標準,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中職語文課標堅持以學生發展為本,充分挖掘語文課程獨特的育人價值,強化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中職語文課標完善課程目標,圍繞語言理解與運用、思維發展與提升、審美發現與鑒賞、文化傳承與參與等核心素養,建立其與語文課程教學的內在聯系,制定學業質量標準,完善課程評價,促進教、學、評有機銜接,形成育人合力。
強化育人導向。中職語文課標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強化語文學科在繼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方面的獨特作用,明確學生學習語文課程后應形成的正確價值觀念、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引導學生增強“四個自信”,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反映時代要求。中職語文課標強調語文課程既要有世代相傳的經典內容,又要及時反映經濟社會發展和科技進步的新變化、新成果,努力解決長期以來中職語文課程內容與時代脫節的問題。例如,設置27學時的“勞模精神工匠精神作品研讀”專題,既體現職業教育特點,也是對加強勞動教育新要求的回應,引導學生學會尊重勞動、崇尚勞動,懂得勞動最光榮、勞動最崇高、勞動最偉大、勞動最美麗的道理,幫助他們進入社會后做到辛勤勞動、誠實勞動、創造性勞動。
優化課程內容。中職語文課標改變了過去知識本位、技術主義的,以語文知識點組織課程內容的舊思路,采用了優化課程內容的新思路。圍繞語文學科核心素養,以專題的形式組織課程內容,同時兼顧字、詞、句、段、篇。基礎模塊、職業模塊和拓展模塊共有15個專題,基本涵蓋了學生生活、學習和日后工作需要的各種語言活動類型。每個專題有機整合情境、內容、資源、方法,選擇典型內容進行教學,使語文學習更加貼近現實生活,更加符合語文課程綜合性、實踐性的特點。
增強指導性和可操作性。中職語文課標從中職語文教育實際出發,加強了課程的指導性和可操作性,有助于一線教師實際操作。例如,關于指導教師對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的認識與把握,既強調立足整體,又從學科核心素養的四個方面具體梳理了它們之間的關系。又如,對15個專題的教學實施,也專門從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和教學提示出發,分別提供了詳細指導,強調教學內容與社會生活、職業生活的聯系,突出情境化、實踐性和選擇性。(倪文錦 杭州師范大學教授、中等職業學校語文課程標準研制組組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