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工程技術人員、物聯網工程技術人員、物聯網安裝調試員、大數據工程技術人員、信息模型技術員、無人機駕駛電子競技運營師——
從去年至今,人社部等部門陸續發布38個新職業,為勞動者提供了更大的就業空間。與此同時,新興產業也面臨著專業人才缺口大的難題。有專家表示,未來五年38個新職業人才缺口超過9000萬。
新業態新職業呼喚新職教。面對新經濟發展形勢下的人才需求,職業院校該如何應對新職業人才缺口,培養專業技能人才?對此,記者采訪了長春職業技術學院國家級眾創空間主任、吉林省職業院校創新創業教指委秘書長姜福佳。
找準坐標,精準對接人才缺口
“職業院校應盡快構建專業設置與調整的動態機制,主動與新經濟業態對接,精準對接人才缺口。”
姜福佳認為,當前職業院校面臨的最大痛點就是學生所學滯后于需求,所以“要調整人才培養模式,從傳統的技巧技能培養向創新創業等綜合能力培養轉變,重構適合需求的課程體系和課程建設,快速響應新技術新經濟新業態的需要”。
他以長春職業技術學院為例談道,學院在綜合考慮學校的辦學條件、充分研究地方產業發展需求后,開設了大數據技術與應用、工業機器人技術、新能源汽車技術、中小企業創業與經營、社區管理與服務、健康管理等新專業。與此同時,近幾年學院每年拿出五百萬經費,用以創業實踐項目立項,通過應用技術研究項目帶動創新人才培養,并構建了專業實訓、技能培訓、項目開發、創業培訓、企業建立五個層次創新創業人才培養的實踐育人新模式,賦予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他對這一模式充滿信心,認定“即使行業發展再快,學生也不會與之脫節”。
新職業培養=增設特色專業?
對于新興行業與相對熱門的新職業,不少職業院校紛紛增設新專業,只要行業火爆,專業就先開起來。一時間,小龍蝦專業、螺螄粉學院、熱干面專業,讓很多人直呼看不懂。
對此,姜福佳指出,職業院校利用區位優勢,開設特色的新職業教育已經變成常見做法,特色學院緊密對接市場需求,一定程度上加快了新職業教育的發展,可以說和當下職業教育的轉型不謀而合。但他同時強調,人才培養不能急功近利,今天正當紅的產業幾年后前景如何不好判斷,所以新設專業一定要謹慎。
如何開設新專業?姜福佳建議從學生成才角度考慮,開設新專業的同時也要為學生謀劃好更長遠的發展道路,“要考慮學生日后是要創業,還是繼續學歷深造,而新設專業所培養的能力能不能提供必要的支撐”。
避免“用非所學”,要通過培養創新創業能力提升可塑性
新職業往往都伴隨著新業態而生,發展更新速度非常快。在人才培養過程中,怎樣才能確保學生所學的課程與技能,與一線企業需求保持同步不脫節,規避“用非所學”這一尷尬?
姜福佳坦承,無論新專業更替速度多快,終究都趕不上產業發展的速度。為了避免“用非所學”的現象出現,就要加強人才培養方式的改革。他援引2015年教育部提出以創新創業作為教育改革的突破口進一步表示,通過培養創新創業能力,來提升學生的可塑性才是最重要的。要培養學生具備項目開發、調研實施、論文發表、專利撰寫、創辦和經營企業等方面的能力,同時要具備面對和克服困難的強者心態,從而適應產業的發展,避免出現“脫節”的尷尬。
新職業教育,探索的是培養中國特色的“高層次”學徒制
新職業教育新在哪?與傳統的職業教育有什么異同?在姜福佳看來,如果說傳統的職業教育是在城市化的浪潮中興起的,培養的是一線操作工等職業,新職業教育探索的則是培養中國特色的“高層次”學徒制。流水線的工作偏向對于學生技巧和技能的培養,而真正賦予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非常不足;新職業教育應該定位在以創新創業能力培養為引領的高等職業教育,讓學生在師傅的帶領下,具備從傳統的技能知識的掌握到創新創業項目的開發、企業的建立等綜合能力的培養,使學生具備從發現問題到解決問題的能力。
他強調,伴隨著5G、人工智能等技術加速發展,新職業教育應關注如何滿足學生的終身學習。而新職業教育在教學質量、評價體系、教學實踐等方面確實存在不足的現象,尚未形成體系性的評價標準。
談及理想中的新職業教育,姜福佳說道,新職業教育應該定位于以創新創業能力培養為引領的高等職業教育,最終形態以創新創業教育產業園來呈現。企業提供資金、技術、項目來源,職業院校提供研發人員、項目立項、場地等,充分發揮政府政策引導和資金扶持作用,打破校企壁壘,實現深度融合,從而形成以項目研究、科研成果轉化、人才培養、項目投資為一體的綜合教育體系。
他最后補充道,新職業教育還需要很多可實施的政策支持,首先,在校企深層次合作方面,需要明確具體方式方法、雙方責任義務及利益共享機制,使校企深度融合有章可循;第二,職業院校教師承擔的應用研究項目,應給予專項資金,調動高職院校教師做應用技術研究的積極性,用科研反哺教學;第三,教師創新創業成果在職稱評審過程中要有優先政策;第四,對于各院校總結提煉的新模式、新經驗,在復制推廣方面,需要具體實施路徑和政策支持。(張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