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職業教育課程體系目標指向設定依據:職業性
依據職業性設定職業教育課程體系的目標指向體現了職業教育的類型特征。
職業教育的目標是讓學生進入工作體系,即進入各個職業。就業導向是職業教育課程體系必然要指向的構建目標,同時,個體職業生涯的發展所需要的整體性職業能力也是職業教育課程體系必須要考慮的目標指向。因此,依據職業性構建職業教育課程體系就需要同時設定社會功利性和個體非功利性目標。
基于工作體系的職業教育是以能力培養為本位的教育,職業教育課程體系的構建目標必然要指向職業能力,整體性的職業能力是個體全面發展的基礎。個體職業能力的高低取決于專業能力、方法能力和社會能力三要素整合的狀態,專業能力是指從事職業活動所需要具備的專業知識和專門技能,方法能力是指從事職業活動所需要的工作方法和學習方法,社會能力是指從事職業活動所需要的行為規范、價值觀念以及人生態度。能力三要素整合的結果便是一種整體性的職業能力,即綜合職業能力。綜合職業能力在專業能力方面強調對專業知識和技能的掌握,合理知能結構的獲得,其目的是使個體能在職業實踐中很好地處理職業的專門問題,滿足職業的專門要求,具體表現為以物為對象的生產能力,如機器、儀表、材料等,以人為對象的服務能力,如餐飲、旅游、護理等,以物和人為對象的管理能力,如工作過程中的監控、調節、優化等。在方法能力方面強調科學思維習慣的養成,其目的是使個體能夠從容自如地面對未來復雜的勞動環境和問題情境,能創造性地化解困境,學會學習,學會工作。在社會能力方面強調良好的人際關系和積極的人生態度,其目的是使個體經過職業教育的培養,不僅成為一個身懷技藝的職業人,還要成為一個身心健康的社會人。因此,依據職業性設定的職業教育課程體系綜合職業能力目標,既要順應社會發展規律,滿足個體適應社會發展以及社會對合格“職業人”需求的社會功能,同時,還得兼顧遵循教育發展規律,滿足個體身心成長以及個性對合格“社會人”追求的教育功能,既要滿足社會發展的需求,又要滿足個性發展的需要,是個體實現全面發展的目標指向。
二、職業教育課程體系組織結構設計依據:開放性
職業教育課程體系的組織結構設計需要同時考慮社會性發展要求和個體教育性成長需要,構建具有開放性特征的職業教育課程體系。
職業教育課程主要包括兩大類,即普通文化課程和專業課程。普通文化課程主要是基于工作過程的社會性,對職業能力的充分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因此,普通文化課程體系的結構組織應以工作過程中工作結構所對應的相關社會共同知識關系來構建,它是綜合職業能力發展以適應現代社會發展的需要,同時也是與普通教育溝通銜接的需要。專業課程是基于工作過程的專業性需要。個體通過相關專業課程的學習,獲得相應的專業能力,能夠在具體的工作崗位中解決相關專業問題,勝任相關工作任務,這就需要個體具備專業的知識和專門的技能,具有合理的知能結構。為此,專業課程體系的結構組織應工作過程中工作結構所對應的相關專業能力之需來建構,主要指向綜合職業能力的專業能力,是專業課程體系銜接設計的基礎。可以看出,普通文化課程體系和專業課程體系的組織結構都要以工作過程的需要來進行設計,與工作結構相對接,依據工作崗位的任務設置課程體系,最終構建滿足基于綜合職業能力的、滿足個體社會發展和成長需要的開放性的課程體系。比如,項目課程體系的編排是以項目為載體,以任務為中心,以職業能力為基礎的由實踐到理論、應用到基礎、具體到一般的倒三角形構建模式,由此,整個課程體系由封閉走向開放。工作過程系統化課程的內容編排則是一種基于行動體系的串行結構,是學習過程中學生認知的心理順序,與專業所對應的典型職業活動順序,或是對實際的多個職業活動過程經過歸納抽象整合后的職業行動順序,即行動順序,是在對學科體系的解構與行動體系重構的過程中從知識或能力的“構成說”走向知識或能力的“生成說”的改革與創新。具體來說,職業教育課程體系組織結構設計涉及橫向銜接和縱向銜接,橫向銜接就是課程內容體系和職業資格證書體系的對接問題,縱向銜接即中職—高職—本科不同層次之間的課程體系對接問題。
三、職業教育課程體系知識內容選擇依據:實踐性
職業教育課程知識內容是課程體系構建的物質基礎,同時,也是作為職業教育類型教育特征的重要體現。從某種意義上講,任何課程體系的構建都是依據課程目標的指向進行課程知識內容的選擇,然后進行結構序化。職業教育課程內容的選擇必然指向綜合職業能力目標,選擇工作過程所需的技術知識,這些知識也必然體現技術的實踐性本質特征。因此,職業教育課程知識內容就需要依據實踐性來進行選擇,具體包括普通文化課程知識內容的選擇和專業課程內容的選擇。
職業教育課程內容的選擇都必須指向職業能力,具體體現為工作知識的選擇。那么,普通文化課程內容需要根據職業教育自身的特點,突出實踐性,以工作過程的需要和職業能力的指向來確定,特別是職業能力中的方法能力和社會能力。
要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以全面培養學生的文化素養為導向,不追求知識的深刻和學理。在選擇語文、數學、外語等課程知識的同時,還需要重視職業生涯教育、人際溝通、心理教育、環境教育等知識內容,同時,還需要重視知識內容表達的實用性和生活性。在專業課程內容選擇方面,具體包括專業理論知識內容和專業實踐知識內容的選擇,且更多地指向專業能力。根據技術知識的結構,可以將其分為技術理論知識和技術實踐知識。專業理論知識內容自然就以技術理論知識為主,專業實踐課程內容以技術實踐知識為主,然后,對相應的專業知識內容進行歸類處置,設置相關課程。
技術理論知識在一定程度可以按照工作過程的需要參照其本身的知識邏輯來組織課程,技術實踐知識則可以在工作過程中按照需要完成的工作任務邏輯來組織課程,或均按照工作任務邏輯來處理相關知識,設置一體化課程等。如,項目課程把專業知識處置為綜合專業實踐課程、學科課程和任務中心課程,其中,綜合專業實踐課程以技術實踐知識為主,學科課程以技術理論知識為主,任務中心課程則同時包括兩部分知識。需要強調的是,無論是技術理論知識還是技術實踐知識,都具有實踐性特點。其中,技術理論知識與知識的表征方式和實踐程度緊密相關,技術實踐知識更是涉及緘默性知識。由此可見,普通文化課程知識內容和專業課程知識內容的選擇都必須考慮工作過程的需要和個體未來的職業生涯發展,要與生活的情境或者工作實踐的情境相關,共同指向職業教育課程體系構建的目標,即綜合職業能力,這同時也是技術的實踐性本質特征的體現。(節選自《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21年第2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