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錫商業職業技術學院海外辦學記
2019年12月,無錫商業職業技術學院和國內部分高校與柬埔寨西哈努克港經濟特區公司聯合申辦的西哈努克港工商學院(以下簡稱西港工商學院)正式開學,此舉為中國高校海外辦學歷史添上了新的一筆。
事實上,早在2012年,面向西港特區人才需求,無錫商業職院便與無錫知名企業紅豆集團合作辦學,在西港特區聯合成立西港培訓中心。“很多工人下了班,就直奔教室,學習熱情非常高。此外,還向周邊民眾開放,吸引了不少當地青少年。”無錫商業職院國際合作與交流處處長趙麗說。
從隨企業“借船出海”到“抱團出海”,無錫商業職院蹚出了一條獨特的出海之路。
破解企業“走出去”的痛點問題
西港特區是中國商務部首批中標的境外經貿合作區之一。按照規劃,西港特區最終將建成300家企業(機構)入駐、10萬產業工人就業、20萬人居住的生態宜居新城。
但是,入駐西港特區的中資企業發現,特區的本土應用技術人才匱乏,尤其是語言不通導致的用工荒問題突出。于是,很早便前往西港拓展業務的紅豆集團找到長期合作的無錫商業職院,商定一起赴西港特區成立職業培訓中心,開展能滿足柬埔寨需要的應用型技能人才培養及職業培訓。
2012年,無錫商業職院聯合紅豆集團成立西港培訓中心后,開設了漢語、財務管理、物流管理等10多門培訓課程,累計培訓6萬余人次,既提高了西港特區企業工作人員的職業技能,也為西港特區的招商引資和快速發展提供了比較好的人力支撐。
自“一帶一路”倡議提出后,中資企業走向世界的步伐明顯加快,出海企業的用人需求也越來越迫切。
“這對職業教育來說,是一個巨大的‘風口’。職業院校可以通過解決企業‘走出去’過程中普遍遇到的用工荒問題,實現和企業深度合作,也能把中國的職教理念帶到世界各地。”無錫商業職院黨委書記楊建新認為,職業院校要發揮服務產業經濟的優勢,助力企業出海。
“造船出海”激活學校自身辦學活力
2018年4月,由中國政府援建的西哈努克省中柬友誼理工學院落戶西港特區。學院由柬埔寨勞工與職業培訓部、西港特區公司及無錫商業職院合作運營,側重職業培訓。
同年年底,西港特區公司和無錫商業職院申辦的西港工商學院正式獲批,并被納入柬埔寨國民教育體系,主要開展學歷教育,首批3個專業的全日制本科學生已于2019年12月正式入學。
“從‘借船出海’到‘造船出海’,既能進一步緊密校企合作關系,又能倒逼學校去打破體制機制障礙,整合各方面資源,把學校的自身優勢發揮出來。”楊建新說,“現在,回頭看‘造船出海’這個過程,它不僅激發相關院系把各自最好的‘菜’端出來的積極性,也大大釋放了學校的辦學活力。這就形成了典型的雙贏局面——既解決了企業的痛點問題,學校也實現了自身發展。”
目前,無錫商業職院已與西港特區公司共同設立了人才培養基金,采取“聯合招生、聯合資助、聯合培養、定制就業”的國際化“訂單式”人才培養方式,共同定制職業人才的培養方案,共同開發針對性教材,共同建設教學資源,共同實施教育管理,為西港特區培養一批通曉漢語、熟悉中國文化、懂專業技術、善管理和溝通的本土化高素質技術技能管理骨干。
在西港特區,無錫商業職院與西港特區公司之間的深度合作,在解園區企業燃眉之急的同時,也受到柬埔寨政府高度關注。目前,柬埔寨正在將人才支持與特區發展相結合的西港模式,向全國推廣。
“抱團出海”擦亮中國職業教育品牌
在西港特區,隨著中柬經貿合作快速發展,園區發展速度不斷提升,企業對人才的需求也日益多樣化。
“要滿足這些多樣化需求,僅憑我們一所學校不可能包打天下。所以,我們就把西港工商學院打造成一個開放性的合作平臺,整合各方優質的職教資源,一起‘抱團出海’。”楊建新說。
2015年11月起就進入西港特區培訓中心擔任漢語教師的石榮珂就是這個平臺上的一分子。“漢語是園區里最受歡迎的培訓項目。”石榮珂說,在西港,自己不僅能看到學生在課堂上的成長,還能看到他們學習漢語后在工作和生活上的進步,“感覺特別有成就感”。
這只是一個小小嘗試。如今,無錫商業職院依托牽頭的全國商貿職教集團等合作平臺,廣泛吸收政府、行業、企業、學校和其他社會力量,在專業設置、人才培養、教學設施建設、教學與管理隊伍建設等多方面開展合作,“抱團出海”。
目前,無錫商業職院與江蘇大學、江蘇師大、江西工貿職院、揚州工業職院、江蘇農牧職院等8所本科和高職院校簽訂了海外辦學合作協議,并成立了瀾湄區域教育發展研究中心,它們將依托西港工商學院,組建大湄公河次區域人文交流中心,推動瀾湄區域國家職業教育發展研究和人文交流。
“未來,我們還將根據柬埔寨當地經濟社會發展對人才的需求,逐步增設酒店管理、市場營銷、電子商務等專業,并以‘無錫商業職院+’的方式,邀請國內有相關專業優勢的高職院校,一起‘出海’,開設更多更貼近當地產業發展所需的專業,助推職業教育更好服務‘一帶一路’建設。”楊建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