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項目背景
沿江鎮位于臨海市東南部,靈江西南岸,素有“臨海南大門”之稱,鎮域面積87平方公里,下轄30個行政村,共5.1萬人口,其中外來人口2.1萬。沿江鎮先后榮獲“全國千強鎮”“國家級生態鎮”“浙江省教育強鎮”“浙江省體育強鎮”“省轉型升級示范鎮”“浙東南樞紐經濟小鎮”“臺州市文明鎮”等榮譽稱號。
進入新時代以來,“沿江速度”“沿江力度”聞名遐邇。沿江鎮堅持“工業立鎮”,圍繞打造“美麗宜居工業強鎮”,“臺州‘三區兩市’協同發展先行區”的目標,推進經濟社會發展,努力實現產業經濟結構優化升級,已形成機械模具、汽摩配、新型建材、塑料制品、現代物流等主導產業。目前,鎮內已基本形成了紅光下岙、石牛外王、水洋三大工業園區,并正在籌建小微企業產業園和物流園區。2023年,全鎮實現財政稅收2.9億元;45家規上企業工業總產值38.66億元,增長1.91%;制造業投資2.43億元,完成進度161.85%,完成率位列全市第一;非工業性投資1.44億元,完成進度179.58%,完成率位列全市第二;限上批發銷售額4.97億元,同比增長36.20%,增長位列全市第三。朵納家居、雙馬塑業位列臨海市2023年度“五十強工業企業”。沿江鎮經濟的蓬勃發展,急需大量產業工人。然而,近年來出現了“用工荒”“招工難”已不只是春節期間的短期現象,不少地方、部分行業常年都面臨著招不到人的尷尬境況,作為臨海東南部重鎮的沿江鎮也不例外。
一方面為切實解決企業的“用工荒”難題,另一方面也為有效推動農民轉移就業問題。沿江鎮成人文化技術學校作為當地集文化教育、成人教育、社區教育、老年教育等于一體的服務鄉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教育培訓中心,緊緊圍繞鎮政府中心工作,根據鎮政府“共富直通車”工程的實施要求,堅持以支柱產業用工需求為導向,以提升農民職業技能、增加農民收入為目標,培育與產能相融合的適合產業轉型升級需求的產業工人為主軸,積極開展農民轉移就業培訓項目。該項目自2019年9月啟動實施以來,有重點、有特色、有質量地開展提升農民技術技能培訓活動150余場,已培訓農民20000人次以上,其中考取各類工種的初級工近10000人、中級工3500余人、高級工300多人,農民轉移就業達10000人以上,推動了鎮企業轉型發展,促進了農民轉移就業,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應,凸顯了培訓品牌效應,為扎實推動高質量發展,建設沿江共同富裕示范鎮貢獻了力量。
二、項目主要做法
項目從培訓框架設計、課程設置、教學模式、教師團隊、考核機制等五個維度,探索構建農民轉移就業培訓“五步進階式”的實施的路徑和機制。
(一)頂層設計合理落地的培訓框架
2019年上半年,沿江鎮政府印發了《關于成立沿江鎮農民向新生代產業工人轉移 “共富直通車”工程領導小組的通知》,將“共富直通車”工程列為民生重點工程,成立由鎮長任主任,統戰部長、宣傳部長為副主任,鎮文化技術學校校長、各辦主任、重點企業負責人為成員的工作領導小組。建立了“黨政統籌領導、成校具體負責、企業村居配合”的“共富直通車”工程運行機制。沿江鎮成人文化技術學校承擔著促進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任務,按照鎮政府“共富直通車”工程的實施要求,大力實施農民轉移就業培訓項目。
學校建立了項目培訓開發機制,以及企業用工需求排查、各行政村農民就業(培養)意向調查機制。每年專題召開企業用工需求排查會議,確定企業的用工意向及要求,由企業填寫企業用工需求排查表,了解統計在哪些企業可設專業技術工人培養基地,有多少專業技術師傅可帶、愿意帶“徒弟”。同時,積極組織各村書記、網格員開展農民就業(培養)意向調查行動,挨家挨戶走訪,由農民填寫《沿江鎮農民轉移就業(培養)意向表》,了解有多少人能參加接受教育培訓、就業安排等。將企業培訓、人才培育、產業發展三者有機結合起來。從而制定系統的培訓計劃,包括課程、師資、對象、內容、教學、評價等內容,落實農民轉移就業培訓方向、培訓內容、培訓方式、培訓推進階段性目標等,形成了“科學、精準、落地”的農民轉移就業培訓方案和科學落地的培訓需求的總體框架及人才需求方向。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明確了農民轉移就業培訓的目標任務,通過校企聯盟著力培訓模塑、機械、建材、物流等崗位職業適應性人才,使鎮部分農民轉移就業到模塑、機械、建材、物流等企業成為普通操作工人、職業技術工人和專業技術工人。確定年培養普通操作工人2500人,職業技術工人1500人,專業技術工人300人。
(二)構建“層次—模塊”培訓課程體系
根據沿江鎮企業用工需求,學校按培育普通操作工人、職業技術工人、專業技術工人等三種不同方向,開發職業適應性人才的培訓項目,培訓課程設置實現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精準對接、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精準對接、人才培養與產業精準對接,以一般通識課程為基礎,以職業適應性技術技能培訓為主線,同時關注學員綜合素質的提高。基于此,構建起“層次—模塊”結構的培訓課程體系。該體系由基礎層、支持層、核心層、特色層4個層次和6個模塊的培訓課程組成,見圖1所示。
圖1職業適應性人才培訓“層次—模塊”課程體系
各層各模塊均在一般基礎培訓課程的基礎上,緊緊圍繞職業應用技術技能這個核心,再按核心培訓課程的需要逐層服務于核心,形成一個圍繞核心環環相扣的培訓課程總體結構。
基礎層:培訓課程設置以“通用、必備”為原則,主要培訓對象為普通操作工人,對他們進行操作技能基礎、務工常識、維權知識、法律法規、公共道德、行為習慣等方面的引導性知識培訓,使其能夠快速進入企業上崗。
支持層:培訓課程設置以“工種、職業所需”為原則,主要培訓對象為職業技術工人,在專業技術技能知識培訓課程的基礎上開設職業訓練、工種實踐等培訓課程,強化應用能力。為此,支持層中設計了旨在保證職業資格證書獲取的“職業考證”模塊及以當前職業崗位需求為依據進行設置的“職業方向”模塊。
核心層:培訓課程設置以“技術技能掌握”為原則,主要培訓對象為專業技術工人,在基礎層和支持層基礎上按照工種職業崗位共有的基本技術技能整合而成,強化培訓職業適應性人才的應用能力、操作技術技能等。
特色層:培訓課程設置以“延展提升”為原則,包括職場心理和職業指導培訓課程、相關選修培訓課程兩大模塊,主要目的是提升農民學員綜合職業競爭力、拓展農民學員的工種崗位職業適應面。
在教學過程中,學校堅持科學性、邏輯性、精煉性,以保證農民學員在有限時間內學完課程主要內容。
(三)創新精實化、實戰式多類型的培訓教學模式
精實化培訓是指培訓內容的專業精深、培訓過程的實踐導向、培訓結果的技能遷移。結合農民的現有文化素質、農民學習特點、企業用工需求,創新開展多種培訓模式。
1.短期集中培訓模式。以培養普通操作工人為主。利用晚上或周末時間,沿江鎮成校設立培訓中心,不定期對有意向成為普通操作工人的對象進行務工常識、維權知識、法律法規、公共道德、行為習慣等方面的引導性培訓,快速培訓普通操作工人,滿足企業用工需求。
2.“師徒制”培養模式。以培養專業技術工人為主。沿江鎮成校負責聯系安排,在四大支柱產業中,分別選定幾家企業作為專業技術工人培養基地,確定專業技術師傅,采用師徒制捆綁培養。在報名對象中采取“雙向選擇”的方式進行遴選,確定培養對象。
3.“訂單式”培養模式。根據企業用工長期規劃需求,提出用工要求,由沿江鎮成校結合企業的要求統一負責培訓,培訓合格后直接進企業安排就業。
4.理實“雙循環”培訓模式。“雙循環”是指培訓過程中理論與實踐不斷交替循環進行。以培訓職業技術工人為主。如學校在組織培訓電工,焊工,車工,有機合成工、電纜制造工、沖壓工、有機合成工、模具工、數控機床操作工等過程中,特別強化實操演練。課堂理論只有通過實踐才能得到更深刻的認識與理解,反過來對理論也是一種提升。而演練則可能提高參訓人員的上崗快速適應能力,大大提升學員上崗后的整體技能水平和實踐能力。
(四)打造高水平精英式的培訓教師團隊
沿江鎮成校現有教職工6人,高級職稱3人,中級職稱1人。兼職教師14人。為了更好適應培訓需求,沿江鎮成校聯合臺州學院、臺州電大、吉利技師學院、臨海市電大、市中等職業技術學校、臨海市高級職業中學、臨海市金通職業技術學校、臨海市協成職業技術學校等,建立一支能夠適應需求,素質較高、數量充足、結構合理的兼職優秀教師隊伍;建立師資培養機制,對教師開展教學方法、教育技術應用和行業知識更新培訓,鼓勵教師參與企業實踐和研究,提高其專業素養和教學能力。同時組建了有專業技術的退休老教師、高級工程師、老領導加入志愿者教師隊伍。目前,學校聘請的教師能滿足學校推出的各類培訓項目,以滿足農民多元化學習的需求,保障農民轉移就業培訓項目的順利實施。
此外,沿江鎮農民轉移就業“共富直通車”工程領導小組不定期召開協商議事會議,邀請市人社局、沿江鎮成校及各村、各重點企業負責人,就農民轉移就業培訓方面的政策、資金、培訓資源支持等進行協商,確保農民轉移就業培訓持續高質量開展。
(五)建立“情境”理實一體考核機制
學校建立培訓課程成績考核與企業實踐培訓的“情境”理實一體考核機制。以“學習成果”為量規,從培訓學習模塊的“產品”出發,考察培訓農民學員所掌握的知識、運用技能和職業素養,參照有關部門制訂綜合職業能力等級標準,如依據有關部門制訂的模塑工四級水平等級標準,文化知識占30%,職業素養占10%,專業技能占60%進行量化考核,采用自評、師評和師傅評等評價方式綜合評定農民學員成績,培養農民學員一絲不茍、精益求精的鉆研精神。模塑工四級水平等級標準,見表1所示。
表1 模塑工綜合職業能力的四級水平等級標準
等級 |
學習成果 |
知識 |
技能 |
職業素養 |
一級 |
達到一級學習成果 |
掌握普通基本知識 |
具有從事簡單工作所需的基本技能 |
需在有組織的條件下以及在他人直接監督指導下開展工作或學習 |
二級 |
達到二級學習成果 |
掌握某個工作或學習領域的實際知識 |
具有運用重要的信息完成任務以及運用簡單的規則和工具解決常規問題所需的基本認知技能和實踐技能 |
需要在他人的直接指導下,具有一定自主性地開展工作或學習 |
三級 |
達到三級學習成果 |
掌握某個工作或學習領域的事實、原理、程序性知識和一般概念 |
具有應用基本方法、工具、材料和信息完成任務和解決問題所需的一系列認知和實踐技能 |
能承擔起完成某個工作或學習任務的責任;能夠根據特定的處境調整自己的行為來解決問題 |
四級 |
達到四級學習成果 |
掌握某個工作或學習領域廣泛的理論與實踐知識 |
具有解決某個工作或學習領域各種具體問題所需的一套認知與實踐技能 |
能根據有關規則進行自我管理;能監督他人開展常規工作,承擔對某種工作或學習活動進行評價和改進的責任 |
農民學員在企業實習期間,以“生產業績”為量規,從工作態度、工作能力、工作業績和綜合素質等方面,如模塑工按照模塑企業初級主修師上崗等級標準進行執崗資質認證,評價結果與實習工薪掛鉤,如沿江鎮模塑企業的模塑初級主修師分為L0、L1、L2三個等級,分別對應初級主修師學徒、初級工、中級工,農民學員經過考核享受相應的工資待遇。
三、項目成效與社會影響
經過多年實踐探索,項目取得了較為明顯的成效。
(一)農民變實用型技能人才,轉移就業培訓形成“沿江樣式”
為扎實推進農民轉移就業培訓項目,學校結合本地產業發展和勞動者培訓需求,堅持以產定培、以企定培、以崗定培、以需定培的原則,增強培訓對象的精準性、培訓項目的針對性、培訓方式的有效性、培訓效果的實效性,推動職業技能培訓提質增效。
僅2023年,在沿江鎮黨委政府的支持和幫助下,學校以服務社會經濟發展為宗旨,以培養實用型技能人才為目標,利用先進的實訓設備設施、業務精湛的師資團隊等資源優勢,采取實用、靈活、高效,結合線上線下、理論實踐融合的教學方式,開展了多項目、多層次的職業技能培訓工作。其中普工2750人,初級工1782人,中級工1151人,高級工101人,共計培訓5784人。其中如電工735人,鉗工197人,注塑工427人,沖壓工368人,工業機器人系統操作員74人,保育師125人,互聯網營銷師974人,養老護理134人等。
學校與雙馬塑業有限公司、臨海市鑫宇礦產有限公司、臺州市迪翔機械有限公司、臺州市裕泰機械配件有限公司、臺州市中藍紙塑業有限公司、浙江奧煌衛浴有限公司、臨海市皓源泵業有限公司、臺州市明泰鑄造股份有限公司、臨海市汪洋工藝品有限公司等企業聯合開展電工(初級、中級、高級)、鉗工(初級、中級)、工業機器人系統操作員(中級)等培訓班,結合企業生產和崗位實際有針對性的制定教學計劃,通過線上理論學習和線下實操訓練,有效提升學員的專業知識和技能水平,強化學員安全意識、質量意識和法律意識,大力弘揚勞模精神、培育工匠精神,讓每一名學員通過培訓,充分發揮自身潛力,從農民轉變為產業工人,適應企業的用工需求,為企業經濟發展做出貢獻。
互聯網營銷師培訓班根據參訓學員居住區域,分別在臺州市康迪紙品股份有限公司、浙江朵納家居股份有限公司、臺州市鑫邦塑業有限公司、臺州市譽都水產有限公司、臨海市恒源金屬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臺州市大格格蘭包裝機械有限公司等企業的校外教學基地開展了21期培訓班共計974人。培訓內容豐富多元、可操作性強,內容涵蓋互聯網營銷概念、傳播內容制作基礎知識、短視頻拍攝和制作、主流直播平臺解讀、直播營銷方式、互聯網營銷師必備技能、網絡安全等諸多模塊進行教學和實訓,提高從業人員直播營銷技能,促進參訓學員高質量就業和創業。
保育師主要面向從事和熱愛幼兒保育工作的人員進行職業技能培訓,通過對幼兒心理、生活管理、衛生管理、溝通技巧以及幼兒教育活動設計等內容進行綜合教學和訓練,從而提高從業者崗位技能和綜合素養,大力推動幼兒保育教育質量提升。分別在沿江鎮中心幼兒園、沿江鎮長甸幼兒園、杜歧幼兒園等教學基地,開展了3期共計125人,其中97人進入沿江本地及臨海市區與臺州三區各幼兒園、托育機構,擔任幼兒的保育工作,3名學員在臨海市保育技能大賽上獲獎。
養老護理員培訓開展了4期共計134人,通過講授老年人生理心理特點、疾病護理及營養需求,對老年人生活照料、清潔照料、基礎護理以及養老護理人員應遵守的職業操守等方面開展教學,讓學員們在學中做,做中學,有效地提高養老護理從業人員的職業技能和職業品德,提高老年人生活質量,讓“老有所養、老有所樂”落到實處。培育了馮青青、陳幼娥、鐘愛青等35名養老院業務能手,被沿江鎮黨委表彰。
(二)企業農民雙向奔赴,破解農民增收企業發展難題
學校將農民轉移就業培訓工程與沿江鎮經濟社會發展規劃、職業教育發展規劃等緊密結合,主動融入沿江經濟社會發展大局。經職業技能培訓后,新時代農民逐步轉型為產業工人,一套“農民工向產業工人轉型、產業工人向工匠人才蝶變、工匠人才反哺回饋社會”的閉環育人模式逐漸成形,打通農民工向產業工人轉型的“最后一公里”,成為技能人才的“孵化基地”。現在,越來越多農民憑借著技能這把“金鑰匙”融入沿江鎮發展大局,實現自身的職業發展。
1.助力穩定就業
“小小證書作用大,既是培訓成效的直觀體現,更是找工作時的‘敲門磚’。”學員鄭建強說,2023年6月完成初級電焊工就業技能培訓后,他曾去過人才市場咨詢,由于沒有相關資質和實踐經驗,投出的簡歷基本石沉大海。7月順利考取電焊工初級技能證書后,立即有企業向鄭建強表達了聘用意向。“一證在手,就業無憂。多虧了沿江成校組織開展的各類職業技能培訓,讓我學到技術,找工作不用愁了。”鄭建強說,職業技能鑒定證書含金量高,與他同期培訓的學員考取相關資質后,大多數都找到滿意且對口的工作。他說自已現在臺州市裕泰機械配件有限公司上班,月薪一萬二左右。
“這些年,沿江鎮勞動者職業技能素質持續提升,穩定就業能力不斷增強,就業形勢保持總體穩定。”沿江成校校長自豪地說,沿江鎮農轉工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9年的5.6萬余元增長到2023年的7.9萬余元。
2.打破職業天花板
學校根據不同的培養模式,從職業素養、職業標準、崗位需求、操作技能、能力提升等方面,結合企業人才培養方向,定制開發專項培訓課程,使產業工人實現從單一工種到多元化工種的內容學習,實現專業知識質的變化。
農民工憑借一身過硬的技能,融入了沿江鎮發展。21歲那年,僅有初中畢業,來自江西省鷹潭市月湖區的陳智超跟著舅舅來到了沿江鎮,參加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成為一名注塑工。培訓初期,由于陳智超缺乏操作經驗,達不到注塑工的技能基本要求,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集理論學習、技能實訓、職業素養、安全體驗、技能認證于一體的,給了陳智超職業發展的機會。從專業技巧到理論結構,從現場模擬到實戰應用,隨著培訓慢慢深入,陳智超注塑工藝的垂直度、平整度誤差也越來越小。現已成長為技能高手,練就了一身過硬的技術,在雙馬戶塑業有限公司開展的職業技能比武中拔得頭籌,被大家譽為“注塑王”。面對大家的贊譽,陳智超直言,“沿江成校的農民轉移就業培訓,點燃了我職業發展的引擎。”
3.技能掛鉤薪酬
在沿江成校教學培訓基地盛田機械實操培訓室,配有手工電弧焊、氬弧焊、MAG自動焊、熱絲TIG自動焊、二氧化碳氣體保護焊等焊機30余臺。在練習工位上,是身穿白色工作服,戴著電焊面罩的學員們在導師“手把手”“一對一”指導下認真訓練。
“我們建立梯隊化管理機制,針對不同工種周期性地開展核心產業工人、施工服務支持類技術型工人理論基礎培訓和實操技能培訓,每季度由各機械項目組織不同工種的產業工人進行理論基礎和實操技能的考核評估。”焊接培訓負責人陳其澤介紹,根據考核評估結果,將員工在梯隊中進行分布,連續兩年在第一梯隊的自有產業工人,可以由本人遞交管理性崗位的轉崗申請,批準后可升級為管理性崗位,享受管理性崗位福利待遇。
焊工、焊接操作工取得資格證書后,方可從事安全設備焊接活動。通過技能考核評定,多取證多得津貼,激勵高級焊工自我提升,單人持證津貼最高可達2.36萬元/年。目前,浙江盛田機械公司高級焊工人均年收入13.5萬元,最高可達21.7萬元。
由于規劃精確、定位精確,農民轉移就業項目得以順利實施,既緩解了本鎮農民就業、企業用工難題,也助力了沿江產業轉型升級,產生了良好的社會效益。據統計,自2019年9月開始實施該項目至今,沿江成校已培訓農民20000人次以上,其中考取各類工種的初級工近10000人、中級工3500余人、高級工300多人,轉移農民就業共10000人以上。同時該項目又滿足了鄉村農民終身學習需求的需要,豐富了農民生活,提高了農民綜合素質。農民轉移就業項目的開展,已在企業、農民中樹立了良好口碑,深得沿江鎮老百姓喜愛。
(三)轉移就業與企業發展互利雙贏,社會影響良好
近年來,有關實施本項目的相關工作在市級以上媒體宣傳報道多次,多次在市級及以上媒體報道,涵蓋“臨海教育”公眾號、今日臨海、臨海電視臺、臺州日報、新華網、中國新聞網、人民日報客戶端等,大大提升了培訓品牌的社會影響力。見表2所示。
表2 項目的相關工作被市級以上媒體宣傳報道統計表
刊物名稱 |
主題 |
發表時間 |
望潮 |
以“共富直通車”鍛造技能人才隊伍 |
2024年3月23日 |
新華網 |
浙江臨海沿江:激活民企“培訓細胞”,增強發展“后勁” |
2023年11月26日 |
新華網 |
浙江臨海沿江:扶持員工技能培訓 傾力服務企業發展 |
2023年6月22日 |
中國新聞網 |
浙江農村的“錢景”與前景:新興村里話“技能共富”密碼 |
2023年5月15日 |
人民日報客戶端 |
助企開門紅丨臨海沿江技能培訓送上門 |
2023年2月11日 |
今日臨海 |
沿江鎮成校定期組織人員助企解難題 |
2022年11月18日 |
臺州日報 |
沿江鎮新時代農民轉移就業培訓服務月活動啟動 |
2022年5月7日 |
臺州新亮點 |
人才政策講解及高新技術企業業務工作交流會 |
2022年4月22日 |
掌心臨海 |
攻堅破難抓落實 爭先創優促發展 | 沿江鎮:乘勢而上開新局 凝心聚力促發展 |
2021年11月25日 |
臺州日報 |
沿江:解讀技能培訓助企發展 |
2021年6月22日 |
掌心臨海 |
沿江鎮:“三個一”+“信息共享” 打通企業產業鏈阻梗 |
2021年3月6日 |
今日臨海 |
沿江鎮復工復產勁頭足 |
2020年10月6日 |
網易新聞 |
全力以“復” | 浙江臨海沿江鎮:復工復產出實招 多措并舉解難題 |
2020年6月1日 |
網易新聞 |
萬鹿同行·溫暖府城 | 助力復工復產 沿江鎮成校志愿者在行動! |
2020年2月28日 |
網易新聞 |
臨海:技能培訓菜單服務送上門 |
2020年2月18日 |
天目新聞 |
復工進行時|臨海雙馬塑業:要想返廠復工先要過這12道“技能學習關” |
2020年2月16日 |
臺州日報 |
沿江:成校當起企業用工“好參謀” |
2020年2月7日 |
臺州日報 |
臨海:農民轉移就業需求什么 我們就培訓什么 培訓服務送上門 |
2020年2月7日 |
其中,2020年11月,項目負責人陳英武被評為“臺州市社區教育先進個人”;2020年12月,沿江鎮成校被列為臨海市職業技能培訓基地。2023年10月項目入選臺州市“終身學習品牌項目”,項目負責人陳英武被推介為浙江省“扎根基層建功立業”成校校長。在該項目帶動下,沿江鎮農村青年、大學生等群體創新創業的氛圍空前濃郁。沿江鎮成校的各項工作在老百姓心中的影響力更大了,學校為助推沿江鎮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作出了積極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