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全國政協委員、浙大城市學院校長羅衛東接受采訪時表示,職業教育是“后脫貧”時代推動鄉村振興、擺脫代際貧困的有效方式,在中西部地區,要加大對職業教育的投入。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實現之年,是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收官之年。在消除貧困以后,如何更好鞏固脫貧成果,是中國當前及之后較長一段時期的重要任務與挑戰。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羅衛東認為,職業教育在“后脫貧”時代大有作為。尤其在經濟欠發達的中西部地區,要多建職業學校,強化職業教育師資隊伍,加大對職業教育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
這一結論的得出,與羅衛東在浙江大學副校長任內長期分管對口幫扶工作的經歷有關。他曾多次到學校定點幫扶的云南省景東彝族自治縣扶貧現場進行扶貧工作。對當地職業高中的辦學情況作了深入調研。
他說,在景東,相比普通高中教育,職業中學是“一位難求”。他說,當地教育水平不高,在普高花三年時間學習,未必能上大學。畢業后基本上不是回家務農就是外出打零工,收入低且不穩定。相反,職業中學的畢業生,因為有一技之長,很受產業界的歡迎。收入也要高得多、崗位穩定得多。“所以,貧困地區的家庭更愿意讓孩子上職高。”
在他看來,職業教育的本質屬性是實用性與職業性,是技能教育、就業教育。既可以為貧困家庭子女提供學歷教育,又能讓孩子掌握一技之長,實現就業,幫助一個家庭脫貧。
“所以,教育扶貧不是明面上所看到的文化教育扶貧,更多是技能教育的扶貧。”但羅衛東也看到,在中西部地區,職業教育投入力度并不大。例如汽修專業,教學用車種類不夠,可能會導致學生工作后無法快速上手。
為此,他建議,國家要給予補貼,在中西部地區,建設實訓中心,或讓企業與職業教育學校對接,提供實訓設施。
此外,他還提出,要提高中西部地區職業教育教師薪資待遇,培養一批職業教育師資,引進相關政策,帶動一批優秀職業教育師資落地。
作為一名長期從事經濟發展研究的學者,此次全國兩會,羅衛東還聚焦中小企業生存發展問題。
疫情期間,許多中小微企業迎來毀滅性打擊。羅衛東如此比喻:中小企業資金鏈脆弱,好比經濟領域“免疫力”很弱的人群,一旦出現問題,總是“第一個遭殃”。
但在經濟發展過程中,中小企業貢獻巨大。為此,羅衛東建議,中小企業要加強“免疫力”,增加科技附加值,同時思索新的發展模式。
為了實現這一點,相關部門可以開設企業家學校,從理論和實踐兩方面開設課程,邀請名企業家“現身說法”、高校教授傳授理論知識、政府官員講解法律與政策、科學家傳授科技前沿知識。(嚴格 謝盼盼 童笑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