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挖掘鄉村振興中的思政育人資源,引導建筑學子厚植家國情懷、錘煉過硬本領。7 月 21 日,嘉興市建筑工業學校黨委書記范曉春帶隊,老書記孫云祥、思政課題組成員及王店鎮學生代表等一行12人,赴全國文明村王店鎮慶豐村,開展“筑夢鄉土?匠心傳承——建筑學子的鄉情擔當”主題交流活動。慶豐村黨總支書記、村委會主任朱麗敏攜村委相關人員熱情接待,雙方圍繞黨建引領校村協同育人、技能服務鄉村建設等議題展開交流與合作。
鄉村寄盼:共育建村人才
座談會上,朱麗敏以“五小工作法”為切入點,詳細介紹了慶豐村的村情村貌、產業發展、文化建設、黨建工作等情況,還講述了村子“狀元村”這一別稱的由來。談及鄉村建設的“甜蜜煩惱”,朱麗敏望向在場的王店籍建校學子,她懇切道:“燈亮了、路寬了,農房改造、遺產活化最缺懂行的‘巧匠’——你們手中的測繪儀、繪圖筆,正是家鄉最急需的‘金鑰匙’”。這番話真摯懇切,飽含著她對學子們用專業技能反哺家鄉、助力振興的熱切期盼。
協同育人:共話村校聯動
范曉春介紹了學校辦學特色與基本概況,重點闡述“紅緣”黨建共同體建設成果。她表示,作為建筑類專門化學校,將發揮專業優勢,通過建筑技術培訓、共建實踐平臺等助力鄉村振興,專注培養建筑人才,打通“校-村-企”資源鏈。她認為,校村共建是踐行社會責任、推動思政教育與實踐融合的契機,既能讓優質資源惠及鄉村,又能培育學生責任感,實現“黨建引領、人才培養、社會服務” 共贏,落實立德樹人使命。她寄語在場建校學子,以專業所長扎根鄉土,在服務鄉村中錘煉本領、涵養擔當。
往昔回響:鄉土情懷永駐
“年少時我在這里當民兵連長,村里還是泥土路;如今回來,家家戶戶蓋起小洋樓,這變化比圖紙設計的還精彩!” 老書記孫云祥的感慨拉開了記憶的閘門。作為慶豐村走出的首位大學生,他回憶村里對教育的重視與 “耕讀傳家” 基因,講述了在嘉興建校任職時,帶領師生歷經兩次搬遷的歷程。“建筑有溫度,因為它承載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他寄語學子,要把鄉愁化作建設家鄉的動力,讓磚瓦浸潤初心。
學子心聲:筑夢鄉村振興
紅色力量激蕩中,學校與家鄉的變遷里,代代相傳的鄉土情懷始終未變。慶豐村畢業生朱鴻壘說:“當初選建校,就是想學好本領修老宅、建新村。” 如今他在學府深造,將以持續學習書寫成長。在校生夏佳琪用專業用語表心愿:“把基礎打造成‘承重墻’,情懷鑄為‘鋼筋骨’,從‘砌好一塊磚’‘補準一個榫’練起,將來用手藝為家鄉添彩。”
簽約參觀:共繪振興藍
在與會人員見證下,校村雙方簽訂“紅椽”黨建共同體協議,慶豐村成為學校第25 個黨建聯建單位,標志合作邁向新階段。
隨后,范曉春一行參觀了村里的狀元文化展示館、登科長廊、鄉賢館等,感受了“耕讀傳家”文脈與現代鄉村建設的交融,這些鮮活的場景也為村校協同挖掘思政資源提供了豐富的素材。
此次村校聯動,既是“紅緣”黨建共同體輻射效能的生動體現,也是以紅船精神致力鄉村振興的深化實踐。憑借資源互通、責任共擔的合力,嘉興市建筑工業學校正以建筑教育為筆、鄉土大地為卷,與慶豐村共同書寫“育人興村” 新篇章,讓青春力量在鄉村振興實踐中綻放光彩,為傾力打造“紅船旁的大思政課”品牌,切實貢獻嘉興建校的力量。(作者:嘉興市建筑工業學校黨政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