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20日—22日,第七屆全國社區共學養老專題研討會在杭州錢塘區成功舉辦。本次大會的主題為“中度老齡化背景下社區共學養老的新發展與挑戰”,由中國教育發展戰略學會終身學習專委會、中國成人教育協會科研機構工作委員會、杭州市教育科學研究院主辦,杭州市錢塘區教育局承辦,杭州學習生活促進會社區共學養老專委會杭州市錢塘區社區學院協辦,“社區教育大講堂”新媒體編輯部媒體支持。
來自北京、上海、浙江、廣東、福建、四川、山西、河北、河南、湖北、江蘇、山東等12個省市150人參加。14個專題報告和2個互動交流環節,內容豐富、精彩紛呈。
中國常駐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原大使銜代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終身學習研究所理事會成員楊進,在《國際社會終身學習發展趨勢》的報告中指出:人人享有終身學習權利逐步得到保障;以學習者為中心的理念得以倡導;教育學和學習科學理論取得新發展;學習型城市、社區、鄉村和學習型組織建設逐步推進。在《學習科學視域中的老年學習》的報告中提出,應當高度重視為老年人提供學習機會;發揮學習科學在促進老年學習中的作用;開發對老年人友好的學習場景與技術。
楊進
中國成人教育協會副會長兼學術委員會主任、同濟大學原副校長江波在《老齡人口 基層治理終身學習——社區治理視域下老年教育問題的思考》指出,終身教育理念與積極老齡觀完全一致,建設終身學習/教育的社會是積極應對全球人口老齡化的必然要求,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的社會,必然是終身學習/教育的學習型社會。為社區“一老一小”提供高質量的社會情感服務支持,是社區黨委的責任。高質量的社區建設需要社會各方積極參與,需要專業化的團隊的支持和賦能。加快推進多層次養老服務體系成熟成型,推動養老生活向發展型、參與型轉變,真正讓每一名老年人都“老有所養”。同時提出了共學養老、學/養結合,學(教)/護(醫)結合、醫(護)/教(學)結合等觀點。
江波
上海開放大學校長,中國成人教育協會副會長賈煒在《從聯接到融入——數字化賦能上海老年學習團隊的生態式解法》報告中提出,老年學習團隊是推進積極老齡化的重要支點。數字化是橇動老年學習團隊的有力杠桿。生態式解法是滋養老年學習團隊的關鍵之舉。老年學習團隊組織方式轉變對數字賦能提出新要求。數字化賦能的重點不是去組織老年學習團隊,而是要為團隊生長創設更好的生態環境。通過數字化賦能,從增加數字聯接到融入數字生活。
賈煒
中國教育發展戰略學會終身學習專委會副理事長,杭州學習生活促進會副會長兼社區共學養老專委會主任汪國新在《社區共學養老新發展與挑戰》報告中提出,老年教育經費短缺,倒逼教育與學習方式的變革,社區共學養老恰逢其時。從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上,從國計與民生兩個視角看,社區共學養老之路是必由之路。杭州七年推進社區共學養老,已經受到了人文社會科學家領域專家的關注,得到了終身教育領域的高端學者認同和贊賞,也受到東亞學界的關注。實踐探索的面擴大到北京、河北等更多的地區了,經濟相對困難的保定市唐縣已經嘗到了培育老年學習共同體的甜頭。繼杭州市之后,北京市 、武漢市等地以政府文件的形式明確提出“發展社區共學養老”。 學習內容方面,更加重視心理素質提升與心性的完善。
汪國新
神戶大學名譽教授,湊川短期大學前校長、特任教授末本誠(日本)在《利用生活故事促進老年人學習》的報告中提出,回顧過去的經歷雖然是“面向過去(回頭看)”的行為,但并非必然是消極的。利用生活故事進行學習,就像是對過去的某個時刻打上光源,照亮現在的自己,并將光影投射到未來。這樣就能更清晰地看到(認識)自己。
末本誠(日本)
上海教育報刊總社編審,社區學習共同體研究中心(全國)副主任項秉健在《出老惟共學》報告中提出,學習是一種由內而外和由外而內的過程,生命成長需要自我否定,惟否定舊“我”,才能實現生命成長;猶如蠶破繭、蟬脫殼,更新來自內在的生命力。生命成長的過程,就是學習、思考、自省的過程;不是芯片間的知識拷貝,拷貝不需要過程。
項秉健
杭州市錢塘區社區學院院長王關校在《普惠多元泛在可選——老年教育高質量發展的錢塘實踐》報告中介紹 ,錢塘區以“普惠多元、泛在可選”為目標,高質量發展老年教育,織密網絡,優化運行機制,整合利用資源, 將區級老年大學、老年電視大學、老年開放大學合并,實現管理同步實施、資源統一調配、特色相互借鑒、功能全面發揮,為區域“共學養老”全面推進提供了條件。
王關校
杭州市臨平區中心學校副校長余娟文在《社區共學養老臨平縣域新探索》報告中介紹,臨平區重視制定和完善老年學共體培育管理機制。因為,穩定和發展老年學共體是縣域推進社區共學養老的基礎,建立和運用社區聯絡員開展老年教育的制度,是扶持老年學共體的關鍵,挖掘社會資源,建設和優化社區共學養老基地,是縣域推進社區共學養老的有力舉措。臨平區探索縣域社區共學養老的機制取得初步成效。
余娟文
北京教科院終身學習與可持續發展研究所副研究員、北京市成人教育學會學術部主任邢貞良,北京教科院研究員、終身學習與可持續發展研究所所長史楓,在《社會參與視角下社區共學養老的需求模型與供給策略探究》報告中指出,傳統的老年教育組織形式難以滿足老年人高級社會參與的需求。老年學習共同體要從休閑娛樂型向賦能社會參與型升級。社區共學養老是最具時代特色、泛在可及的高質量老年生活(社會參與)組織方式。老年教育服務老年人的生活,可以從社區共學養老中找到出路。社區供給的策略,一是進一步吸引老年人社會參與,二是社區學習空間開放、共享與挖掘, 三是賦能高質量老年生活的項目設計。
徐明祥
山東省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中國成人教育》原副主編、作家徐明祥在《中度老齡化社會社區共學養老的民生意義》報告中強調,中國“社區共學養老”理論與實踐的特點是原創、實用、接地氣、惠民生,全面推進前景廣闊,在實踐中越來越顯示出其生命力,值得理論工作者和實踐者學習和推廣。社區共學養老的推進,民生意義與價值突出。要積極為開展農村“社區共學養老”創造條件。社區共學養老是農村老年人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斷提升的有效措施之一。社區共學養老能夠在“增強農村養老服務發展內生動力”方面發揮獨特的優勢。
邢貞良
廣州開放大學黨委副書記、校長,教育部繼續教育專家委員會委員熊軍《慎思篤行泛在可及》報告中指出,深入思考和躬身力行,是辦好老年教育的法寶。老年教育具有“普惠”本質,要堅持“兜底、公平”原則 ,市開放大學,重點創新運營方式,推動老年教育與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聯動,真正實現現實意義的“泛在可及”。康養學游項目的有益探索和“星海杯”中老年合唱節(省內外23支隊伍、共計3000余人參加)的成功舉行,正是社會參與、全民行動之主體渠道(開放大學)與社會渠道暢通聯動機制創新的成果體現。
熊軍
福建省終身教育促進會秘書長蔡正華在《健康老齡化與社會資本的關系研究——以福建鄉村樂齡學堂為樣本》報告中說,終身學習包括生命各個階段的學習,包括正規、非正規和非正式學習。樂齡學堂是一個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發生,解決個人和社區的需要的過程。樂齡學堂提供機會,促進老年人的社會參與、建立社交網絡和促進其在家庭、社會及更廣闊領域內發揮作用,使老年人獲得價值感、歸屬感和依戀感。
蔡正華
北京修實公益基金會秘書長陳茂雷在《堅定走社區共學養老之路》報告中表示 ,社區老年學習共同體是老年教育得以落地的十分重要的平臺。重視課程建設,關注所設課程的針對性與指導性。重視知識轉化,關注學習者的理解、接受、運用。重視道德教育,關注心性提升、生命成長一以貫之。在北京順義區的實踐表明,老年學共體一年一本好書閱讀是培養學共體成員讀書習慣的好方式,線下為主的團隊學習是社區共學養老的首選,北京修實公益基金會的老年教育項目,將堅定地走社區共學養老之路。
陳茂雷
大會設置了2個互動交流環節,現場熱烈討論,與會嘉賓紛紛就如何促進終身學習體系的完善、創新老年教育模式、加強社區共學養老服務平臺建設等議題各抒己見,碰撞出思想的火花。
此次研討會的成功舉辦,不僅為中國老年教育領域注入了新的活力與思考,更為推動形成全社會關注、支持老年教育的良好氛圍奠定了堅實基礎。“社區共學養老”理念,作為社區學習共同體實踐的深化與創新,憑借其投入小、易操作、可復制、可推廣的特性,展現出了強大的生命力和廣闊的發展前景。從杭州的實踐探索,到北京、武漢等地的積極響應,再到被納入多地學習型城市建設計劃之中,“社區共學養老”正逐步成為推動中國養老事業發展和老年教育深刻變革的重要力量。隨著“社區共學養老”模式的不斷深化與普及,將會有更多的老年人受益于這一理念,享受到更加豐富、多元、高質量的老年教育服務。同時,這也將進一步促進終身學習體系的完善,推動老年教育方式的創新和社區共學養老服務平臺的建設,為中國老年教育的未來發展開辟更加廣闊的道路。
大會由汪國新主任、史楓所長(北京教科院終身學習與可持續發展研究所所長、中國成人教育協會科研機構工作委員會副理事長)、何丹書記(杭州市教育科學研究院原副書記、原杭州市教育評估與師生發展中心主任)共同主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