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幫助學生規劃他們未來的教育和職業?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的最新分析報告顯示,青少年14—16歲時期的相關職業指導經歷與10—15年后的就業結果之間有密切關系,其中有11項職業準備指標與青少年的未來職業選擇息息相關。本期將一一解讀這些指標,希望能給學校帶來一些啟示。
————————————————————
2021年11月4日,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發布分析報告——《新冠疫情大流行中的中學生職業準備度》,揭示了11項能夠有效預測青少年成年后就業狀況的“職業準備度”指標。該組織建議將這些指標納入中學生的職業指導活動,從而更好促進年輕人就業。
據介紹,這份報告是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的“職業準備項目”研究成果。該項目對10個國家(中國、美國、德國、加拿大、英國、丹麥、瑞士、烏拉圭、韓國和澳大利亞)的12個數據集(這些縱向研究數據集對同一群人從上學到成年早期進行了跟蹤)進行了分析,重點研究14—16歲青少年的相關職業指導經歷與10—15年后就業結果之間的關系,以期發現中學階段職業指導中哪些要素真正起作用。
研究結果顯示,以下三類職業準備度指標與成年后積極的就業結果(更高工資、較低失業率、更高職業滿意度)存在正相關(見表1)。
11項指標具體內容如下:
指標1:參與職業講座或招聘會
研究結果表明,參加過招聘會和就業講座(員工志愿者與學生談論他們的工作以及他們如何得到工作等內容)的青少年成年后獲得了更好的就業結果。
指標2:參觀工作場所或見習
研究結果表明,組織學生參觀工作場所并激勵學生反思這些體驗,加深了學生對于職業的思考以及對工作機構的理解。而持續1—3天的見習(學生個別或分小組跟隨一名或多名員工,觀摩他們每天的工作),可以幫助學生深入思考未來的教育及職業規劃。
指標3:具備申請工作及面試的相關技能
研究結果表明,一些職業指導活動,比如教會學生填寫申請表、制作簡歷或練習面試技巧,與學生成年后更好的就業結果積極相關。
指標4:經常參與職業對話
研究結果表明,與教師、家庭成員和朋友之間有過職業對話(通常是非正式對話)的學生,成年后的就業表現更好。職業對話意味著中學生正在思考自己的未來,正在尋找對他們有用的信息,并尋求對自己未來就業可能會起重要作用的社會支持。
2018年的PISA測試結果顯示,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成員國有1/6的中學生在畢業時沒有與任何人談論過他們未來想做的工作,尤其是成績較差和社會經濟狀況處于弱勢的學生最不可能這樣做。英國的相關研究也表明,英國有1/4的中學生從未與其他人分享過自己的職業規劃。
指標5:參與短期職業培訓課程
在參與項目的國家中,一些國家的教育主管部門允許學生在普通教育內學習以職業為重點的短期課程,來自澳大利亞、加拿大和美國的縱向研究結果表明,學習短期職業培訓課程與學生成年后更好的就業結果積極相關。此類課程通常面向15—18歲學生,他們每周花一定時間學習與工作相關的內容。
以上5個指標側重衡量學校與雇主之間的合作。在報告中,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引用了澳大利亞開發的有雇主參與的職業活動指導模式,以指導學校與雇主合作開展對中學生的職業指導(見表2)。
指標6:參與志愿活動
研究結果表明,中學時期參與志愿活動與成年后更好的就業結果密切相關。在加拿大和美國,參與志愿活動是高中生必須完成的一項任務。在2018年的PISA測試中,21個國家的學生提供了他們是否參與了志愿工作的信息,平均而言,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成員國有48%的學生參加了志愿活動。
指標7:兼職打工
研究結果表明,中學時期適當兼職打工(每周不超過10—15小時)對以后就業有益。學生兼職打工的內容通常是:直接與客戶打交道;花時間閱讀、寫作和管理文件;使用收款機和電腦等設備;使用工具和機械工作;部分學生負責監督/培訓其他人等。兼職打工為學生提供了發展技術技能、建立社交網絡、了解工作文化、了解自己的喜好和長期職業興趣的機會,能夠提高學生的相關就業技能,比如提高溝通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提升處理陌生情況的信心。
指標8:職業確定性
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通過要求青少年說出他們希望在25歲或30歲時從事的工作類型來研究“職業確定性”與未來就業結果的聯系。結果顯示,那些能夠說出預期的成年后職業的學生,未來的就業結果更好。在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成員國中,有1/4的15歲學生不具有職業確定性。
指標9:職業抱負
澳大利亞、中國、韓國、瑞士、英國和美國的研究都強調,即使考慮到學生的實際學術能力和資質,更高的職業抱負也與更好的就業結果積極相關。在研究中,學生的職業抱負往往用一種簡單的方式來衡量:他們是否打算接受高等教育?他們是否打算從事專業工作或管理工作?在2018年的PISA測試中,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成員國中有62%的15歲學生表達了自己的職業抱負是期望從事專業或管理工作,而在2000年這一比例為53%。
指標10:職業抱負與教育規劃的匹配度
來自澳大利亞、加拿大、中國、韓國、英國和美國的研究表明,如果學生既有較高的職業抱負又有較高的教育規劃,那么他們未來會有更好的就業結果。而2018年的PISA測試結果顯示,平均有20%的學生的職業抱負與未來教育規劃不匹配,在學業評估領域成績較低的學生比成績較高的同齡人更容易出現這種偏差。為了提高匹配度,法國的一些學校要求初中生研究與所學習主題相關的職業,并利用公開的勞動力市場信息研究獲得某項職業所需要的學歷資質要求。
指標11:受教育的動機
研究結果表明,更好的就業結果與青少年對教育價值的態度之間存在積極相關性。學生對于上學的態度可以通過觀察學生對一些問題的反應得出,比如“在學校努力學習將有助于找到一份好工作”和“上學就是浪費時間”等。調查結果表明,學校將與工作相關的內容納入課程,利用現實中的例子支持教學和學習,并讓職場人士走進課堂,有助于改變學生的受教育動機。
根據上述11項青少年職業準備指標,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建議學校領導思考以下14個問題,從而幫助學校加強各類職業指導活動。
1.學校是否定期通過招聘會,特別是職業講座,幫助學生與職場人士接觸?
2.學校是否有參觀或觀摩工作場所的計劃?
3.學校有沒有教學生如何求職,包括面試練習?
4.學校是否幫助學生根據自己的職業抱負和期望職業的相關要求,反思他們現在和計劃中的教育與培訓選擇?
5.學校是否了解學生有沒有正在就他們的職業規劃進行討論?
6.學校是否有鼓勵和促進職業對話文化的規定?
7.學校是否有信心讓所有學生在中學畢業前都有見習經驗?
8.學校是否為所有學生提供兩個或更多機會體驗自己感興趣的工作?
9.學校是否幫助學生反思他們的見習經驗?
10.學校是否知道學生的職業期望是什么?
11.如果學生對未來的職業不確定,學校有沒有幫助分析不確定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12.學校是否了解學生的職業抱負,是否有相應的政策鼓勵學生擁有遠大抱負?
13.學校是否了解學生的職業規劃與教育計劃有沒有一致?
14.學校是否幫助學生清楚地認識教育經歷與就業結果之間的關系?
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指出:探索、體驗和思考等各類職業指導活動之間應該形成良性循環,從而讓學生變成更有見識也更有經驗的職業思考者,而成熟的職業思考將推動學生更有效地參與職業指導活動。職業指導的最終目標是提供能夠增強個人能動性的工具和資源,幫助學生自信地設想和規劃他們未來的教育和職業。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此項研究最有趣的發現之一是青少年進行職業思考的頻率與成年后更好的就業結果有積極聯系。這個發現展示了青少年職業規劃的重要性,有職業抱負的學生能夠清晰規劃自己的未來,并明白未來職業規劃與他們所受教育之間的關系,因此他們未來的就業表現也會更好。
(作者唐科莉 單位系北京教育科學研究院教育發展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