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技術技能創新服務平臺,是除技能人才培養之外,“雙高計劃”的又一重要支點。這既是高職院校對接科技發展趨勢、支撐產業發展的客觀需要,也是補齊自身科技創新短板、提升技術服務能力的內在要求。在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道路中,我省高職院校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圍繞生產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加強應用研究、技術創新和成果轉化,為區域發展和產業升級增添了新的活力。
深度融合,找準“發力點”
小到向周邊社區和企業開放校內資源,大到探求校企共同體的多元模式,杭州職業技術學院這些年來一直在堅持主動推倒“圍墻”,將開放辦學進行到底。在校長賈文勝看來,學校要像一棵樹苗,把自己的根深深地扎在區域、產業的土壤里,然后從區域和產業里汲取養分,讓自己長成參天大樹,回饋社會。當然,除了開放的態度,還需要有“破冰”的智慧。學校在實踐中先后確立了“校企合作要雙贏,以他贏為律;合作中以小利謀大義,強化共建;要有相對獨立的辦學實體”等原則,讓職業院校和行業企業真正成為命運共同體。
高職院校該如何在科研服務上樹立有別于本科院校的優勢?擁有全省高職院校首個省級科技創新服務平臺的溫州職業技術學院有自己的經驗。校方把“立地式研發開發服務”作為科研的首要定位,幫助企業和行業解決發展中亟待解決的難題,用項目制的方式推動問題破解,致力于產生切切實實的效益,同時做好新技術的引入和推廣,真正引領整個行業。這種“企業出題、學校接題、教師解題、師生答題”的研發模式幫助學校構建了多層次、多產業、多功能的立地式技術創新服務平臺體系,并在科技成果轉化推廣上取得了豐碩成果。
要想打造“當地離不開”的服務能力,就要摸準區域經濟發展的脈動。知識產權法律問題是轉型升級中的溫州民營企業經常會遇到的問題。浙江工貿職業技術學院以此為技術服務突破口,聯合溫州市知識產權局合建溫州市知識產權服務園,隨著自身的發展壯大,不但能在產權糾紛處理上提供有針對性的服務,還能為行業提供相關人才支撐,保障民營經濟持續高質量發展。作為行業類院校,浙江交通職業技術學院則在“業內都認可”上蓄力,通過全員參與、全方位合作,提升成果推廣應用能力,力爭成為交通行業科學技術革新和創新驅動的策源地。
強化服務,做大發展“蛋糕”
這些年,積極“走出去”的中資企業越來越多。大家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積極進行貿易投資、參建基礎設施、海外經營的同時,卻屢屢遭遇缺乏相匹配人力資源的困境。借著多年承辦援外培訓項目的經驗,寧波職業技術學院大膽嘗試,在2016年與貝寧CERCO學院及在非中資企業合作成立中非(貝寧)職業技術教育學院,此舉也開創了浙江高職院校海外辦學的先河。海外辦學既緩解了中資企業的“用工難”,也能為當地培育優秀技術工人,形成了多贏局面。意識到職業教育“走出去”的重要意義后,寧職院一方面繼續在斯里蘭卡等國興建辦學點,另一方面還牽頭成立了“一帶一路”產教協同聯盟,探索校企協同“走出去”的發展模式和路徑。
地方職業院校的發展與當地經濟社會發展休戚與共。杭職院因此提出了“立足開發區,服務杭州市”的辦學定位。學校依托已有的服務平臺和專業特色、技術優勢,主動對接城市居民小區電梯改造、杭州亞運會賽事服務等需求,對標杭州“十三五”主導產業,助推杭州“新制造業計劃”。同樣,寧職院也提出了“在區域價值中構建學校”的理念,與地方行政部門共建科技創新中心、人力資源開發服務基地,并搭建數字科技園等,與城市發展融合共生。
擴大平臺輻射范圍,增進協同效應,是不少高職院校發展的必然路徑。比如,溫職院就牽頭成立浙南職業教育集團,發揮“集團作戰”的優勢,推進教育鏈、人才鏈與產業鏈、創新鏈齊頭并進,進行“東西南北中”協同推進的產教融合布局。同時,該校還聯合50多家長三角地區的高職院校、科研機構及行業企業單位,共同發起成立長三角高職院校應用技術協同創新聯盟,助力長三角高質量一體化發展。
金華職業技術學院則立足區域,試圖打造產教融合“升級版”。學校先后探索了共享基地、集團聯盟、資本混合、校地合作、研發引領和絲路互惠等6種類型的產教融合模式,通過區域生產性公共實訓基地、現代農業職教集團、特色產業學院、專業研究所等不同載體增強自身的技術技能服務實力。(汪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