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5萬人次報名,2018年7萬人次報名,2019年16萬人次報名,僅手機移動端報名通道,2小時就有56萬點擊量……這是福建老年大學近三年的秋季報名數據。
近年來,隨著中國老齡人口的增多和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越來越多老年人不再單純滿足于“老有所養”,而是追求“老有所學”“老有所樂”,但老年大學“一座難求”的現象卻將許多老年求學者擋在了門外。在推進全民終身學習的過程中,如何滿足“銀發族”的學習需求?記者對此進行了調查。
老年大學為何這么“熱”
書法、國畫、聲樂、太極拳、葫蘆絲……在福建省福州市老年大學新店分校公眾號上打開2020年春季學期的報名表,50個課程班級映入眼簾。今年2月,已經退休一年多的翁叔叔迅速找到楷書(顏體)課程,點擊報名。
“去年,我報名了秋季學期的書法課,特別熱門。要不是因為正好有人退課,我差點兒報不上。”這一次,翁叔叔有了搶課的經驗。
江蘇省連云港市的李阿姨就沒有那么“幸運”了。“老師說,二胡課早在兩個月前就報滿了。現在只剩山水畫和剪紙了,選哪個啊……”去年,剛退休兩年的李阿姨第一次來市老年大學報名,根本沒想到老年大學的課還要“搶”。再三猶豫后,她選擇了山水畫。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9年底我國60周歲及以上人口達到2.54億,占總人口的18.1%,其中65周歲及以上人口17603萬,占總人口的12.6%。中國發展基金會發布報告預測,到2022年左右,中國65歲以上人口將占到總人口的14%,由老齡化社會進入老齡社會。
“老齡化是社會在發展過程中不可避免的現象,從一個側面反映了一個國家社會的安定、福利條件的改善以及百姓的健康長壽情況。”華東師范大學教育學部教授吳遵民認為,開展老年教育不僅有益老年人的身心健康,還可以帶來人力資源和社會資本的潛在收益。
在我國,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已經上升為一項重大國家戰略。2019年11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國家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中長期規劃》,構建老有所學的終身學習體系是一項具體的工作任務。
“促進老年教育的發展是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建設學習型社會的重要舉措,是滿足老年人多樣化學習需求、提升老年人生活品質、促進社會穩定的必然要求。”國家開放大學黨委副書記劉臣表示,老年人在衣食住行等基本需求已被滿足的基礎上,追求健康、社交、自我實現等需求的愿望更加迫切,老年大學正是一個可以為老年人提供相關知識、搭建交流平臺、獲得自我實現的地方。
在連云港市老年大學,李阿姨“意外”選擇的山水畫課,卻給她帶來了不小的成就感。“老師說我很有天賦,要送我去北京進修呢,平時同學也互相鼓勵,每次想到去上課我都很開心。”李阿姨入學3個月后就參加了學校舉辦的畫展,現在每天都要練上2個小時。
連云港市老年大學教務主任王燕妮也感受到現在的老年人越來越“時髦”。“這幾年,應老年朋友的需求,學校陸續開了電腦、智能手機、攝影、圖片處理、視頻制作、英語等課程,讓他們能緊跟時代。”王燕妮說。
“老年人更希望在現場接受教育,與大家一同交流、學習,在學習的同時可以結交志同道合的朋友。參加老年大學還讓老年人退休后不脫離社會,成為融入社會的橋梁和紐帶。”福建省政協原副主席、中國老年大學協會副會長、福建老年大學校長楊根生分析,“一座難求”或許會是一個長期性的問題。
老年教育發展“梗”在哪兒
面對日益旺盛的報名需求,福建老年大學的學位數從2018年的7000個增加到2019年的14000個,但是面對16萬人次的報名數量,楊根生還是感到了壓力。
事實上,“熬夜排隊”“秒空”等現象已在多地上演。“最初網上報名系統一開放,很快就有學員打電話來說‘頁面一直打轉進不去’。”王燕妮介紹,2016年至今,學校每年報名人數都在以10%左右的速度遞增,目前已經用上了所有教室,“滿負荷運轉”。
據業內人士介紹,我國老年大學起步于上世紀80年代。1983年,我國第一所老年大學——“山東老年大學”在濟南誕生。據中國老年大學協會統計,截至2018年底,國內共有7.6萬余所老年大學和老年學校,建立了“縣(市、區)—鄉鎮(街道)—村(居委會)”三級社區老年教育網絡。
2016年10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老年教育發展規劃(2016—2020年)》明確提出,到2020年,以各種形式經常性參與教育活動的老年人占老年人口總數的比例達到20%以上。
劉臣表示,若以2019年的老年人口數據進行測算,應該約有5000萬老年人能夠通過各種方式接受老年教育。但事實上,根據2019年6月的統計數據,目前國內通過各種形式注冊并參與學習的老年人僅有1500萬人,遠遠低于規劃所要求實現的目標。
在選擇入讀學校時,翁叔叔很羨慕省老年大學由書畫協會專家講授的書畫課,可由于省老年大學的課太難搶,最終他還是選擇了離家近的市老年大學分校。李阿姨也表示,不考慮在社區、民辦老年教育機構求學,認為市級老年大學才有保障。
“隨著人口老齡化進程的加快,老年教育發展不充分不平衡的矛盾日益突出,供給呈現嚴重不足,存在結構性短缺。”楊根生說。
劉臣分析,老年教育發展至今,歸口管理問題一直未能很好解決,應該由誰管、由誰辦都不明確。現在全國老年教育機構歸屬于不同系統,縣以上公辦老年大學中約70﹪為老干部部門主管,也有教育、民政、老齡辦等部門主管。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由于歷史原因,政府部門、大型國有企事業單位、高等院校等機構內部較早地產生了群體性的老年學習,有規模、有經費保障的老年教育機構多在本系統的離退休管理部門的管理之下,僅為本單位的離退休人員提供學習機會。
“由于行政管理上存在比較嚴重的條塊分割現象,各老年大學之間不能互通共享,限制了資源發揮更大作用,影響了老年教育辦學規模和質量。”劉臣說。
盡管《老年教育發展規劃(2016—2020年)》提出了一套老年教育管理體制,但并未明確教育部門在同級部門中的牽頭地位。中國傳媒大學研究員楊樹雨通過對全國27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出臺的老年教育管理文件梳理發現,僅福建省建立了老年教育領導小組,辦公室設在教育廳;北京等5個省市由教育部門(或牽頭)發文,其他多數省市區以政府辦的名義發文。
經費投入不足也讓老年教育發展“捉襟見肘”,各地不同程度出現了“貼錢辦老年教育”的情況。劉臣表示,老年教育是一個非營利性公益事業,目前國家層面的文件多圍繞老齡事業的資金投入機制,尚沒有全國層面的、明確的、與老年教育相關的經費保障措施。老年大學的辦學經費來源有限且比較零散,而且各地對于老年教育收費標準普遍有所限制,導致有些機構怕貼錢索性不辦。
由于課酬較低,一些專家、名師為老年人上課的積極性不高。“比如書畫類課程,目前我校所有教師中的國家級會員僅1人。就全省而言,發展的不平衡問題仍然存在,基層老年大學在師資上相對不足。”楊根生說。
除了專業的授課教師,老年教育的開展還離不開管理人才,負責組織策劃老年教育各類課程和活動。吳遵民坦言,目前國內尚未設置終身教育、社區教育相關專業,現在大部分管理者都是“半路出家”,缺少對老年教育性質的深刻認識。
學校之外如何實現“眾人拾柴”
新建一棟建筑面積2.6萬平方米的教學樓,是福建老年大學未來兩年的擴容計劃。教學樓的建成無疑能為更多老年學員提供入學機會,但在楊根生看來,隨著老年人口的快速增加,僅僅依靠老年大學自身力量是遠遠不夠的,需要調動更多社會力量參與。
對此,《老年教育發展規劃(2016—2020年)》作出了指導:“充分激發市場活力,推進舉辦主體、資金籌措渠道的多元化,通過政府購買服務、項目合作等多種方式,支持和鼓勵各類社會力量通過獨資、合資、合作等形式舉辦或參與老年教育老年大學。”
劉臣分析,引入并調動社會資本與社會力量,將在教學設施的現代化配置、課程的開發和改革創新、教學平臺的搭建、服務人才培養、教育硬件設備開發等方面起到較大推動作用,快速提高老年教育產業整體水平、研發老年教育產品,真正激發老年教育相關行業的活力與發展。
在他看來,未來應拓展老年教育與其他產業相融合的深度與廣度,探索多元主體的辦學模式,推廣各具特色的服務模式,落實多主體分擔的經費投入機制。“老年教育要從單純依靠政府投入到政府、市場、社會組織和學習者多主體分擔的機制轉變。”劉臣說。
吳遵民同樣表示,作為終身教育體系中不可缺失的重要組成部分,發展老年教育不是單獨重建,而是要進一步整合各類教育資源,形成教育合力,加快構建學校教育、社區教育、互為補充的老年教育格局。比如,充分利用學校設施、師資,在學校放學后開放部分設施場所,為周邊社區老年人開展教育活動提供便利。
近年來,福建老年大學在這方面做了不少嘗試。楊根生介紹,福建老年大學與福州市光榮院開辦醫養教校外實踐基地,與福州市國德康養中心聯合成立醫養教國德中心,推動醫養教融合。此外,政府引導、支持如文化研究會、老年活動中心、宗祠等民間力量參與老年教育,安排學習場所,配備相關學習資源,初步解決了“有沒有”學習點和就近學習的問題。
“希望政府出臺相關文件進一步扶持、鼓勵企業和其他社會力量開辦老年大學,并給予一定的優惠政策傾斜,引導更多的社會力量投入到老年教育公益事業。”楊根生說。
針對現存的師資問題,楊根生表示,除了爭取教育主管部門支持,協調高校教師到老年大學支教,還可以從源頭考慮,吸引部分專業的高校畢業生從事老年教育,“而在師資相對充裕的課程或門類,可以實行教師考核評價淘汰制度,讓一些不合適的人員離開老年教育工作崗位”。
此外,面對當前歸口管理不一、老年教育建設不規范的情況,楊根生建議,把老年教育納入各級政府工作的整體規劃,統籌部署,確立領導體制,確保有人管,有人抓。要探索形成各級老年大學人員配備、經費保障與工作業務相適應的機制體制,制定科學完善的管理制度、教學規范和相應的考核評價體系,根據省、市、區縣不同層次的實際情況,由主管部門牽頭進行分級分類管理。還有必要建立激勵機制,評選規范校、示范校,推動更多學校走上規范化辦學的軌道。
信息技術如何助力“老有所學”
吉林省長春市退休教師王阿姨3年前也是老年大學的學員,但后來由于要照顧老人,不得不中斷了課程。“現在我有空了就在網上看視頻學,操作也不難。”王阿姨的朋友圈里有不少她的攝影作品,老年朋友們的點贊讓她很開心。
隨著互聯網在日常生活場景中的普及,線上學習對于老年人來說,已不再陌生。運用信息技術服務老年教育也寫進了《老年教育發展規劃(2016—2020年)》,其中提出加強數字化學習資源跨區域、跨部門共建共享,開展對現有老年教育課程的數字化改造,開發適合老年人遠程學習的數字化資源。
疫情期間,國家開放大學發出了“樂學防疫”聯合行動的倡議,號召全國老年開放大學發揮遠程教育優勢,將課堂送到老年人家中。劉臣介紹,截止到春季學期末,“樂學直播”課堂的觀看量已突破10萬人次。
“線上課程具有回放功能,非常適合老年人的學習特點。每位學員可以根據自己的學習程度,反復觀看沒有學會的知識點,有針對性地進行個性化學習。”線上直播教學的成功實踐讓劉臣堅定了發展線上老年教育的信心。
這兩年,福建老年大學也從線上教學中嘗到了甜頭。作為全國首創的老年教育電視教學平臺,至2020年3月初,福建省老年大學教育課程已實現電信、廣電和移動三大新媒體電視運營商全覆蓋。只要打開電視、手機APP或福建老年大學微信公眾號,老年學員就可以直接免費收看民族舞、國畫、書法、聲樂等最符合大眾化需求的課程。
“截至今年6月底,福建老年教育新媒體電視平臺累計用戶量達56萬人,訪問量突破612萬人次。關注福建老年大學微信公眾號的人數,從2019年底的2.3萬上升到今年6月突破3萬,呈現明顯上漲,可以說明疫情期間遠程教學備受老年學員的青睞。”楊根生說,線上教學的最大特點是實現了優質資源的共享,讓偏遠地區的老年朋友也能享受到優秀的師資和課程。
“但是老師沒法手把手教學,也不能和同學交流切磋了。”翁叔叔提出了自己對線上教學的擔憂。在信息化背景下,如何為老年群體解決學習與情感的雙重需求,成為老年教育機構面臨的新課題。
“以手機攝影課為例,學員們上午打開手機收看手機戶外攝影直播課,下午拍照實踐,拍完的照片隨手發在課程微信群里展示,增加了互動,很受老年人歡迎。另外,線上課程作業會在課程平臺或者學習微信群里進行展示,每個人的作業情況都可以被清晰地看到,學習者之間的點評、老師的逐一點評會促進學員的學習參與,提高學習效果。”劉臣在教學實踐中總結了這樣的經驗。
為了更好地照顧老年人的情感需求,國家開放大學線上課程特地在固定時間播放,加設了主持人的暖場問候、直播中的點名互動和問答環節。“學習的儀式感讓遠程學習成為一種有陪伴感、有溫度感的集體行為,讓老人們雖然不能面對面,也可以因為共同喜歡的事情成為網上的好朋友。”劉臣說。
業內人士普遍認為,線上線下相融合的混合教學模式將會是大勢所趨。對此,楊根生建議,在未來老年教育發展中要更加注重技術支持,比如在新教學樓的建設上,要前瞻性地提高校園數字化建設整體水平,為線上教學做好準備。另一方面,要根據課程特點,合理劃分線上、線下教學重點,科學互補,更好地發揮融合作用。
“要充分利用信息技術的力量,掌握老年人身心特點,把老年大學由單純的娛樂型、保健型向‘教、學、樂、為’全面發展,真正辦成老年人滿意的老年教育,讓老年人更有獲得感、幸福感。”楊根生說。(林煥新 焦以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