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蘭州市酒泉路街道楊家園社區老年大學
走進酒泉路街道楊家園社區老年大學,在不大的幾間教室里,黨報進社區記者看到有的老人們在練習太極拳,有的老人們在學習書法。幾位老太太在輔導老師的指導下正在認真地學習手工編織。楊家園社區書記馬櫻珊介紹說,楊家園老年人數已達到轄區總人口的20%以上,而且失獨老人占的比重較大,這部分人群服務需求相對較多,除了為其傳統意義上打掃衛生、幫扶等服務之外,更多是精神生活需求的缺失,如聊天傾訴、學習提升、日常社交等。老人子女也普遍反映由于自身工作原因不能經常陪伴老人,無法很好的照顧老人的精神生活。為了緩解轄區老人精神生活缺失,不能很好融入社會的現狀,2019年5月楊家園社區引進專業社工組織“海鈺心理研究所”,聯合開辦了楊家園社區老年大學。
被關愛的失獨老人 很幸福
每一個家庭在迎接孩子到來時都是滿心歡悅的,但有這樣一些家庭,他們也曾有過小生命降臨的歡欣,有過陪伴孩子成長的幸福,卻在人到中年甚至老年時突遭變故,生命中的華彩從此戛然而止,留下的只是充滿哀傷的靜默黑白片,他們就是“失獨家庭”。心靈創傷是失獨家庭最深的痛。面對家庭裂變,他們中的大部分人都關上了心門,獨自在陰影里默默療傷。但有些失獨家庭的老人,卻在遭遇巨變后,靠著對生活的熱情和樂觀態度逐漸走出陰影,重新適應著往后的生活。家在酒泉路街道楊家園社區的丁阿姨(化名)就是這樣的人。
“你們來啦,先坐,我做完這個剪紙就過來。”第一次在楊家園社區老年大學見到丁阿姨時,她溫和有禮,很樂于和人交流。丁阿姨說,現在她每天把生活安排得滿滿當當,在老年大學學唱歌、學朗誦,還報了剪紙班、學吹葫蘆絲、參加舞蹈比賽、和朋友們去爬山,她感到余生很幸福。“算是走出來了”。而在13年前,丁阿姨22歲的女兒因不幸遭遇車禍而離世,女兒的不幸給丁阿姨夫婦帶來了很大的創傷。“那些日子真的好難好難的”,曾經很長一段時間她都以淚洗面,在那段時間,丁阿姨不愿出門上街,需要外出的事情都讓丈夫去處理。即使需要出門,她會戴好帽子、太陽鏡和雨傘,把自己包裹起來。看到街上女孩子,她都會想到自己的女兒,就又開始哭。然而更不幸的是丈夫又在5年前因患病離她而去,雙重的打擊使她幾乎無法重新站立起來。丈夫和孩子離開后,丁阿姨不再看春晚,春晚里反復出現的“闔家團圓”都是刺激她傷心之處的敏感詞匯,“不愿意看到那種太歡樂的場合。”丁阿姨說。
丁阿姨作為失獨家庭一直是楊家園社區照顧的對象。為了讓轄區的老人和失獨老人們擺脫孤獨和陰影,楊家園社區專門每周邀請心理學老師前來為老人們講課,并開辦一些類似插花、剪紙之類的培訓班,幫助老人們走出孤獨和陰影,這也是楊家園社區老人大學的雛形。“那時候社區工作人員每周都會來家里邀請我去聽一聽心理學課程,并請來一些社區的老人與我聊天,講述社區里的開心事。慢慢的我逐漸動了聽一聽的心理輔導的想法。前年夏季的一天,我第一次走進了社區心理輔導課堂,令我感動的是,那節課老師專門為我把課程調整為失獨家庭如何走出生活的陰影。“我記得當時老師這樣告訴我,失獨者家庭要樹立生活的新目標,有一個完整的家只是人生中一個重要的目標,把更多的時間和精力融入到更有意義的事情中去,這樣會更積極自信,有助于更好地走出心理上的陰影”。
就這樣經過近一年的心理學輔導,丁阿姨逐漸走出了困境,開始對以后的生活有了信心。去年楊家園社區老年大學成了后,丁阿姨積極參與,并報了好多課程,唱歌、舞蹈、合唱團、葫蘆絲、剪紙。“我把自己的生活安排得滿滿的,晚上基本倒頭就睡,尤其是參加老年大學以后,我的精神面貌就好了很多。現在我不但從老年大學中學到許多技藝和知識,而且還成為社區的一名志愿者”。
“已成事實的事情,我們都要學會接受,用樂觀的心態過好以后的生活。”參加社區老年大學后,丁阿姨每天和老人們在一起學習,生活非常充實。在老年大學的志愿者服務中,丁阿姨現在總會勸慰身邊的失獨群體“我們已經這么苦了,就沒必要再給自己添苦惱了,一定要高高興興的,心結打開,行走于天地之間、體味各色人生,也是一種精神寄托。”盡管堅強背后仍是蒼涼與無奈,但唯有如此,才是對逝去孩子最好的緬懷。
老年大學是我的 “精神家園”
“老年大學是知識的殿堂,交友的圣地、幸福的港灣,這里不僅能學到東西,也能體現自身的價值。而且圓了我五十年來的大學夢”。今年70歲的張瑋老人是楊家園社區老年大學學齡最長的學員。自從社區老年大學開辦到現在她一直在這里學習,其中的課程她全都報名參加。“在老年大學里,我找到了上學時的感覺,找到了年輕時的夢”。張阿姨是一位老三屆,1968年初中畢業后就去農村插隊。“當時離開學校的時候,我是那么地不舍,舍不得離開校園,舍不得讓自己的夢想破滅,可當時沒有條件繼續學習下去,只有無奈地離開校園。張阿姨自從離開學校插隊后,繼而就是回城、去工廠上班、結婚、生養兒女,然后退休。轉眼一晃已經六十多年過去了,但她上大學的夢想卻始終沒有放棄。“十年前我退休后,每天的生活就是做家務,接送孫子,生活比較枯燥。”
2019年5月,張阿姨聽到楊家園社區老年大學即將開學的消息后,她高興極了,埋藏在心中多年的大學夢終于可以實現了。“我是第一個跑到老年大學報名的學員,當時看到學習的課程后,毫不猶豫地全部報上了”。也就是從那一天開始,張阿姨的生活出現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每天她按時送孫子到學校后,便來到社區老年大學學習。一年多下來,由于張阿姨性情開朗,樂于助人,積極幫助老師組織學員參加各項志愿者活動,她被選為老年大學的班長。“家是我生活的地方,老年大學是我精神的家園”。
一年多來,張阿姨在老年大學學到了很多知識,不僅學會舞蹈,太極拳、國學等課程,還會學會了唱歌和表演。“我把學到的東西服務于社會,讓自娛自樂升華為與人共樂。她經常帶領一幫老年朋友們進社區,去公園,到農村開展公益演出。
“通過開展活動,不僅展示了自己的風采,還愉悅了大家的身心,現在我每天都泡在老年大學,覺得生活很充實,心里很開心。我一直做自己喜歡的、擅長的事情,而不人云亦云、心浮氣躁,不跟別人攀比,做最好的自己。我一定更加努力學習,不忘初心,嚴于律己,更好地為社會、為學校、為班級、為老年朋友們服務”。
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年過花甲的張阿姨說,“我一不圖名,二不圖利,圖的是老有所學、老有所為、老有所樂。我要樂出一片新天地,用學到的知識回報社會,使晚年生活豐富多彩”。
在學習的快樂中 戰勝病魔
“一個人身患疾病并不可怕,最可怕的是他放棄學習、放棄生活、放棄快樂,被疾病壓垮。”這是楊家園社區癌癥老人趙秀英的真實寫照。今年66歲的趙秀英老人4年前被查出患上子宮內膜癌,對于一般人來說身患癌癥后都會都生活失去信心,感覺自己來日無多,心情沮喪、失落。而趙秀英老人在得知自己患有癌癥后,她積極配合治療,并走進了社區老年大學,從學習中獲得信心,在愛好中體驗生命,在興趣中感悟生活。
“只要我還能動,我就要來老年大學學習,只有沉浸在學習和愛好中才能讓我忘卻疾病,獲得生命的樂趣。”臉龐消瘦的趙阿姨精神矍鑠地說。4年前趙阿姨被查出患有癌癥后,在經過手術和化療后她回到家中。家里人都認為趙阿姨會因此一蹶不振,情緒低落。可倔強的趙阿姨并沒有悲觀絕望,而是勇敢地面對生活,她積極參加了社區的各項活動,與社區老人一起鍛煉身體,當得知社區開辦老年大學后,她首先報名,每天與社區的老人們一起上課學習,沉浸在快樂的學習生活中。
在老年大學里面,趙阿姨學習了多門課程,畫畫,音樂,手工,國學,太極拳等。每天早上她按時去老年大學,打完太極拳后便和大家一起學習畫畫、音樂和舞蹈。在學習期間,趙阿姨是班上最認真的學生之一,為了學好手工課程,她做了厚厚的幾本筆記,而關于學習養生知識的筆記,她也有好幾本。當問及老人打算學到何時,趙阿姨毫不猶豫地說:“學到不能再學的時候,學到身體真的不行的時候。”
家人說,趙阿姨查出癌癥后,家人和朋友都為她捏著一把汗,怕她挺不過這一關。但她在癌魔面前沒有屈服,趙阿姨說:“得了癌癥怎么啦?如今病魔來了,既來之,則斗之,癌癥固然可怕,但不能被它嚇死。我相信現在的醫療水平,相信自己身上的正能量,我要勇敢地去戰勝它”。每天趙阿姨遵照醫囑,主動接受醫院制定的方案,堅持放、化療,按時吃藥,進行恢復性和適應性的康復鍛煉;并且保持愉悅的心情,去老年大學學習,做自己喜歡的事。趙阿姨說,她喜歡學習各種知識,以前工作忙沒時間學習,也沒時間培養興趣。自從上了社區老年大學后,她通過學習拓寬了視野,有了自己喜歡的興趣愛好,感覺生活非常美好,每天和其他老人在一起學習交流,真是其樂融融。自己雖然患有癌癥,但她覺得活到老、學到老,生活才有意義。
當老年大學的老學友看到趙阿姨帶病堅持學習,就勸他“別上了,回家養病吧!”趙阿姨笑答,“上學幫助去病,太極可以養生,這就是最適合我的療養之道。”“我一直覺得,除了治療,心態也很重要,樂觀開朗的性格,就是幫助我康復的良藥,我要更努力的生活和學習,讓自己的生命更加有意義。”
凝聚眾人心 忙碌為大家 社區“家黨建”活動有聲有色
酒泉路街道楊家園社區為扎實做好新形勢下的城市基層黨建工作,充分發揮黨群服務中心位于小區樓院的區位優勢,以建設“家門口的黨建”為目標,以“家引領、家共享、家服務”為主線,引領廣大黨員群眾樹牢“家”理念,厚植“家”情懷,探索創新社區“家黨建”工作模式。社區敞開家的大門,把駐區單位黨組織請進“家”來,增添建設大家庭的新鮮力量;把黨員群眾凝聚在“家”中,激活建設大家庭的內生動力。社區黨組織做好家的管理員,健全家的體系,擴大家的覆蓋,強化家的領航,形成建設大家庭的合力,著力提升社區抓黨建、抓治理、抓服務的水平,共同建設新時代美麗家園,打造管理同心、發展齊心、幸福貼心、睦鄰暖心的城市區域化“家”黨建共同體。
退休黨員為百戶居民的自來水忙碌著
在楊家園社區有這樣一名老黨員,群眾都親切的稱呼他為“老王”,他始終把自己比作群眾的“服務員”,他是社區退休工作人員王穩社,他總是說作為黨員工作可以退休,但黨性不能褪色,只要自己還能跑的動,只有大家還需要我,我就永遠是大家的“服務員”。
今年6月,老王管理的小區上下水管網出現了大量漏水現象,老王和居民樓院長易大姐及時發現了問題,立即反饋到了社區。他們和社區一起多次聯系房屋產權單位,和產權單位反復溝通,爭取產權單位能夠為居民維修管道。在維修費用上,產權單位和居民一直無法達成共識,他們從中不斷的協調和溝通,一方面在社區的主持下,他們召集居民召開議事會,為大家講政策,說道理,對態度堅決的住戶,還逐一上門溝通,做工作,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反復做工作。另一方面,反復到產權單位,和相關領導就此事不斷協商,希望產權單位能夠為居民多分擔一點。在他們的不斷努力下,最后大家就維修費用、維修方案達成了一致。在施工中,王穩社又受居民的委托,成為了居民代表進行監工。炎炎夏日王穩社一直堅守在施工現場,及時向小區居民反饋施工進展情況。在半個月的努力下,小區的上下水管網終于修好了,清澈的自來水再次流進了居民家中,大家再也不用深受無水日子的煎熬。說起王穩社大家都會豎起了大拇指,紛紛表示最想感謝的人是老王。當老王聽到居民的稱贊,也只是用手捂起嘴巴,不好意思的呵呵一笑。
三不管樓院終于有了物業管理了
長期以來,由于基礎設施落后,管理服務缺位,消防隱患嚴重等問題嚴重影響陳家灣子聯運司家屬院居民的生活。為了改變老舊小區的面貌,增強居民的獲得感、幸福感。楊家園社區抓住黨建引領這條紅線,以“黨支部包片區,黨員包樓棟”的互動形式,凝聚遇到問題能站出來、碰到困難能擔起來的黨員群眾,走出一條多元共治,合力構建和諧幸福老小區的新路子。
聯運司家屬院是一個三不管老舊樓院,改造前這個院落廢棄家具堵塞消防通道、院內違章占用公共區域、院內停車矛盾突出、基礎設施嚴重老化等問題,在2020年城關區“三不管”老舊樓院改造項目中,聯運司家屬院被列為我轄區老舊樓院改造試點。社區黨總支引進“紅色物業”,選派社區支部委員、物業黨支部負責人、居民黨員等建立“三方聯動”服務機制,集中研究解決居民反映的各類問題帶領大家共同治理小區。自物業進駐至今,城關物業已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為聯運司家屬院安裝照明節能燈38盞、捆扎院內雜亂電線3520米,配置垃圾分類分揀亭一處、垃圾分類桶8個,劃分車輛停放點12處,拆除院內違章建筑3處、清運廢棄家具10余噸、粉刷院內及樓道墻面1000余平米,短短一周時間之內聯運司家屬院的面貌發生了極大改善,從一處處改變中,居民增強了對小區的歸屬感和責任感。在社區黨組織的引領下,通過黨員群眾的積極主動參與,實現了老舊小區管理從社區“獨角戲”到黨群“大合唱”的轉變,從“三不管樓院”到“溫馨家園”轉變。
民生快評:關愛何妨細處看
汪文學
對于生活在小區的居民而言,幸福感是具體的、可感的。
三個老人在社區老年大學,找到了喜歡做的事情,走筆丹青,開卷受益,在心靈的寧靜和諧中,身體的疾病與倦怠會蕩滌掉不少。
社區治理是紛繁雜亂的一項工作,基層的管理者們要針對社區情況和特點,把握居民所困所惑,施策有據,精準服務,方能所獲甚多。
酒泉路街道楊家園社區的工作人員,把關注與貼心聚焦轄區的老年人身上,服務一些人,和諧一群人,讓老人們“優游卒歲”,夕陽更熾。如此是很有愛心與智慧的選擇。
社區工作所忌貪大鋪陳,而忽略于微細處著力。一件件小事做好,累積起來,自然就會形成治理合力。(葛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