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中國制造正處于從向“優質制造”“精品制造”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產業工人中的技術工人群體至關重要。
作為職業教育從業者,全國人大代表、佛山市南海技師學院裝備制造系副主任楊珍十分關注職業教育的內容,她認為在制造業轉型升級的同時,教師隊伍也要轉型升級,才能實現職業教育的全面提升,這需要制定職業教育“雙師型”教師認定標準和準入機制,強化教師隊伍。同時,學校培養出的技能型人才,企業如何“留住”他們,成為了亟需解決的問題。
提高技術工人待遇
建立分級激勵制度
據楊珍了解,目前全國有技能勞動者總量約1.65億人,僅占就業人群的20%。其中,高技能人才不足就業人群的6%。從市場供求情況看,技能人才、特別是高技能人才的供需矛盾十分突出。
在這方面,她建議實施“一基地、一院校”戰略,基本實現每個重點先進裝備制造基地均對口一所一流工科大學、一所職業院校配套服務,并有針對性開設智能制造相關專業,開展現代學徒制試點。加大企業高技能人才的外引內培。
“關于技能型人才,國家層面還是相當重視的,職業院校也很努力,剩下的就是企業怎么怎么樣留下他們。”楊珍說,制造行業工作環境、勞動強度、待遇不夠吸引年青人,相比起留在企業當技術型工人,不少人更偏向于選擇自由度更高的工作崗位等。“首先社會輿論要認可他們,消除職業教育認識偏差。最直接的就是提高技術工人待遇,加強高技能人才培養激勵機制這方面。”楊珍建議建立分級技工激勵制度,拉開不同級別技工工資待遇。發揮政府、企業、社會協同作用,完善技術工人培養、評價、使用、激勵、保障等措施。“另一方面,企業不僅僅是依靠設備的智能升級來提高產品質量和生產效率,而且更要重視改善工作環境、生活環境、讓我們技術工人有更多的獲得感、自豪感、榮譽感。”
加強職業教育教師隊伍建設
制定“雙師型”教師認定標準
作為職業教育從業者,楊珍始終十分關注職業教育的內容。為了更好地履行全國人大代表的職責,楊珍利用出差、走訪企業調研等機會,不斷與其他職業院校教師同行、企業交流,撰寫建議,為參加今年的全國兩會作準備。
要培養更多的高技能人才的同時,教師隊伍要不斷提升自已的能力,才能實現職業教育的教學質量的全面提升,而現對“雙師型”職教師資的資格認定還存在一些空白之處,沒有統一標準認定“雙師型”職教師資格,這一定程度上成為制約“雙師型”職教師資培養、任用與專業發展的“瓶頸”。
楊珍透露,今年她準備了《關于盡快建立職業教育“雙師型”教師的資格認定標準和準入機制的建議》,建議盡快制定“雙師型”教師的資格標準和認定機制,她認為可參照德國對職業院校教師的準入標準,重視 “雙師型”師資培養機制。
據悉,德國入職的專任教師是除了學歷要求外,還要通過專業師范培訓的任教者需具備3-5年的實踐工作經驗;未通過專業師范培訓的任教者需至少8年以上的對應行業工作經驗。
在楊珍看來,正是因為對入職教師系統培訓和實踐經驗嚴格的準入要求,保證了職業教育整體教師隊伍的高質量。“雙師型認定標準出來后,也有利于提升現有教師業務隊伍素質,給予各職業教育的教師明確的提升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