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給全世界帶來了巨大的沖擊,社會各行各業都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困境與挑戰。當前,國內防控已取得明顯的階段性成效,進入“加快經濟恢復”的下半場,各地復工復產有序推進,產業鏈與供應鏈逐漸修復。
2020年的這個春天,被按下了暫停鍵,但也孕育著無限可能。疫情給產業經濟結構的轉型升級帶來了新的消費需求和投資機遇。與經濟社會休戚相關的職業教育該如何承擔起新的使命?在浙江,不少職業院校審時度勢、應時而變,以疫情為契機,投身于這場“復工復產、加快經濟恢復”的新戰役中,探索職業教育與產業經濟的深度融合。
主動對接,加入“復工復產”新戰役
當森馬服飾有限公司向溫州市甌海職業中專集團學校提出用工需求時,學校不到4天時間,就落實并派出了76名頂崗實習生和22名實習指導教師為企業服務;龍頂春茶陸續開采,采茶工卻嚴重不足,開化縣職業教育中心主動對接茶企業,組織“百人采茶團”參與春茶采摘活動;了解到義烏市百靈醫療器械有限公司為了生產防疫急需的紅外體溫檢測設備已超負荷運轉了近一個月,浙江省機電技師學院第一時間就派出11名師生到百靈公司報到……受疫情影響,企業用工嚴重短缺,一批又一批職校生在這個特殊時期,走上了工作崗位。
“在復工復產的當下,很多企業都出現了一定程度的‘用工荒’,急于尋求能上崗操作的技術工人,來完成之前積壓的生產訂單,對于職校生而言,這無疑是一個頂崗實習的好契機。”中國職業技術教育學會監事、寧波市職業技術教育學會會長沈劍光說道,“特殊時期的頂崗實習,既能服務學生成長,又能精準支持企業復工,是雙贏之舉。”
王鶯歌是臨海市中等職業技術學校“偉星班”的高三學生,也是浙江偉星實業發展股份有限公司臨海拉鏈分公司拉鏈生產崗位的實習生。從2月初主動請纓,成為學校首批馳援企業的“先鋒兵”至今,王鶯歌已在企業實習近3個月。和她一起在該企業實習的還有30余名學生。“這些學生之前就在我們公司實習過,來了就能上崗。”公司副總經理章仁馬充滿感激地說道,“作為全國最大的拉鏈生產企業之一,公司從2月2日開始組織第一批員工復產,30余名職校生到崗后,極大地緩解了企業用工短缺問題,日產量大增。”
臨海職校實訓處副主任羅慧強介紹,“偉星拉鏈”是學校緊密合作的產教融合型企業,每年寒暑假,高三學生都會去企業頂崗實習,疫情之下,更應與企業守望相助。副校長孫汝不無感慨地說道:“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深刻印證了職業院校走‘校企合作、產教融合’之路的必要性,正是長期緊密的合作,為特殊時期解決用工難題打下基礎,才能讓學生‘去了就能上崗’。”
服務護航,在促進就業的大格局中謀劃教育
在全球疫情大暴發的背景下,世界經濟面臨著衰退風險。未來,數以百萬的企業員工、畢業生面臨著失業、待業等一系列危機。
“穩就業將成為我國經濟恢復發展的重中之重。”沈劍光坦言,部分企業出現“用工荒”,僅僅是在復工復產初期所遭遇的短暫困境,通過頂崗實習支持企業復工復產只是權宜之計,而非長久之策。沈劍光認為,在疫情防控常態化的背景下,職業教育更應著力聚焦人力資源的培訓與開發,通過提升各類人員的職業技能水平,緩解社會就業壓力。
受疫情影響,今年春節大多數企業放假時間長、停產時間長。員工安全生產的弦放松了,新員工又無法集中開展崗前培訓。得知企業的困惑,紹興市上虞區職業中等專業學校主動聯系上海君睿信息技術有限公司,為復工復產企業提供網上培訓。培訓內容涵蓋特種設備操作、食品安全生產、事故預防、現場生產標準、復工復產的安全措施等方方面面,基本滿足了上虞區企業復工復產的安全生產和技術培訓需求。
上虞職業中專培訓負責人朱烈江介紹,企業員工關注微信公眾號并完成手機注冊就可以進行線上學習。同時,學校還搭建了網絡培訓考試平臺,建成從網上報名到網上考試、獲取證書的全鏈條平臺,給予員工考取證書最大便捷。“在線培訓方便快捷,平臺內容豐富,針對性強,給我們一線員工帶來了實實在在的收獲。”浙江閏土新材料有限公司員工汪岳鋒在培訓后給出了這樣的評價。
“疫情帶來的深刻變化,存在于社會需求的各個層面。職業院校需要不斷增強社會服務理念,深入思考疫情帶來的社會服務內容、方式的轉變,彰顯職業教育辦學的社會責任與擔當。如面向新型農民、退役軍人、企業員工等不同群體,開發職業培訓、繼續教育等特色項目及網絡資源,提升他們的職業能力與民生技能。建立常態化的職業培訓機制,滿足社會多元、個性、彈性的終身學習需求。”浙江省現代職業教育研究中心首席專家、金華職業技術學院黨委書記王振洪如是說。
專業“突圍”,做企業轉型升級的“領跑者”
一場疫情“大考”,迫使旅游業踩了“剎車”。“云游浙江”“心游浙江”等旅游產品的推出,使得在線游的市場份額不斷擴大,智慧旅游、數字旅游成為提振旅游消費的主力。“過去傳統的旅游觀念和消費理念得以重塑,有的甚至可以說是顛覆式改變。這些都對‘后疫情時代’專業人才培養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特別是復合型導游人才的培養迫在眉睫。”浙江旅游職業學院教授周國忠說。
學校緊密對接產業發展新需求和行業新動態,率先打破傳統導游專業邊界,探索跨專業、跨行業、跨產業的產教深度融合的研學型、管家型、智慧型導游人才培養體系。教學上,開設綜合素質教學、專業通識教學、專業技能教學及崗位能力教學四大模塊,啟動實施“1+X”證書制度,完成旅游策劃師、研學旅行指導師等技能等級證書的開發,及時對接智慧旅游、新媒體營銷、研學旅行指導等新興崗位的教學需要。
“在此次抗‘疫’行動中,我們還看到了大數據信息采集、紅外體溫檢測、無人機、在線診療、醫護機器人等科技產品的廣泛使用與支持。到2022年我國能適應智能制造時代的技術技能人才將有約2500萬的缺口,職業教育可以通過科學研發、技術合作、產品生產、應用服務等多種形式,主動參與到智能制造產業鏈的各個環節與流程中。”沈劍光說。
“疫情是加速技術淘汰和技術升級的動因,如何緊跟新技術尤其是智能技術的發展,促進技術技能的高度融合,是職業院校人才培養面臨的一道大考題。”王振洪指出,職業院校要敏銳地捕捉相關行業、產業的發展變化。針對新技術催生的職業、崗位、技能變化,調整傳統專業的人才培養定位,建立新的技術技能人才培養標準。聚焦基于新技術應用的教學內容改革,切實提升職業教育課程的育人實效性。(胡夢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