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2019年高職院校擴招100萬人”被寫進政府工作報告后,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作2020年政府工作報告時表示,今明兩年職業技能培訓3500萬人次以上,高職院校擴招200萬人,使更多勞動者長技能、好就業。
2019年,高職百萬擴招如期“交卷”,2020年新的命題接踵而至。在全國人大代表、浙江金融職業學院院長鄭亞莉看來,這是對高職教育人才培養的肯定,同時賦予了高職教育新的職責和使命。高職擴招200萬,向職業教育釋放了哪些信息?面對新一輪擴招,職業院校如何“接招”?記者對此進行了深入采訪。
擴招200萬,生源從哪里來
擴招200萬,擺在高職院校面前的第一道坎便是,生源從哪里來?如何招?
在2019年高職擴招中,除了應屆高中畢業生外,退役軍人、下崗失業人員、農民工、新型職業農民等“四類人員”也被納入招生計劃。“今年,職業教育應進一步釋放擴招紅利,積極將此次疫情中就業影響較大的‘四類人員’納入學歷教育和職業培訓體系。”浙江工業大學教育科學與技術學院副院長劉曉說。
然而,綜合去年“百萬擴招”的任務完成情況,示范校、優質校優勢明顯,而一些經濟欠發達地區、辦學條件較弱的院校則存在“吃不飽”的現象?!叭绱死錈岵痪?、供求失衡的現狀,既是首次擴招的問題呈現,更表明今明兩年擴招存在挖潛空間?!庇兰螌W院副院長王壽斌認為,各級政府要加大區域內的職教資源統籌力度,在做好名校優校有序“擴容”的同時,重點加強對薄弱學校的扶持力度,或給予政策傾斜,或給予專項建設扶持,或協調區域內優質學校與一般學校結對幫扶。
另外一個現實問題是,退役軍人、下崗失業人員等非傳統生源普遍年齡偏大,出于機會成本、文化程度受限等因素考量,整體報考意愿偏低。
浙江商業職業技術學院教師朱小峰對此認為,面對這類擴招群體,高職院校應采用社會化辦學方式,開展分散辦學。比如,可以依托社會培訓機構的場地資源,讓擴招的社會類學生就近學習。在浙江,設備齊全、功能豐富的農村文化大禮堂也可以成為擴招人群的學習場地。場地的使用,可通過政府購買的方式實現。
杭州科技職業技術學院黨委副書記何樹貴則表示:“高職院校要從國家發展戰略的高度明確擴招的重要意義,防止‘招得到就招’的隨意思想,特別是‘雙高’院校,更要創新擴招機制,加強校企合作,拓展生源渠道,在提高招生數量和質量等方面為高職擴招樹立典范?!?
何樹貴同時建議,高職院??梢猿浞掷门嘤柣亍⒑献髌髽I等優勢擴大擴招生源。“‘育訓結合’是構建職業教育和培訓體系的新要求,大部分高職院校都設有培訓機構,參訓人群中蘊藏著豐富的擴招資源?!?019年,杭科職院充分利用與杭州市退役軍人事務局共建退役士兵培訓基地的優勢,擴招錄取退役軍人333人。
再擴招考驗職業院校承載能力
面對擴招200萬,高職院校的資源承載能力是個更為現實的問題。誠如劉曉所言:“到了考驗高職院校治理能力的時刻。”
教育部近日發布的《2019年全國教育事業發展統計公報》顯示,普通高等學校教職工為256.67萬人,普通高校師生比為1∶17.95。其中,本科院校師生比為1∶17.39,而高職院校師生比已達1∶19.24。
王壽斌坦言,近年來,為了應對擴招需求,高職院校緊急補充專業師資成為普遍現象。然而,新進年輕教師的項目化教學經驗不足,博士生、研究生科研實力強而教研專項弱,一些來自行業、企業的師資又常常存在“會做不會講”的問題,教師水平還遠不能滿足人才培養要求。
今明兩年高職擴招200萬,師資缺口將更大。鄭亞莉說道:“為確保擴招后的師生比,如何打造一支符合‘四有’標準、數量充足、專兼結合、結構合理的高水平雙師隊伍成為關鍵?!彼ㄗh,有關部門要進一步完善政策制度保障,出臺關于職業教育教師資格準入、培養培訓、考核評價、待遇保障及兼職教師聘用等一系列支持性政策。同時,支持校企合作共育,指導、推廣一批有效的“校企互聘、成本分攤、績效激勵”師資隊伍建設方法。
在金華職業技術學院黨委書記王振洪看來,師資的招聘與培養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有一個過程和積累。為了打造一支高水平雙師隊伍,金職院啟動引培“三項計劃”。“尖峰計劃”旨在設置一定比例的特聘崗,聚集和培育一批教學、科研、技能帶頭人和中青年骨干教師;“攀峰計劃”通過實施人才聚集和梯隊工程,對高端人才重點引育、優秀教師重點支持、潛力新人重點指導;“百工首席計劃”即遴選各工種(專業)技術技能最突出的教師100人進行資助培養。
有質量擴招的關鍵是因材施教
除生源、師資外,保障高職有質量擴招的關鍵在于培養過程。而這一過程,隨著高職生源結構的變化也更為復雜。有些學校專業擴招人數不平衡,一些專業僅招收十幾人,是混合組班,還是單獨組班?擴招學生基礎參差不齊、類型不一,教學如何實施?
“過去可以拿著一套人才培養方案去培養學生,但現在,學生的基礎、興趣、目標等不盡相同,學校也應該設計針對不同層次、不同類別學生的培養方案。比如,學習形式、學習內容、資源平臺是否能做到多樣化?對學生的評價考核是否也應多樣化?”劉曉提出了自己的思路。
鄭亞莉指出,高職生源多樣化的特征,需要當代高職教育突出因材施教這一主題。學校要充分調研“非傳統生源”的學習背景、動機及目的,結合學校辦學特色,科學制訂人才培養方案,合理確定教學計劃,充分提升學習育人的成效。與之對應的,是針對不同類型學生制訂針對性的教學管理制度,比如鼓勵開展線上教學、分散教學等。
王壽斌對此也有自己的思考:“以‘按需充電’為特征的‘擴招生’群體,求學目的更明確,高職院校必須以務實的專業教學、有針對性的職場引導,來增強其專業學習的獲得感和體驗感。唯有如此,才能幫助他們實現求學目的,逐步形成良性循環,進而最終達成‘兩百萬擴招’的戰略目標。”
事實上,“標準不降、模式多元、學制靈活”,這正是浙江省教育廳對擴招后人才培養提出的新要求。誠如何樹貴所言:“高職擴招后,人才如何培養,既是重點,也是難點。高職院校既要打破傳統人才培養的束縛,也要破解傳統教育教學的羈絆;既要創新多元培養模式,又要保證人才培養質量。”(胡夢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