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勞動教育日漸受到關注,越來越多的學校將勞動教育提上日程。有別于傳統的農事勞動教育,新時代勞動教育在實施日常生活勞動、生產勞動和服務性勞動三類教育的過程中,尤其突出學生創造性勞動能力的培養。在許多人看來,這也是當下勞動教育的重點與難點。
據了解,早在2012年,我省就依托義務教育勞動與技術課程,構建了以培養學生創新設計能力為目標、以作品設計和制作為主線的勞動與技術教材新體系。自2018年以來,省教育廳教研室聯合浙江大學共同培育一批試點學校,合作開展了以技術與設計思維為線索的勞動教育實踐探索。那么,勞動教育如何鏈接技術與工程設計,進而推動勞動與技術課程的升級?近日,省教育廳教研室舉辦了一場勞動與技術關鍵問題解決暨設計課程推廣會,分享了試點學校在教育實踐中的經驗。
新時代勞動教育更強調創造性勞動
“進入人工智能時代,勞動者的特征發生了變化,不僅要具有創新精神,還要具備設計與實踐能力。”在省教育廳教研室副主任張豐看來,新時代勞動教育不再局限于簡單的體力勞動,而應追求有思想的勞動、有智慧參與的勞動,“探索技術與工程設計教育是當下推進中小學勞動教育的重要路徑,也是轉變育人模式,培養創新型人才的重要路徑”。
省教育廳教研室教研員管光海分析,勞動教育在強調通過親歷實踐發展勞動觀念的同時,也注重引導學生在勞動實踐中運用所學知識進行跨學科學習;而技術與工程教育中的創意、設計、實踐、產品等重要屬性和要素可以成為勞動教育的重要內容,技術與工程設計以設計思維的方式面向真實世界,解決真實問題。“在勞動教育的視角下,技術與工程設計教育具有必要性和可行性,能在學生綜合發展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他說。
目前,現代化、信息化、智能化的勞動內容不斷增加,相應地,技術與工程設計逐漸為教育所需。近年來,作為試點學校之一,杭州市保俶塔實驗學校基于勞動與技術課程,開展了設計教育探索,并構建了涉及六大領域20余門課程的課程群。從信息智能領域到航空航海領域,從電子遙感領域到工藝人文領域,該校通過項目學習的方式,指導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綜合運用跨學科知識,掌握不同的勞動技能。
像這樣鏈接了技術與工程設計的勞動教育,讓師生們都切身感受到社會進步已經極大地拓展了勞動的內涵與外延,勞動并非是低端的、原始的體力勞動,而是充滿趣味性、創造性和體驗感的實踐活動。在會上,與會者交流形成了這樣一個共識:試點學校的本土化探索,對于營造良好的勞動教育氛圍,探索我省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時代內涵與地域特色,具有重要意義。
設計思維培養成為創造性勞動的抓手
拐角防撞器、坐姿提醒儀、食堂靜音提醒器……走進杭州市勝利實驗學校,“偶遇”學生們創造的這些作品,往往會被他們的創意實踐所打動。該校教師認為,未來學生既要有面向問題形成創意的能力,也要有解決問題的技術方法。為了將創造力的培養落實到具體的項目上,教師們在設計課程的實施中摸索出了“五步曲”——創意選題、項目啟動、迭代優化、安裝測試及成果物化。學生們通過自主學習、合作交流找到了解決問題的路徑和方法,從而積累了一大批富有創意的項目成果。
“無論從方法層面、思維方式層面還是創新過程層面來看,設計思維都是一座連接問題伊始和解決問題的橋梁,它在學校課程實施過程中發揮了很大的作用。”浙江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副教授張旭生指出,在具體的教學應用中,設計思維為學生提供了完整的思維方法和工具策略,從而幫助提升學生的認知技能和創造力。
“兩年多來,設計思維貫穿了學生項目式學習的全過程。其間,學生逐漸形成綜合解決問題的思維方式,他們的創造力也有了明顯提升。”杭州綠城育華親親學校教師陳燕燕告訴記者,該校成立的項目組研發了一套基于設計思維的STEAM學習流程。“這樣的學習不僅僅局限于單個學科,它還可以運用于多學科、跨學科的項目式學習中。比如,在勞動教育中融入設計思維,要根據學生年齡特點,面對現實問題,強化知識的實際應用。”她補充說。
張旭生認為,未來,設計思維將是構建創新型社會公民勞動素養的要素之一。“事實上,將設計思維引入勞動教育,與STEAM教育、綜合實踐等課程融合,并不在于培養工程師,而是在于探索教育教學的變革,逐步從偏重‘學術取向’的學習向兼顧‘應用取向’的學習發展,從‘知識積累’的學習向同時注重‘素養發展’‘思維發展’的學習發展,使學生真正走向全面發展。”張豐說。(朱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