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社會信息化進程的加快,智能手機在老年群體中日益普及,這既為他們的生活帶來便利,也讓他們成為新型詐騙分子覬覦的目標。為切實提升老年人的防詐騙意識和自我保護能力,9月4日,安吉縣社區教育學院遞鋪分院精心組織遞鋪街道趙家上村老年學堂的學員們,開展了一場針對性極強的防詐騙知識普及培訓,來自該學堂的30多位老年學員積極參與其中,收獲滿滿。
本次培訓活動摒棄了傳統枯燥的理論宣講模式,采用“案例剖析+手段解讀”的實用教學方式,讓老年學員們能快速理解和吸收防詐騙知識。培訓現場,學校的授課老師結合當前老年人常遭遇的詐騙類型,如虛假保健品推銷、仿冒子女借錢、虛假投資理財、低價旅游陷阱等常見詐騙手段,進行了細致入微的分析。老師不僅拆解了每種詐騙手段的套路流程,從最初的“誘餌引誘”到后續的“情感操控”再到最終的“騙取錢財”,還著重分享了發生在安吉本地及周邊地區的真實詐騙案例。這些案例中的受害者大多與現場學員年齡相仿、生活場景相似,有的因輕信“免費體檢”推銷購買了高價無效保健品,有的因接到“子女出事急需用錢”的詐騙電話慌不擇路轉賬,一個個鮮活的事例讓在場學員們深感震撼,也讓他們對詐騙分子的狡猾手段有了更直觀的認識。?
在互動交流環節,老年學員們踴躍發言,紛紛分享自己或身邊人曾遇到的疑似詐騙經歷。有學員提到曾接到自稱“社保中心”的電話,稱其社保卡被凍結需提供銀行卡信息,當時雖有疑慮但未完全識破;還有學員表示曾在小區遇到推銷“養老理財”產品的人員,承諾高收益、零風險,幸好當時子女及時勸阻才未受騙。針對學員們提出的疑問和分享的經歷,授課老師逐一進行解答和點評,進一步強化了大家對詐騙手段的辨別能力,并總結出“三不原則”——不輕信陌生來電和信息、不隨意透露個人銀行卡密碼及身份信息、不輕易向陌生賬戶轉賬,幫助老年學員建立起清晰的防詐騙行為準則。?
培訓結束后,學員們紛紛表示此次活動內容實用、意義重大。“以前總覺得詐騙離自己很遠,聽了老師講的案例才知道騙子的手段這么多,以后肯定會多留個心眼,再也不會輕易相信那些天上掉餡餅的好事了。”一位年過七旬的學員感慨道。另一位學員則表示會把今天學到的防詐騙知識分享給家人和鄰居,讓更多老年人提高警惕,共同守護好“養老錢”。?
學校相關負責人表示,此次防詐騙知識普及培訓是學校關愛老年群體、助力平安社區建設的重要舉措。未來,學校還將結合老年學員的實際需求,持續開展更多貼近生活、實用性強的課程和活動,如智能手機安全使用培訓、健康養生知識講座等,切實提升老年人的生活質量和幸福感,為構建和諧、安全的社區環境貢獻力量。(陳麗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