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成立后,職業教育走過了一段曲折而輝煌的發展歷程,取得了歷史性進步。職業教育的規模從小到大,辦學能力由弱變強,社會參與從寡到眾,專業覆蓋面由少到多,為國家提供了強大的人力資源支持。在這一過程中,職業教育由“小職教”,發展到“大職教”,進入到新時代的“強職教”階段。
當前,社會需要大批擅長技術攻關和技術革新的高端復合型技術技能人才,但是國內高職畢業生的質量還不能完全滿足社會各行各業的要求。為此,近年來許多高職院校廣泛開展了國內外職教模式的交流學習,探索產教融合、雙主體辦學、專業學院、現代學徒制等校企合作、工學結合職教模式,但復合型技術技能人才供給與勞動力市場需求、專業鏈與產業鏈、教學鏈與生產鏈三脫節等問題始終沒有得到根本性的解決。
為保障和促進職業學校依法辦學,推動職業教育有序發展,在潛心研究國外以德國“雙元制”為代表的職教系列理論的基礎上,珠海職業教育有必要探索“雙三元”職教模式。
源自德國“雙元制”職業教育理論
“雙三元”職教模式理論是以德國職業教育“雙元制”為研究起點,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為指導,經過大量的國內外相關理論比較研究與多年的實踐探索之后形成。
德國職業教育的“雙元制”,被人們稱為德國職業教育的秘密武器。德國的青少年一面在企業接受培訓,一面在職業學校接受義務教育,這種形式的學習被人們稱為“雙元制”。
而“雙三元”職教模式,是由“政校企”(即以政府為主導、以學校為主體、以企業為支撐)辦學模式和“行校企”(即以行業為指導、以學校為主體、以企業為支撐)人才培養模式組成,其核心理念是實現職業教育中國特色的“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學結合、協同創新”。形成政府、行業、企業、學校合作辦學、合作育人、合作就業、合作發展的長效機制和治理體系。
這種創新型職教理念由宏觀職教聯合會、中觀辦學理事會、微觀教學指導委員會和專業指導委員會三個運行中的層次組成。每個層次形成不同的工作路徑,分別發揮主導、指導、主體不同功能。宏觀層面政策引領、“政校企”三元聯動、整合資源;中觀層面行業規范、對接產業;微觀層面校企互動、深度合作、實體建設。參與三方融通互動,互為支撐、形成有效的治理體系和組織體制。
“雙三元”職教模式理論體系的運行,需要若干先決條件。一是需要政府積極引導,通過建立職教聯席會,構建“雙三元”合作辦學理事會治理結構,建立“雙三元”人才培養共育共管的保障機制。二是組建“行校企”三元共建教育指導委員會和專業指導委員會,建立專業規劃建設協調機制。三是建立“雙三元”人才培養雙向交流合作機制。四是建立“雙三元”工學結合、組織運行機制。五是建立“雙三元”互利雙贏成果共享的機制。作為高職院校的最高決策機構,“雙三元”辦學理事會組織本著自愿參加、平等互利、權責相應、雙向互動的原則,側重在教育資源優化、學科建設、專業規劃、人才交流、產學研合作、培訓認證等方面建立起優質高效的社會化協同創新機制。
“雙三元”模式的實施路徑
“政校企”的辦學模式是“雙三元”職教模式的前提和基礎,面對國內高職教育政策引導乏力,校企合作法律缺失等問題,為優化職教環境提供現實平臺與動力,既解決職業教育培養什么人的問題,又促進學校服務經濟社會發展能力提升。
“行校企”是關鍵和抓手,從微觀層面解決企業參與職業教育熱情不高等問題,促進學校專業服務產業發展能力的提升;明晰高職教育人才培養路徑,解決如何培養企業亟需的復合型技術技能人才的問題。二者相互促進、相互支撐,通過“政校企”“行校企”有層次、分路徑的協同融合,培養符合產業轉型升級和企業技術創新需要的技術技能人才,促進高職教育質量的全面提高。
“雙三元”模式的實踐與成效
“雙三元”職教模式有沒有成功實踐的范例?珠海城職院2015年開始探索“雙三元”職教模式,有效地提高了專業內涵建設水平。
學校根據珠江西岸地區產業規劃,重新整合教學資源,重點建設大數據電子信息、智能制造機電工程、會展旅游管理、港口物流管理、社會工作五大專業群。在此基礎上和高欄港經濟區攜手打造“政校企深度合作實驗圈”,與高端服務企業合作創辦“航空與海洋工程學院”,與格力電器股份公司成立格力產業學院,與珠海港控股集團成立珠海港企業大學。各專業根據實際情況,以“雙三元”職教模式為指導,制定具體的專業育人方案,深入推進了專業教學改革,發揮行校企共同育人、精準育人的優勢。學生實踐環境與教師“雙師”結構明顯改善,學生崗位職業能力水平明顯提高,學校社會服務能力顯著增強。
通過踐行“雙三元”辦學模式,“政府、學校、企業”與“行業、學校、企業”實現緊密對接,推動了產業鏈、專業鏈和創新鏈的有機銜接,共同為珠海高職教育的發展探尋了有效的路徑。
實踐證明,“雙三元”辦學模式是德國“雙元制”辦學模式的中國化、本土化,具有可操作性和可復制性。相信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下,中國職業教育的理論將不斷發展完善,職業教育的體系和能力必將走向現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