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老齡化”正在成為不斷升溫的社會熱點話題。在前不久舉行的國務院新聞辦發布會上,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相關負責人介紹,預計“十四五”期間,我國老年人口將超過3億,從輕度老齡化進入中度老齡化階段。全國政協新聞發言人也在日前透露,今年政協已將積極應對老齡化等問題列入重點協商議題。
面對加速到來的老齡化社會,養老行業人才培養作為“破題之道”被頻頻提及。在我省高校,也有一些專業直接面向養老服務、老年醫療保健等領域,與“銀齡一族”息息相關。這些專業在人才供給上如何發力,又面臨著怎樣的挑戰和機遇?近日,本報記者就此進行了一番調查。
遠非培養“護理員”
行業發展衍生不少選擇
據了解,最早設立于1999年的老年服務與管理專業稱得上是歷史最悠久的養老專業了,歸口公共管理大類,在我省多家高校均有開設。此外,還有部分高校在護理、家政等專業中設有老年照護等方向。隨著行業的深入發展,寧波衛生職業技術學院于2016年開出了全國首個老年保健與管理專業,在老年群體的醫療保健方面精耕細作。
盡管如此,高校在養老領域的“布點”速度仍趕不上急劇增長的社會需求。浙江旅游職業學院千島湖國際酒店管理學院老年服務與管理教研室主任梁賚算過一筆賬,截至2019年年末,全國共有478萬人入住養老機構,預計到2050年,這個數字會增長到1858萬。這些老人都需要配備一定比例的護理等專業人員,而目前全國每年培養出的老年服務與管理專業畢業生遠不到10萬。
“高校的養老專業,并非培養照護人員那么狹隘。在高等教育層面,大家著眼更多的是,能勝任職業經理人等崗位的管理人才。”梁賚介紹。浙江東方職業技術學院于2014年開始招收第一屆老年服務與管理專業學生,從最早的一屆一個班壯大到現在的五六個班。“我們在早期摸索的時候發現,如果培養目標局限于一線護理人員,專業發展受限很大。后來調整為一線護工的帶教老師及養老機構的管理者,辦學思路很快就打開了。”該校人文學院副院長趙靜說。“養老行業要實現持續發展,需要提高管理水平。有高素質的管理人員,才會有高素質的一線從業者。”杭州師范大學錢江學院護理分院院長曹世華表示。
“現在的養老行業內部,其實有很多細分,除了照護,還有健康管理、老年社會工作、能力評估師、適老化療愈師等。”梁賚說。以浙旅職院的養老服務與管理專業為例,就設有機構管理、老年社工、康養與照護、適老化產品設計等多個課程模塊。“學生可以根據自身興趣和特長重點選擇某一領域。比如有學生就對餐飲這一塊格外感興趣,在產品設計上鉆研,后來去大型養老企業從事了營養配餐工作。”梁賚解釋。
養老專業往往偏重技能類養成、應用性突出。如何讓學生通過專業學習,在未來的職業實踐中更加游刃有余?“養老專業涉及的課程門類較多,綜合性較強。我們會將實踐教學進行情景化和模塊化處理,比如帶學生去養老機構現場演練具體技能。”寧波衛生職院老年保健與管理專業主任于立博介紹。在浙江樹人學院,校方建立了醫、養、護、管一體的康養專業群,為復合型人才培養創造條件。同時,還通過設立產業學院,引入企業資源,共同開發貼近行業一線的教材。杭師大錢江學院護理分院則針對老年群體特點,將中醫護理和調理等納入特色課程范疇。學生還有機會參加與德國高校的學習交流。
“懂行”的年輕人走俏
專業發展期待更多認同
畢業僅4個月,21歲的麻巧艷就當上了溫州一家養老院的院長。這個一門心思想要“學養老”的姑娘在浙江東方職院老年服務與管理專業為自己入行打下了基礎:大學期間積累了500多個小時的志愿服務時間,去了溫州30多家養老機構。
除了自身努力,當下養老行業中也急缺像麻巧艷這樣具有專業知識技能的年輕人。“我們做過調查,在養老這個行業里走得遠的,都是科班出身的學生。”趙靜說。于立博也發現,不少學生畢業后很快就走上了店長、健康驛站站長等領導崗位。“留在行業內的學生,多數上升很快。”梁賚認為,近年來大量社會資本進入養老產業。產業進入快速復制期,也讓畢業生的職業晉升期大大縮短。
畢業生流失率偏高,曾是長期困擾高校養老專業良性發展的問題。“養老行業自身的職業晉升等體系還不健全,也缺乏職業資格體系,容易讓學生失去對崗位的期待。”梁賚說。“特別是一些小型養老機構,由于各方面不夠規范,更是加劇了人員流失。”趙靜表示。隨著產業政策和社會投入力度的加大,行業環境也逐步出現好轉。麻巧艷就發現,溫州的養老機構規模這幾年間都在變大,硬件條件也有了明顯改善,小型養老機構逐步減少。同事中經過專業培訓的多起來了,甚至有了00后的加入。
隨著時代發展,未來的高校養老專業或將迎來更多人才培養機遇。“養老或許會像‘住酒店’一樣,變成一種常態化的生活方式,出現更多像當今美國的太陽城這樣的養老主題生活化社區。養老產業是一門朝陽產業。”梁賚說。浙江樹人學院樹蘭國際醫學院副院長、老年服務管理學科帶頭人汪群龍認為,“養老領域中有一部分是社會的剛需,與老百姓的獲得感和幸福感密切相關,相關專業發展會更受重視”。
“到2030年,全國會有約6000萬空巢老人。智能化等新趨勢也是未來養老需要面對的。要通過設計出便于老年人操作的傳感、網絡設備和界面,來提升照護的精準度和效率。”于立博說。在浙江樹人學院,已經開始有更多專業嘗試與養老擦出“火花”。“比如,信息工程專業可以開發適合老年人的游戲、緊急報警器和智能機器人等。工業設計專業可以研發設計適老化的茶杯、馬桶等產品。”汪群龍介紹。(本報記者 汪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