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國成功舉辦了首屆世界職業院校技能大賽,創新理念、機制和賽項設計,搭建了技能切磋平臺,促進了各國人文交流,促進了職業院?;W互鑒。面向未來,世界職業院校技能大賽仍需加強頂層設計,健全規章制度,增強專家隊伍建設,深化賽事研究。
為配合世界職業技術教育發展大會(以下簡稱“大會”),2022年5月,教育部印發《教育部關于舉辦2022年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的通知》,提出今年開設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國際賽暨首屆世界職業院校技能大賽(以下簡稱“世校賽”)。世校賽圍繞大會“后疫情時代職業技術教育發展:新變化、新方式、新技能”主題,創新理念,建立健全聯動協同機制,著力打造更多元、更創新、更富感召力和影響力的國際級賽事。
一、舉辦世校賽的意義和設計
作為世界上職業教育規模最大的國家,我國舉辦世校賽對服務國家戰略、輸出職教品牌和完善大賽賽事體系等均具有重要意義?;诖?,我國創新賽事理念、機制和設計,積極構建中外技能比拼和人文交流平臺,促進各國職業教育互學互鑒。
(一)舉辦世校賽的重要意義
1.搭建國內外職業院校師生切磋技能平臺
世校賽是我國在世界職業教育領域的一項創舉,吸引各國職業院校師生齊聚技藝比拼大平臺,尤其是青年技能選手,既切磋技能本領,又展示青春風采。舉辦世校賽有助于促進世界各國深化職業教育教學交流,推進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推進技術技能人才培養與產業發展有機融合,進而增強職業教育的社會影響力和吸引力。
2.完善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賽事體系
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已連續開展14年,成為中國職業教育的一大亮點,建立起“校賽—省賽—國賽”三級賽事體系。世校賽作為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的國際賽道,有助于進一步完善國內職業院校大賽賽事體系,進而形成“校賽—省賽—國賽—世校賽”的完整序列,以賽促教、以賽促學、以賽促改、以賽促建,助力中國特色職業教育質量提升。
3.服務大國外交戰略
當前,世界正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影響仍在持續,國際環境正經歷著產業結構、經濟結構、社會環境和人口結構的深刻調整與變化,各國職業教育均不同程度地面臨著一些共同挑戰和發展機遇。作為一項政府主導、公益性質的綜合技能競賽活動,世校賽由中國政府發起舉辦,意在以此為橋梁,展現負責任大國擔當,加強與世界各國的聯系與溝通,共同應對世界面臨的困難與挑戰,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中國方案、中國智慧和中國力量。
(二)競賽基本設置
1.設置競賽類和展演類兩類賽項
大賽設置天津賽區和江西賽區兩個賽區,開設競賽類賽項和展演類賽項,共23個比賽項目。競賽類賽項聚焦高端制造類、數字經濟等新產業、新業態、新技術,開設涉及裝備制造、交通運輸、財經商貿、電子與信息、能源動力與材料等領域的5個賽項單元,包括機電一體化、信息技術應用創新、工業機器人技術應用、智能產線安裝與調試、汽車技術、虛擬現實(VR)設計與制作、碳中和可再生能源工程技術等15個賽項。各競賽類賽項積極創設真實生產情境下的工程化、實踐性、創新型、項目式的競賽環境和條件,有效對接現代技術革新需求,順應世界產業發展新趨勢,服務實體經濟發展。
展演類賽項設置中國制造與傳統文化、能工巧匠、中華非遺文化等3個賽項單元,旨在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文化,促進中外人文交流,搭建中外職業院校師生相互借鑒、共建共享的國際平臺。中國制造與傳統文化單元包括智能網聯汽車技術、5G通信網絡布線、嵌入式技術應用開發、中醫傳統技能、中華茶藝、中餐烹飪等6個賽項。能工巧匠展演單元作為1個賽項,整體設置人工智能配網帶電作業機器人、疏浚技術與疏浚裝備、航空航天等3個項目。中華非遺文化單元整體作為1個賽項,定向征集傳統插花、濰坊風箏、蛋雕藝術、金錢板、嶺南御紙、蕪湖鐵畫、川劇變臉、航海旗語、木刻水畫、扎染工藝、貝雕工藝、陶瓷制作等17個視頻展示項目,主要以錄播的形式集中展示我國傳統文化技藝與新時代職業教育相結合的發展成就,體現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職業教育的過程。
2.積極創新比賽方式
世校賽創新參賽隊組建模式,分成中外聯合組隊(中方和外方選手各自在本國參賽)和中外混合編隊(中方與外方選手共同在中國比賽)兩種,以參賽隊為單位報名比賽。
比賽以“線上賽場+線下賽點”形式開展。各參賽校根據線上比賽方案,設立線下賽點,建立線上視頻直播賽場,統一提交錄制視頻至評分系統,由評分裁判進行統一評判。世校賽的線上比賽方式是一次成功探索,為后疫情時代世界各國技能選手同臺競技提供了方案。
各比賽項目分為線上比賽和現場展示兩個階段:8月8日至13日,15個競賽類賽項和7個展演類賽項完成線上比賽;8月19日至20日,與大會同期進行了10個競賽類賽項和8個展演類賽項的展示比賽,并舉行開幕式和閉幕式。
二、世校賽選手和獲獎分析
世校賽大膽探索設計,依托魯班工坊國內外建設院校和“走出去”企業力量,面向世界廣泛邀請職業院校參賽,參賽選手獲獎比例高、覆蓋面廣。
(一)參賽覆蓋范圍廣泛
本次世校賽參賽選手來自亞洲、非洲、歐洲、南美洲、北美洲五大洲107個國家和地區,包括中國、埃塞俄比亞、巴基斯坦、赤道幾內亞等,共有293所院校217個團隊報名,參賽選手共計988名,還有489名指導教師參加。在所有報名選手中,國內選手495名,國外選手493名,分別占總報名人數的50.1%和49.9%,國內外選手數量基本持平。
國內報名參賽隊覆蓋北京、天津、河北、山西、遼寧、吉林、黑龍江、上海、江蘇、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東、河南、湖北、湖南、廣東、廣西、海南、重慶、四川、貴州、陜西、甘肅、新疆26個?。ㄗ灾螀^、直轄市)。
(二)獎勵覆蓋面廣
本次競賽類比賽均為團體賽,獲獎比例為60%,各賽項按照實際參賽隊伍數量的前60%獲獎,前三名為金、銀、銅牌,其余為優勝獎。在獲獎團隊數量方面,獲得金、銀、銅牌的各有15隊,獲得優勝獎的有56隊,共計101隊。各賽項均以團隊形式參賽,團隊人數為2~6人不等,全部獲獎選手數量為390人,金、銀、銅牌獲獎選手各有58人,優勝獎獲獎選手216人。本屆世校賽獎勵豐厚,每個金牌隊獎勵50萬元、銀牌隊獎勵30萬元、銅牌隊獎勵20萬元、優勝隊獎勵10萬元,獎金共計2060萬元。8個展演類賽項的獲獎比例為50%,共產生最佳創意獎、最佳組織獎、最佳表現獎各1個,優勝獎27個,特別合作獎3個。
(三)獎牌選手各大洲均有分布
從獲獎選手的大洲分布來看,亞洲288名、非洲77名、歐洲19名,南美洲4名、北美洲2名,占總獲獎選手的比例分別為73.85%、19.74%、4.87%、1.03%和0.51%。獎牌主要集中在亞洲和非洲,顯示出海外魯班工坊在這些地區的整體建設與發展成效顯著。
(四)獎牌選手性別比例差別較大
在首屆世校賽獲獎選手中,女性選手共59人,占比15.12%。從獲得獎牌的性別比例來看,獲得金、銀、銅牌的女性選手分別有9人、9人和6人,分別占各等級獎牌人數的15.52%、15.52%和10.34%;獲得優勝獎的女性選手有34人,占該獎項獲獎人數的比例為15.74%。這說明女性選手參與比例較低,獲獎的比例也相應較低。
三、世校賽的亮點分析
按照辦好一屆“富有新意、影響深遠”的大賽總體思路,世校賽在目標定位、賽項設置、比賽形式等方面進行了創新設計和有益探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和廣泛的影響,亮點紛呈。
(一)賽事定位有新意:凸顯中國特色,建立全新機制,豐富辦賽內涵
世校賽是多部門協同、多組織主導、多國家參與的一項公益性、國際性職業院校師生綜合技能競賽活動,定位在綜合育人,核心是人才培養。世校賽遵循簡約綠色共享原則,創新辦賽理念、機制和內涵,有效促進了世界職業教育開放互鑒、融合發展。
一是凸顯中國特色。作為政府主導舉辦的公益性世界級綜合技能競賽活動,在展現賽事活動國際性和引領性的同時,融合中國元素,突出中國職教特色基礎,展現中國職業教育的特色模式、專業標準、教學成果、合作項目,講好中國職教故事,為世界職教發展貢獻中國智慧。
二是建立全新機制。借鑒國內外大賽經驗,依托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國際邀請賽、國內外魯班工坊建設基礎,吸引世界各國職業院校師生積極參與,中國發出邀請、世界各國聯動、同臺合作比拼、共享大賽成果,初步形成了國際化的大賽新機制,打破溝通壁壘,共筑世界職業教育協同發展基礎。
三是豐富辦賽內涵。著眼以賽聚才、以賽識才、以賽促才,不是為賽而賽、而是賽出友誼,淡化錦標主義、崇尚交流合作,以開放、包容的姿態,將技能切磋與思想情感交流有效結合,打造了“比賽、展示和體驗”三位一體的國際化賽事活動,搭建了綜合性的國際技術技能人才培養與交流平臺。
(二)賽項設置有新意:緊貼產業變革,增進人文交流,以賽育人、全面發展
習近平總書記在致世界職業技術教育發展大會的賀信中指出,“職業教育與經濟社會發展緊密相連,對促進就業創業、助力經濟社會發展、增進人民福祉具有重要意義”。世校賽順應科學技術和經濟社會發展,關注新產業、新工藝、新業態,瞄準重要產業和關鍵領域,兼顧國際視野與中國特色。
第一,競賽類賽項聚焦實體經濟發展,體現職業教育服務后疫情時代經濟復蘇。賽項設置工程化、項目式的環境,聚焦高端制造、數字經濟等新業態,回應新能源、智能制造、工業機器人、虛擬現實等新產業、新技術。如,增材制造技術賽項圍繞數字化設計、3D打印技術等工作任務,緊貼產業需求;碳中和可再生能源工程技術賽項基于“碳中和”的時代背景,考查可再生能源系統的安裝、運行與調試、維護與故障排除等實踐操作,順應能源綠色低碳轉型趨勢。
第二,展演類賽項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展現新時代職業教育風貌,弘揚“勞動精神、工匠精神”。本屆大賽的中醫傳統技能、中餐烹飪、中華茶藝賽項,以及非物質文化賽項單元的蛋雕藝術、濰坊風箏、蕪湖鐵畫等視頻展示項目,極具傳統文化特色,體現了中華文化和技術技能的弦歌不斷、薪火相傳;能工巧匠賽項單元邀請技術能手、勞動模范、大國工匠進行技藝展示,凸顯大技貴精、大術無極、大任擔當的科學精神和工匠精神。
第三,賽項單元化布局,呈現真實生產應用的完整過程。在單一賽項中,基于真實的工作任務、場景情境,用單元化布局串聯競賽、展示和體驗模塊。如,展演類的智能網聯汽車賽項,在競演部分安排智能化感知設備安裝調試和故障排除、汽車智能網聯功能驗證、實車道路運行測試三個模塊,還設計了實操技能體驗、試乘體驗等環節。對多個賽項進行串聯布局,形成競賽單元,例如,對機電一體化項目、智能產線安裝與調試、工業機器人技術應用三個賽項進行統一布局,代表生產過程中系列功能不同但相互關聯的生產實踐活動。
(三)比賽形式有新意:“云端賽場線下賽點”,中外“手拉手”組隊,深入切磋、攜手共進
在疫情復雜多變的情況下,首屆世校賽充分利用信息化、數字化手段,通過線上直播與線下賽點相結合、視頻錄制與集中評審相結合的方式進行比賽。創新組隊參賽方式,開創性地推出中外選手“手拉手”組隊模式,讓不同國家、不同院校的師生共同參與備賽、競賽、獲獎全過程,進一步深化了教學理念的交流、教育資源的共建和教學成果的共享,促進合作、增進友誼,架起各國互學互鑒的橋梁,共同探索面向未來的人才培養模式,提升技術技能人才培養質量和水平,引領世界職業教育改革發展。
從效果來看,本屆世校賽打造了職教學子技能賽事的新品牌,搭建了技能人才脫穎而出的新通道,探索了職業教育合作交流的新模式,產生了廣泛深遠的影響。一是擴大職業教育“朋友圈”。依托“魯班工坊”等職業院校對外合作項目,借助“走出去”企業的力量,首屆世校賽有來自五大洲百余個國家、近千名選手參加,成為目前參賽區域覆蓋面最廣、參賽國家數量最多的世界職業院校技能大賽。二是搭建青年學生展示風采舞臺。世校賽秉持“精彩、公平、專業、開放”的辦賽理念,為青年學生搭建了技能比拼平臺,讓更多技能青年登上舞臺,帶動更多有志青年勇攀理想高臺,向社會宣傳了職業院校的辦學成果。各國青年的活力洋溢在賽場的每個角落,在奮斗中釋放青春激情,奠定明日之大國工匠的堅實基礎。三是有效服務實體經濟人才培養。世校賽立足各國推動職業教育改革創新的共同愿景,以大賽示范引領教育教學改革,促進具有國際化視野和交流能力的高素質技能人才培養,使優秀的技能人才脫穎而出,深度助力全球青年技能成才,有力支撐經濟社會發展。四是營造世界職業教育發展良好氛圍。世校賽面向社會廣泛征集主題詞、標識和吉祥物,得到社會各界人士積極響應,涌現出一大批蘊含技能寶貴、技能成才理念的優秀作品。借助舉辦世校賽契機,廣泛發動媒體宣傳報道,在國內外掀起新一輪提升職業教育形象、弘揚工匠精神、崇尚技能成才的熱潮,充分營造出“勞動光榮、技能寶貴、創造偉大”的良好風尚,為世界職業教育發展注入新活力。
四、未來舉辦世校賽的思考與建議
展望未來,世校賽作為世界職業教育界的品牌項目,將定期持續舉辦,需要前瞻謀劃,改革創新,銳意進取,采取更多求新務實的舉措,進一步提升賽事的辦賽質量和國際影響力。
(一)加強統籌規劃,擴大賽事活動規模
以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致世界職業技術教育發展大會的賀信為指導,系統總結本次世校賽的成功做法和基本經驗,找準未來辦賽思路和發展方向。從現在開始,著手加強賽項設計的統籌謀劃,借鑒世界技能大賽、歐洲職業技能大賽等國際賽事辦賽經驗,健全賽項科學設置、專業論證機制,對接產業、行業最新國際標準開發賽項規程賽題。要梳理沒有參賽隊的國家和地區,逐步摸底國內職業院校與國外院校國際合作情況,挖掘跨國組隊合作潛力,廣泛邀請世界各國參與比賽,進一步提升各國參賽覆蓋面,擴大賽事規模。
(二)建立健全規章制度,提升辦賽質量和水平
要進一步將世校賽納入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統一管理,并在相關上位文件中有所體現。繼續建立健全世校賽相關制度文件,逐步制訂專屬化規章制度,為今后舉辦比賽和參加比賽提供制度依據。要建設世校賽多元經費保障制度,發展多層級企業戰略合作伙伴,吸引更多行業企業參與辦賽、提供資源支持,增強經費保障、資源保障。
(三)加強專家隊伍建設,提升整體素質和水平
要進一步面向社會征集、擴充世校賽專家隊伍,尤其是專業性強、技術領域新的賽項,著重增加來自行業、企業的專家隊伍數量,優化專家隊伍結構。要加強國外專家人選推薦,廣泛吸納國外裁判進入專家資源庫,逐步建設國外專家資源庫,提升專家隊伍的國際化水平。要加強專家隊伍專業培訓,重點加強制度規范培訓,提升隊伍素質水平。要進一步加強專家隊伍管理,健全專家隊伍的懲處機制,完善黑名單制度和專家退出機制。
(四)加強賽事研究,促進比賽與教學有機融合
要順應科技革命、世界經濟發展趨勢,開展世校賽相關理論研究,有效探究國內外技能大賽賽事經驗,助推賽事水平提高。要深化世校賽資源轉化研究,促進規程、賽題、資源包等有效轉化為教育教學資源、平臺,注重轉化實效,增進產業與職業教育深度融合,推進技術技能人才培養。開展賽項資源轉化案例征集,加強工程實踐創新項目教學模式的應用與推廣,促進教育教學改革。加強世校賽系統研究開發,逐步健全報名系統、賽務系統、評分系統等保障系統,增強服務保障能力。
引用本文請標注:曾天山,房風文,陳永,胡云霞,于海寧.搭建平臺 合作交流 互學互鑒——世界職業院校技能大賽綜述[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22(28):3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