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要振興,人才是關鍵,教育是基礎。農村職業教育和成人教育承擔著為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培養高素質農民和農村技術技能型人才的重要職責,在開發農村人力資源、加強農村思想道德建設、豐富農民鄉村文化生活、打好精準脫貧攻堅戰、推動農業農村經濟社會發展中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2013年,由教育部牽頭,聯合國家發改委、科技部、財政部等八部門啟動國家級農村職業教育和成人教育示范縣創建工作,得到相關部委的廣泛支持和基層政府的積極響應。7年來,共有30個省份參與申報,264個縣(市、區)創建成功,探索出部門合作共建、加快發展農村職成教育的工作機制,對于落實鄉村振興戰略和完成脫貧攻堅2020目標具有示范和引領意義。
政府統籌,多部門合作,農村人才共同培養工作機制已然形成。參與創建工作的各省份,在教育部的推動下,強化統籌協調,深化教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初步形成“政府統籌、共同參與、教育牽頭、部門協作、分工負責”的工作機制。各示范縣縣級政府健全了主要領導負責的職成教育部門聯席會議制度,將農村職成教育發展納入地方教育發展和鄉村振興規劃,強化資源的統籌協調和綜合利用,為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提供了有力支撐。如黑龍江省累計投入建設資金7.82億元,拉動地方資金5.94億元,用于職成教育統籌體制機制、職成教育網絡體系、縣域職業教育基礎能力和特色項目等建設;河北省建立示范縣動態管理機制,對持續發揮示范縣的引領作用產生積極的推動效應。
夯實教育培訓陣地,打造精準助農新模式,融媒體成為新亮點。各示范縣根據自身情況,加大財政投入力度,共建實訓基地,構建了以縣(市、區)職業教育機構為龍頭、鄉鎮成人教育中心(學校)為骨干、村級居民學校為基礎的縣域職成教育三級網絡,結合農村文化產業發展和農村文化建設需要,挖掘農村傳統道德教育資源,加強課程建設,開發鄉土特色教材,傳承優秀文化和傳統技藝,服務農村社區綜合治理,鞏固了農村思想文化陣地建設,促進了農村社會穩定和長治久安。各示范縣充分利用廣播、電視、網站、微博、微信以及手機移動客戶端等組成融媒體,宣傳黨和政府的惠民政策,傳播科技致富新技術,將宣傳陣地前移、深移,極大提高了服務“三農”的針對性和有效性。如杭州市富陽區充分發揮杭州鄉村振興學院、農業教育培訓站、農民學校、鄉鎮成校的教育培訓陣地作用;福建省羅源縣開展民族文化進校園活動,保護和傳承畬族文化,促進特色產業發展。
對接產業需求,提升服務地方發展效能,助力鄉村振興。通過創建,農村職成教育主動對接當地產業需求,培育特色,打造品牌,探索形成職業培訓新機制、新方法,在服務國家戰略過程中脫穎而出,成為培育高素質農民、實現農民脫貧致富的主力軍。如山東省壽光縣實施的“校園+田園”培養模式,利用線上線下混合教學,搭建“城鄉校園課堂、田間地頭課堂、網絡空間課堂”,為培養急需型、領軍型、高端型新農村建設人才走出一條創新之路;海南省澄邁縣大力實施電子商務進農村工作,采取政府主導、校企融合等措施,先后投入2000多萬元,基本健全了全縣電子商務服務體系,將種植在澄邁田間地頭的地瓜、荔枝、蜜柚等數十種農產品銷往全國各地。
歷經7年,示范縣創建工作取得顯著成效。如何更好地發揮示范引領作用,推動農村職業教育和成人教育健康發展,相關專家提出以下建議:
一是發揮教育部聯合多部門共同推進農村職成教育的機制優勢,固化示范縣創建成果,更好服務國家鄉村振興戰略。建議教育部聯合多部門在總結經驗、提煉做法的基礎上,定期召開全國性會議,通過“現場會+互聯網”方式線上線下交流,將經驗在全國范圍內推廣。
二是啟動新時代鄉村振興實用人才培養培訓工程,搭建多部門共建共享的教育培訓服務平臺。建議加強為農服務的信息庫和教學資源庫建設,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實現涉農人才的精準培養,為農民接受系統性職成教育開辟專門通道,有效提升農村主要勞動力的受教育年限,全面提高農民文化素質和技術技能水平。
三是完善新時代農村“三教統籌”機制,抓好農村普通教育、職業教育和繼續教育。建議在普通教育中滲透“三農”教育,培養鄉村振興后備力量,促進職普融通、職成融合,引導農村“兩后生”接受中高等職業教育,動員和鼓勵城鄉知識青年尤其是農村大學生、進城務工青年“上山下鄉”,到農村興辦產業,從根本上改變農村“空心化”現狀。(鐘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