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已進入老齡化社會。相關報告預測,到2025年中國65歲及以上的老年人將超過2.1億,占總人口的15%。
一邊,是老齡人口逐年增加;另一邊,是老年教育機構總量偏少,老年教育資源相對匱乏,越來越無法滿足日益增長的老年人群的學習需求。
今年,浙江省政府審時度勢,提出全省建設100所老年大學(學堂)目標,并將此項工作列入民生實事項目。連續13年蟬聯“中國最具幸福感城市”并獲得“幸福示范標桿城市”殊榮的“模范生”杭州,勇挑責任擔當,以扎實的行動推進項目建設。不到一年,杭州高水平完成了領辦的14所老年大學(學堂)的建設任務,一幅高質量的“美好老年教育”發展路線圖已徐徐展開。
這是展現杭州教育速度和執行力的一次“大考”
克服疫情延緩施工進度、無預算經費等困難
高標準新建14所老年大學(學堂) 方便老年人就近學習
在市政府統一領導部署下,各部門按照“高字當頭,走在前列”“快字當頭,狠抓進度”“實字當頭,優質精致”的要求,保質保量地完成了各項建設任務。
杭州職業技術學院體育館一樓形體操房內,十幾位來上課的離退休阿姨正認真地跟著模特專業老師學形體動作,有板有眼。這是融善老年大學旗袍(模特)班正在上課。這所老年大學是由杭職院今年新創辦的,為老年人提供健身、娛樂、養老、學習的場所和教學,目前已開設聲樂、模特、國畫、太極等班級。第一學期開班就很火爆,已有近百位學員報名。
“我一下子報了兩個班!”李阿姨退休在家兩年多,先前總覺得心里空落落的,就尋思著學點東西,一聽說家附近辦了融善老年大學,她立即來報名。“在旗袍班里學習,不僅鍛煉身體,還認識了一群年齡相仿、志趣相投的好姐妹,感覺生活一下子豐富了很多。”
《杭州市2019年老齡事業統計公報》顯示,截至2019年底全市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179.57萬人,占總人口數的22.55%。“老年人的生活需求是多方面的,除了豐衣足食,更需要精神上的滿足,而學習正是消解老年人無聊和孤獨的有效形式。”杭州市教育局相關負責人說。
民之所盼,政之所向。早在2011年,杭州出臺《關于推進學習型城市建設的若干意見》中明確提出,要辦好老年教育,創建具有特色的老年課程。2016年10月,杭州成立終身教育工作協調小組,統籌協調全市終身教育和老年教育工作,并構建市民學習圈,打響“文化養老”“共學養老”杭州品牌。市教育局開展的“杭州市示范鄉鎮(街道)30分鐘市民學習圈”評選活動,轄區內老年人積極參加相關培訓、講座、社團等,年人均達2次以上。與此同時,杭州一直致力于辦好各類老年學校,不斷從供給側解決老年教育學位少、場地不足、專業性不強等難題。截至2019年底,全市組建區、縣(市)級老年電視大學16所,街道(鄉鎮)、社區(村)老年電大教學點3000余個,老年人平均入學率達到10%,老年人入學人數穩中有升。近幾年,市財政還通過公益創投、定向補助等形式支持老年教育工作。
今年浙江省政府提出全省建設100所老年大學(學堂)的目標,作為省會城市的杭州,市委市政府對此高度重視,多次召開專題工作會,分管副市長陳國妹要求相關部門,提高站位,切實履行好對人民的莊重承諾。市教育局協同市委老干部局、市衛健委、市人力社保局、市民政局等單位多次碰頭協商,研究推進,并建立區、縣(市)、市屬高校聯絡員微信群等,全程指導各地各校的創建工作。
“在市政府統一領導部署下,我們細化目標措施,狠抓責任落實,高效協同推進,克服了疫情延緩施工進度、無預算經費等困難,按照‘高字當頭,走在前列’‘快字當頭,狠抓進度’‘實字當頭,優質精致’的要求,保質保量地完成了各項建設任務。”市教育局相關負責人介紹,截至2020年10月,杭州領辦的14所老年大學(學堂)的建設任務全部完成,這14所學校分布在主城區和各縣(市),實現了優質老年教育資源更便利地供給、更廣泛地覆蓋。“所有老年大學(學堂)都有統一LOGO,方便老年人查找。還制定了詳細的規章制度,建設學員數據庫,以方便管理。”
這是新時代杭州老年教育模式的一次探索
高校探索“校中校”新思路 區縣(市)努力挖掘本地資源
共同點亮了杭州城鄉老年教育版圖
杭州老年教育努力實現城鄉統籌協調發展。高校打造“校中校”,充分發揮師資和課程優勢;區、縣(市)因地制宜挖掘各類資源,不斷充實豐富“30分鐘學習圈”。
今年7月,浙大城市學院老年大學正式成立,在南校區第二教學樓辟出了853平方米辦學場地,配有5個多功能教室。為了更好地服務老年人,學校很貼心,設置了無障礙坡道、無障礙衛生間、24小時熱水機等,還籌建了有3000多冊圖書的圖書館,設立休閑區、讀書區。
今年新建的14所老年大學(學堂)中,有5所由高校領辦。“‘校中校’是杭州在老年大學辦學上的一種新思路。”市教育局相關負責人表示,高校硬件設施設備一流,還能充分發揮教師和課程方面的資源優勢,將老年學習者的需求、富有特色的課程、實力強大的教師團隊三方面結合起來。
辦在高校里的老年大學,確實各具特色。如杭師大老年大學,利用其豐富的學科資源,開設7個專業12個班,課程包含聲樂、國畫山水、國畫花鳥、旅游文化、書法、攝影等;杭師大錢江學院把特色場館武術館、舞蹈房、播音室等作為老年大學共享教室;萬向職院擁有省內唯一一所高校茶葉博物館,農業類專業底子厚,開設老年大學后,國家高級茶藝師、園藝師來給老年人講課。
進入21世紀以來,杭州在各區、縣(市)設立社區學院,各街道、鄉鎮建立成人文化技術學校(社區學校),各社區(村)建立市民(村民)學校,形成了較為完善的成人教育(含老年教育)網絡和資源集聚基礎。除了上述5所高校領辦的老年大學,今年新建的其他9所老年大學,各區、縣(市)充分挖掘社區、養老、文化禮堂等資源,進行場地改造、環境優化,在選址上也更貼近老年人聚集的場所,方便“30分鐘市民學習圈”打造。
如西湖區之江老年大學,選在之江板塊的尚德社區,這里老齡化程度高,老年人口素質相對較高,辦學基礎較好。“現在有了老年大學,各社團有了更好的發展條件,也能吸納更多老年人參與學習。”西湖區社區學院院長倪以祥說,老年大學秋季預開班16個,將提供600多個學位,惠及四萬多老年人口。再如錢塘新區河莊街道,今年9月建成了老年大學街、村兩級教學網絡,實現了20個村和3個社區教學點全覆蓋,招收了1200多名學員。
此外,還有上城區望江街道老年學堂、下城區朝暉老年學堂、濱江區彩虹老年學堂、余杭區余杭街道老年學堂、臨安區太陽老年學堂、建德市梅城鎮老年學堂、桐廬縣桐君老年學堂也于今年正式落成。這些分布在城市和鄉村的嶄新的老年大學(學堂),就像一顆顆璀璨的星,點亮了杭州老年教育版圖,成為老年群體晚年生活的幸福之源,加快了城鄉統籌協調發展進程,成為杭州小康之路上的經典實踐范例。
這是“學習型城市”老年教育樣本的一次豐富
“線下+線上”融合教學方式 讓學位數量呈幾何倍數增長
推動社區學共體建設 讓更多的社區真正“活起來”
以“線上+線下”老年大學為主體、以社區學習共同體為補充的老年教育新模式,有效助推了杭州學習型城市、宜居城市、和諧型社會建設。
今年上半年,新冠肺炎疫情讓各地正在建設中的老年大學(學堂)按下了暫停鍵,原計劃的開課時間也推延了。停課不停學!各地紛紛嘗試用線上方式展開教學。
2月份,上城區社區學院推出線上“每日一課”。這是一個5分鐘微課視頻系列,每天更新,一連更新了98次。“‘每日一課’大都由社區學院老師錄制,教授各類生活小知識,簡單實用,深受老年人歡迎。”上城區社區學院常務副院長陳繼明說,5月份上城區社區學院又適時推出了“幸福e家”線上系列課程,每節都是1個多小時的長課,由老師模擬現場授課的形式進行錄制。截至目前,這兩個在線系列課程總點擊量超過10萬次。
3月份,下城區社區學院推出直播課項目“周日有約——享學直播間”,邀請民間達人在線上給市民上課,內容涵蓋運動、生活、手作、心理等方面。“直播可以在線互動,讓市民聽課更有參與感。”下城區社區學院院長伍卓凌介紹,截至目前已開設30余節直播課,觀看人次累計超過2萬。
線下線上融合教學,已漸漸深入到成人教育及老年教育中,今年新建的14所老年大學(學堂),大都采用線上+線下融合教學方式,其中還有單位將學習數據接入杭州“城市大腦”。實際上,早在2015年,杭州市就創建市民數字化學習服務平臺,目前已完成“一個門戶、一個APP、一個中心”建設。杭州市終身學習網上線課程6069門,學習視頻數12357個,課程時長達10萬分鐘,平臺注冊用戶10萬人,訪問量超500萬人次。市教育局相關負責人說:“線上教育是線下教育的延伸,它的普及使更多老年人不受地域、時間限制,只要有手機、能上網,隨時隨地都可以學習。這也使得老年教育學位數量呈幾何倍數增加,實現了優質社教資源的最大化利用。”
同時,杭州不遺余力地推動社區學習型共同體建設。余杭區臨平街道星火社區有一位80多歲的宓奶奶,她是“星火社區書畫攝影學習共同體”的創建者之一。這個學共體已經堅持了12年,有核心學員20多人,其中80歲以上老人有10人。“我們的學員中不少人是零基礎,大家就跟有基礎的學員學,積極性都很高。現在這個學共體的影響越來越大,外圍學員已發展到幾百人。”宓奶奶說,接下來大家還計劃把這個學共體打造成文化養老基地。
目前,全市有7000多個社區學習共同體,每個月全市有15萬人在社區學共體中學習達17小時。學共體的一大特點是,學員本身就是最大的教育資源,他們志同道合,實現相互間的資源互通。同時,通過核心學員“傳幫帶”,還可以裂變出更多新的學共體,從而讓更多學員獲益,讓社區真正“活起來”。
以“線上+線下”老年大學為主體、以社區學共體為補充的杭州老年教育新模式,不僅充實了老年人的生活,還有效助力了“人人皆學、處處能學、時時可學”的學習型城市建設,成為和諧型社會建設的重要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