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在第三次“一帶一路”建設座談會上強調,在黨中央堅強領導下,我們統籌謀劃推動高質量發展、構建新發展格局和共建“一帶一路”,堅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則,把基礎設施“硬聯通”作為重要方向,把規則標準“軟聯通”作為重要支撐,把同共建國家人民“心聯通”作為重要基礎,推動共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取得實打實、沉甸甸的成就。共建“一帶一路”,提高了國內各區域開放水平,拓展了對外開放領域,推動了制度型開放,構建了廣泛的朋友圈,探索了促進共同發展的新路子,實現了同共建國家互利共贏。
教育對外開放是我國改革開放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黨的十八大以來,隨著我國教育對外開放不斷深化,中國教育正前所未有地走近世界教育舞臺中央。中外合作辦學是教育對外開放的重要載體,旨在利用境外優質教育資源,培養各類高素質人才,服務于國家發展戰略;借鑒國際先進教育理念,探索教育改革、創新人才培養新路徑,提升我國教育國際影響力。作為中國教育對外開放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外合作辦學在推動共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中大有可為。
“一帶一路”教育行動取得豐碩成果
2016年教育部印發了《推進共建“一帶一路”教育行動》,為教育服務“一帶一路”倡議擘畫了藍圖。此后,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教育合作日益深入。數據顯示,2019年在我國學習的“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留學生占比達54.1%。截至2020年,教育部先后與廣西、甘肅、山東等18個省份簽署《推進共建“一帶一路”教育行動國際合作備忘錄》,各地和高校深入參與到共建“一帶一路”中來。比如,上海擴招“一帶一路”共建國家國際學生,上海高校學歷留學生中68%來自沿線國家。同時,上海鼓勵高校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實施“小而美”合作辦學項目,建設了“一帶一路”中老鐵路工程國際聯合實驗室,面向老撾學生培養中老鐵路技術更新和運維服務專門人才。
同時,我國職業教育與70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建立了穩定聯系,在40多個國家和地區開展“中文+職業教育”特色項目,為各國學員提供職業教育培訓和就業發展機會。我國400余所高職院校和國外辦學機構開展合作辦學,全日制來華留學生規模達到1.7萬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成為我國招收留學生的主要生源地和境外辦學的主要集聚地。“一帶一路”教育行動的可視性成果越來越豐富,取得積極成效。
“一帶一路”對中外合作辦學提出新需求
面向未來,打造“一帶一路”教育行動升級版,急需一大批既熟悉國際規則、精通沿線國家語言、了解當地風土人情,又掌握專業知識和技能的復合型人才。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和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肆虐的交織影響下,打造“一帶一路”教育行動升級版,對中外合作辦學提出了更高要求。中外合作辦學要提升對教育對外開放的支撐能力和服務能力,更好滿足“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人才培養、產業發展和人文交流需求。
培養各類語言人才,有效滿足“一帶一路”人文交流需求。推進共建“一帶一路”,加強互聯互通,要充分發揮語言的先行性、基礎性、工具性和人文性作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語言種類眾多,部分語種由于使用人群和用途有限,在我國的外語人才培養中基本處于空白狀態。在這種情況下,中外合作辦學既要引進優質教育資源,又要注重引進特色教育資源,尤其是引入“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語言教學資源,通過中外合作辦學機構和項目培養更多熟練使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語言的各類人才,在“一帶一路”建設的語言服務、語言教學、語言產業等領域發揮作用,推動共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
培養職業技術人才,精準服務“一帶一路”產業需求。隨著“一帶一路”深入推進,鐵路、電力、通信、機械、工程等基礎性行業的人才需求持續增長。當前,一些“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基礎設施產業的工作人員在職業能力、職業素養等方面相對欠缺,需要通過高質量教育合作引育高水平人才,強化對產業的支撐。中外合作辦學要切實深化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相關產業行業的合作,強化教學、管理和評估等方面的互學互鑒,精準服務“一帶一路”產業行業發展需求,為共建“一帶一路”提供豐富的人才儲備。
培養數字技術人才,滿足“一帶一路”數字經濟發展需求。數字時代是與時俱進、資源共享、互利共贏的時代,為“一帶一路”經貿合作提質升級提供了新契機和新平臺。在共建“一帶一路”過程中,數字基礎設施和數字營商環境的建構受到關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要發展數字經濟、享受數字經濟帶來的紅利,培養數字技術人才是根本驅動。中外合作辦學要注重培養數字技術人才,以適應“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數字經濟發展需求。
探索服務“一帶一路”新策略
中外合作辦學的人才培養工作,為我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各國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提供了重要支撐。“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地域分布廣泛、數量眾多,經濟社會發展水平、文化背景、民族習慣存在較大差異,對教育的認知態度、實際需求也不同。要切實滿足“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人才需求,中外合作辦學還應在以下幾個方面發力。
引進特色辦學資源,促進可持續發展。在教育領域,我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有著普遍的合作需求和巨大的合作潛力,應該把握難得的歷史機遇,探索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開展多層次(專科、本科、碩士及以上等)、多類型(短期培訓、學歷教育等)、多專業的辦學模式,努力構建全方位、全領域、全維度的“一帶一路”教育合作立體網絡,實現高水平的教育互聯互通。
確立提質增效目標,促進內涵式發展。中外合作辦學在擴大“一帶一路”人才培養數量的同時,要更加注重提高人才培養質量,通過與有關各方深化共同研究、開展支撐行動,進一步提升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合作辦學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走提質增效的內涵式發展道路,更好服務共建“一帶一路”。
堅持實際需求導向,促進務實性發展。新冠肺炎疫情的流行,成為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加速器,改變了人們的生產生活方式、社交方式、思想觀念等,給世界格局和社會發展帶來巨大的影響。在這種形勢下,中外合作辦學需要增強靈活性,探索適應變局的新模式。要以“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實際需求為導向,面向共建“一帶一路”急需的專業領域,推進機構和項目特色化發展,不斷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持續優化人才培養機制,探索線上線下融合的教學模式,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各領域務實合作培養更多高質量應用型人才、提供高水平可持續的智力支撐。
形成創新發展合力,促進集約式發展。創新成果一般來源于科研、教育和生產的協同突破和協調發展。要深化產學研用結合,將其納入中外合作辦學質量建設,推動辦學機構和項目建立產學研用深度融合的科技創新體系和質量評價體系,促進成果產出、轉化和應用。中外合作辦學要進一步拓寬合作空間,實現中外、校地、校企資源共享、互惠共贏,使相關科研機構、師資力量、企業資源形成創新發展合力。
總之,要站在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高度,推動中外合作辦學跨越式發展。教育是全人類共同的事業。面對新形勢新任務,中外合作辦學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堅持守正創新,聚合共建“一帶一路”有關各方的優質和特色教育資源,推動共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共建“教育共同體”,更好滿足“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智慧和力量。(作者單位系首都師范大學,姜國權系北京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員,首都師范大學國際文化學院黨總支書記,首都師范大學“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人文交流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