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豐富居民文化生活、推動社區美育建設,杭州市濱江區社區學院浦沿分院彩虹老年學堂于3月至5月開展了為期三個月的公益鋼琴課。此次活動面向18-75歲居民,以“零門檻學鋼琴”為宗旨,分三期進行,每期4次課程,累計服務36名社區居民。課程從基礎樂理與指法入手,帶領學員完成《茉莉花》《歡樂頌》《鈴兒響叮當》等經典曲目的學習,圓滿落下帷幕。
精準定位需求,搭建公益美育平臺
社區老年學堂在前期調研中發現,居民對藝術學習的需求強烈,但普遍存在“無基礎不敢學”“培訓費用高”等顧慮。為此,老年學堂聯合“盛年歡”,量身設計了這套“零基礎入門”公益課程。課程內容從簡譜識讀、手指站位等基礎技能切入,每節課設置“理論講解+實操練習+曲目合奏”環節,確保不同年齡層的學員都能跟上進度。最年長的學員75歲的王阿姨表示:“從沒摸過鋼琴,沒想到真能彈出完整的曲子,老師教得特別耐心!三期課程采用“滾動招生”模式,每期12人小班教學,既保證了教師對學員的個性化指導,又形成了良性的學習氛圍。
以曲為媒,串聯藝術與生活溫度
課程選材兼顧經典性與趣味性:《茉莉花》融入民族音樂元素,《歡樂頌》傳遞普世溫情,《鈴兒響叮當》則呼應節慶氛圍。教學中,老師將樂理知識與生活場景結合——用“五線譜像樓梯”比喻音符高低,以“手指如跳房子”講解指法規律,讓抽象知識變得生動易懂。值得關注的是,學員群體呈現“跨代際”特點:既有結伴報名的年輕朋友,也有退休后重拾興趣的銀發族。30歲的小江與62歲的鄰居錢叔在課間常交流練琴心得,“沒想到和叔叔成了‘琴友’,社區活動讓鄰里關系更近了。”課程結尾,不同年齡層的學員合奏《茉莉花》,琴聲與掌聲交織,成為社區文化活動的溫暖注腳。
深耕社區美育,繪就文化共建藍圖
此次公益鋼琴課不僅是一次藝術教學,更是社區文化建設的創新實踐。數據顯示,85%的學員完成了全部課程,90%表示“愿意參與后續同類活動”。不少學員主動在學員微信群分享練琴視頻,帶動更多居民關注藝術教育。未來,社區老年學堂將總結本次經驗,拓展“公益藝術課堂”系列項目,增設其他類目課程,并探索“學員反哺”機制——邀請結業學員擔任助教,讓美育成果在社區內持續流動。正如邵老師在結課時所說:“鋼琴課的意義,不僅是教會幾首曲子,更是讓居民在琴聲中感受生活的美好,讓社區成為有溫度的文化共同體。”
從黑白琴鍵到社區舞臺,這場公益課程如同一顆石子,在學員心中漾開藝術的漣漪。當《歡樂頌》的旋律再次響起,它不僅是音符的跳躍,更是彩虹社區以文化人、以美育人的生動見證。未來,社區老年學堂將繼續搭建多元平臺,讓更多居民在藝術中找到歸屬感,共同奏響社區文明的和諧樂章。(何冬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