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業是所有學生關注的話題。為了促進本國經濟發展和社會就業,世界各國政府持續發力,不斷提升職業教育吸引力。在日本,為促進學生就業,專修學校、短期大學等一系列職業教育院校會積極提供實習單位、模擬面試、企業參觀學習的機會。在歐洲,學習理論知識和進行企業實踐的“雙元制”職業教育也受到各方肯定。
據日本“My Navi”新聞網站近日報道,學校法人日本教育財團旗下的國際時尚專門職業大學以及專門學校MODE學園,與世界最大的跨國奢侈品綜合企業路威酩軒集團締結合作協議。參與這一合作項目的學生若完成2021年4月起為期一年的學習,就有機會獲得路威酩軒集團旗下品牌的就業機會。項目不僅免除特別課程的授課費,在學生實習期間也可給予10萬日元生活補貼。
在日本,一般而言,運營學校的都是學校法人和各級地方政府。但也有一些例外,比如企業經營學校。企業經營學校的目的,有可能是為了實現企業理念,也可能是為了培養人才,為企業確保充足的人力資源。比如,豐田汽車就在運營一所學校——豐田工業學園。這所學校并非專修學校或普通高中,而是職業能力開發學校,為豐田汽車所需的制造工藝培養專業人才。根據豐田工業學園官方網站介紹,在這所學校里,學生可以接受專業訓練和技能研修,畢業后可以進入豐田汽車成為正式員工。正式員工在擁有一年的實際工作經驗,得到所屬部門的推薦,并通過內部選拔考試后,可以升入豐田工業大學。豐田工業大學也是豐田汽車公司運營的。
株式會社日立制作所也運營著一所日立工業專修學校。據這所學校的官方網站介紹,學生無須承擔宿舍費,入學時僅交納大約15萬日元的就學相關費用。畢業后獲得高中文憑,并進入日立旗下的事業所工作。每年,有25名日立工業專修學校的畢業生,在日本的“全國技能奧運會”上參賽并獲得獎牌。可見,日本企業所辦的職業教育學校,其實是為企業提供大量專業對口、技能優秀的畢業生,以支撐企業的發展壯大。
日本這種“產學合作”也面向中國學員。比如,由于老齡化,兩國在護理領域有著廣泛的共通性和合作空間。《環球時報》記者最近特別采訪了株式會社誠和的負責人河本一志。這家創立于1924年的綜合性企業積極接收來自中國的護理學員,近幾年已培養出十幾名專業人才,有些留在日本總部工作,有些則回到中國創設護理機構,還與上海、重慶等地的護理機構展開深入合作。
歐洲也非常重視增加職業教育的吸引力,尤其是德國、瑞士、丹麥等國的雙元制職業教育最受各方肯定。德國和瑞士目前都只有近1/3的中學生上大學,其他學生則參加雙元制教育。在德國,實施雙元制教育的職業學校有9000多家,設有300多個國家認可的專業,從木匠、廚師、清潔工到鉆石打磨、鋼琴制作、農產品加工、IT人才等,涵蓋幾乎所有行業。德國科隆大學經濟學者羅多夫介紹稱,德國目前有40多萬家企業參與雙元制教育,與職業學校合作培訓技術人才。這其中既有西門子、戴姆勒等世界500強公司,也有不少“隱形冠軍”。
奧迪公司的一名主管此前向《環球時報》記者介紹,奧迪每年會招收數百名雙元制學生當學徒,與他們簽訂3年合同。學徒期間,奧迪給他們繳納學雜費、醫療保險等,每個月還支付近1000歐元的補助。畢業后,這些學生可以優先進入奧迪工作。雖然每年要為學徒工花費上萬歐元,但奧迪認為值得。學生一畢業就可以當熟練工使用,降低了企業培訓開支,更重要的是找到合格的技術人才,學生也實現了從職教到就業的無縫對接。“對企業來說,職業教育的好處無可估量。”羅多夫表示,對政府來說,降低失業率也是他們樂見的。另外,“德國制造”“瑞士制造”能享譽全球,也有雙元制的功勞。這創造了學生、企業和社會的“三贏”局面。
而且,這種職業教育模式已“出口”到全球多國,不僅包括西班牙、希臘、葡萄牙、意大利、斯洛伐克、立陶宛等歐洲國家,同印度、巴西、中國、俄羅斯、泰國等國家也有合作。在2011年“首輪中德政府磋商”期間,中國教育部與德國聯邦教研部共同簽署了共同設立“中德職教合作聯盟”的聯合聲明。中德雙方在聯盟框架下分別在重慶、上海、天津和青島設立了中德職教合作示范基地,開展了一系列示范合作項目。許多德國職業學校還與中國學校合作辦學。(蔣豐 昭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