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紡織服裝職業技術學院扶貧工作紀實
2019年10月,浙江紡織服裝職業技術學院收到了黔西南州山區一個小村傳來的好消息——浙紡服職院和當地繡娘共同開發的土布刺繡手包“山海戀”等四款產品,已批量銷往上海,同時企業還接到了一批公文包和手柄包的生產訂單。那個用廢棄羊圈改造、屋頂上有著7個馬蜂窩的車間,正在熱火朝天地趕工。
自2012年派出第一批骨干教師開展貧困地區對口幫扶工作,8年來,浙紡服職院的專業幫扶從新疆、青海拓展到了貴州。系統謀劃、整合資源、組團援助、精準幫扶,學校充分利用自身在人才、技術及資源方面的優勢,因地施策,助力脫貧攻堅,不斷拓寬當地百姓增收渠道。
依托人才優勢 精準扶貧對口援建
“把教師帶出來之后,就能把當地的學生培養出來,一批批走上社會,脫貧的目標就達到了。”三次援疆、在當地累計掛職五年半的浙紡服職院教授、高級工程師祝永志,談起在阿克蘇扶貧的最深感受,依舊是“扶智”。
阿克蘇地區曾是古絲綢之路的重要通道,一直以來是國內棉花重要產區,特別是長絨棉,產量占全國總產量的90%以上,被農業農村部命名為“中國長絨棉之鄉”。然而,由于缺乏紡織加工工業和技術人才,當地百姓的收入基本只能依靠賣棉花,部分地區逐漸陷入貧困。《新疆紡織工業調整和振興三年規劃綱要》提出要在阿克蘇建設紡織工業城之后,最大難題就是缺少人才。
據浙紡服職院科研與地方合作處處長呂秀君介紹,為解決當地人才培養方面的困難,學校先后選派了3名骨干教師,援助阿克蘇職業技術學院建設紡織技術的相關專業。此前阿克蘇職院幾乎沒有專業和紡織相關,援建工作相當于從零開始——沒有學生,就從機電系剝離出20名對紡織感興趣的學生作為第一批培養對象;沒有教師,就抽調其他學院的骨干教師,用傳統的“幫扶帶”方式,帶領青年教師迅速成長,團隊由此贏得了阿克蘇職院師生的高度贊譽。
2014年,在團隊的共同努力下,阿克蘇職院完成了新型紡織機電技術、現代紡織技術兩個專業的建設,并于2016年3月成立了紡織工程系。在自治區優質校建設中,兩校協同,通過制定標準、項目立項、成果申報等途徑,不斷推進學院學科建設和實力提升。2012年以來,累計培訓教師400余人,結對幫帶徒弟31名,指導15人完成15門課程設計,5人主持申報廳級課題5項,9人完成部級教學成果并獲二、三等獎……
“學生大多是當地少數民族,受到專業教育之后,還會留在這兒工作生活。我們培養留得住的高技能人才以及紡織工人,就可以讓這些孩子靠自己的力量為家庭增加收入。”意識到當地90后學生理論基礎知識薄弱、操作能力強的特點,祝永志教授還帶隊完成了實驗實訓中心的建設,讓這些留得住的人才有更好的條件提升實踐與創新能力。
今年,阿克蘇職院的“服裝設計與工藝”專業在浙紡服職院的協助下已申報成功,并將在9月迎來第一批學生。
依托專業優勢 精準構建培訓體系
貴州黔西南州東部山區山清水秀,這里曾孕育出流光溢彩的布依族傳統刺繡,在當地百姓指尖上代代相傳。然而,環境的閉塞、女性地位的低下,使得當地繡娘普遍學歷不高,創新能力不足,這一非遺技藝在當代逐漸褪色。
為協助貴州“錦繡計劃”的實施,浙紡服職院2018年多次派專業團隊到當地考察,希望發揮服裝設計專業特長和人才優勢,助力當地脫貧。“土布的款式單一,而且門幅最寬只有60厘米,很難用于批量化制作服裝。刺繡比較缺乏時尚感,有些針法失傳,當地很多人其實已經不會繡了。”時裝學院教師韓純宇跟隨團隊到冊亨縣考察后,刺繡產品面臨的困境在他腦海中揮之不去。
如何最大限度地利用60門幅的布料?如何既承襲傳統,又能向市場化、精細化和時尚化發展?回到寧波后,韓純宇組建了“手之造物·土布風尚”設計團隊,利用節假日帶領3位專業教師和9名優秀學生,針對黔西南州的土布和刺繡特點開始了產品研發。憑借設計專業特有的時尚感覺和眼光,團隊第一期研發出了6款新產品,將它們裝進旅行箱,帶往貴州。
10余人的服裝專業骨干教師團隊,還為當地繡娘量身打造了紋樣、配色等技能提升課程。不會新針法就手把手教,配色難懂就拿出圖紙來講解,找不到樣板紙就用報紙代替。大多數繡娘不識字,又只會說布依語,有時只能靠一點一點比畫。“當地連像樣的剪刀都沒有,我們就自己帶過去。每次飛往貴州,拉桿箱里全是布料樣品和刺繡材料,最多一次有160斤。”韓純宇介紹說。
“和服裝、時尚相關的技術和創意是我們的優勢,精準扶貧,就是要利用強大的專業優勢和高質量的師資團隊,對傳統技藝進行再改造。”在時裝學院副院長王薇薇看來,進行技術扶貧,讓當地婦女有成長和就業的能力,變指尖技藝為指尖經濟,才能讓她們真正脫離貧困。
新冠疫情為扶貧攻堅出了一道附加題。學校的新一輪培訓尚無法展開,但分隔兩地的師生已通過網絡密切交流起刺繡手藝,這和一年前的情景大不同。“記得我們團隊剛到當地培訓時,村民沒有積極性,遲到缺席是常事。溝通無果,團隊只能以身作則,按時來到培訓室,一直待到晚上十一點送走最后一個繡娘。”韓純宇老師回憶說:“‘扶志’還是起了效果,團隊的積極性感染了她們,繡娘們不再安于現狀,有了學習意識,聽說一個當年零基礎的繡娘如今成了車間主管。”
截至2019年,學校已先后為貴州冊亨縣、貞豐縣、望謨縣開辦了3期繡娘素質技能提升培訓班,共培訓了80位繡娘。他們中的絕大多數已在家門口順利就業,不但帶家庭走出貧困,也改變了自己的命運。
學校也在這場扶貧中收獲頗豐。“育人是學校最重要的任務,參與此次扶貧的學生,被激發出了責任感和使命感,有了家國天下的胸懷,這對學生、學校都是不可多得的寶貴體驗。”王薇薇說。
依托資源優勢 精準服務地方經濟
人才和技術幫扶已獲明顯成效,攻堅時刻,如何進一步利用高校的資源優勢,將貧困地區扶上馬再送一程?在教育之外,學校幫扶團隊開始思考如何為產品尋找銷路,如何創造更多就業機會,如何推動當地產業可持續發展。
在西北,祝永志教授團隊草擬“園區-學校-企業”合作框架,組織現代紡織技術專業與阿克蘇紡織工業園區管委會,對園區50余家企業進行調研,對企業的產品、用工進行分類統計,形成的調研報告為阿克蘇紡織工業勞動用工規劃提供了依據。團隊還帶領紡織工程系和企業項目組進行團隊攻關,突破了300支長絨棉紡紗技術,為當地利用本地長絨棉生產高支紗提供了技術支持。
在西南,2019年年末,20多名貴州繡娘跨越山海來到浙紡服職院,進一步接受關于時尚創意、色彩美學等方面的培訓。據呂秀君介紹,當時學校以此為契機,向寧波各企業發出邀請,為貴州土布刺繡提供展示舞臺。寧波市服裝協會獲知繡娘“入大學”,特意安排了她們與企業的對接活動。繡娘的繡片、土布還引發了企業家們濃厚的興趣。寧波張秋兒文化傳播有限公司掌門人張秋兒等企業家,還專程組團前往貴州黔西南州考察并進行項目對接,轉化當地產品應用于生產達20余項。此外,學校還不定期舉辦扶貧產品推廣活動,帶著刺繡產品參加文博會,讓承載著時尚氣息的傳統手工藝走向海外。
自2012年派出第一批骨干教師開展貧困地區對口幫扶工作以來,浙紡服職院依托專業與人才優勢,量體裁衣,在高效精準對口幫扶的過程中,努力實現幫扶由‘輸血’到‘造血’的轉變,這是對習近平總書記關于脫貧攻堅工作的重要講話精神的全面落實,體現了新時代脫貧攻堅戰中高校的使命與擔當。(趙博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