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制約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一些因素依然存在,有諸如辦學模式與人才培養方式滯后于產業轉型需要、行業企業參與職業教育的內生動力不足、產教融合的深度與廣度不夠、具有國際化視野與高素質的技術技能人才規模與質量尚不足以完全適應全球競爭格局的需要等問題。高質量發展職業教育已經成為新一輪職業教育改革的關鍵,成為職業院校內涵發展、創新發展的重點。如何推進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筆者提出以下建議。
發揮“雙高校”的示范引領作用。2019年,教育部、財政部啟動了中國特色高水平高職學校和專業建設計劃(以下簡稱“雙高計劃”),遴選了56所高水平高職學校、141個高水平專業群建設學校,集中力量建設一批引領改革、支撐發展、中國特色、世界水平的高職學校和專業群。“雙高計劃”項目建設學校是職業教育的龍頭,是高等職業教育的創新者、領跑者、示范者,這需要繼續扎根中國、引領改革、創新發展,為全國職業學校做示范、立標桿、當排頭,發揮其集聚資源、凝聚力量的優勢,主動建設一批高水平、高質量的專業標準、課程標準,參與建設一批有影響、有品質的國家標準、行業標準,成為標準的制定者,輻射同類院校和專業。
破解深度產教融合的難題。深化產教融合需要整合生產要素,搭建校企合作平臺,集聚行業企業技術骨干等高層次人才,發揮行業企業參與職業教育的能動性,形成校企合作長效機制。整合生產要素,將學校和企業中的資本、技術、知識、設備、場地、管理等要素進行有機整合,發揮不同性質主體的優勢,實現資源的最優化。探索混合所有制辦學,建設“校中廠”“廠中校”,校企共同開發教學資源,促進行業企業生產要素融入人才培養的可能,促進社會多元辦學格局的形成。搭建合作平臺,發揮產教融合集團(聯盟)、協同創新中心、產業學院等平臺作用,通過技術技能積累,促進創新成果與核心技術產業化,通過消弭學校與企業之間信息不均等,形成校企命運共同體。
推動“職教二十條”的真正落地。2019年,國家先后出臺了《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即“職教二十條”)等系列重要文件,涉及“雙高計劃”、 “1+X”證書制度試點等重要工作。政策的落實需要各地因地制宜制定適宜本地職業教育發展的方案和政策,充分發揮地方支持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職業教育的高質量發展離不開系統政策的支撐,各級政府應發揮自身在職業教育中的職能,營造重視職業教育、發展職業教育、保障職業教育的政策環境,為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提供有利、有力的政策保障。同時,應盡快修訂《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教育法》,以法律的形式破除職業教育改革發展中的體制機制障礙,明確各級政府、行業、企業、學校責任分工,構建政行企校協同推進職業教育發展的機制,構建完善的職業教育法治體系,提升職業教育治理能力現代化,為職業教育改革保駕護航。
拓寬職業教育“走出去”的路徑。開展全方位、多渠道的職業教育國際合作與交流,堅持“引進來”與“走出去”相結合,加快推動職業教育國際化。一方面,積極參與國際職業教育標準制定。結合我國優勢領域行業標準與專業標準,參與教育領域國際規則和標準研究制定,發布實施涵蓋大部分專業領域、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職業教育國家標準,完善與國際接軌的職業教育標準,提高中國職業教育的國際話語權。另一方面,開展職業教育國際合作。鼓勵職業學校和培訓機構根據實際情況開展特色化、多樣化的國際合作,依托“魯班工坊”“絲路學院”等載體,積極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的職業院校擴大合作與交流,加大引進國際優質職業教育資源力度,構建多元化教育合作機制,集聚資源優勢,實現優勢互補,為世界職業教育提供中國特色職教方案,不斷提升中國職業教育國際影響力、品牌力。(鄭亞莉 全國人大代表、浙江金融職業學院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