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就加強學校勞動教育做出了總體規劃和具體指導,提出:“勞動教育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制度的重要內容,直接決定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勞動精神面貌、勞動價值取向和勞動技能水平。”我國改革開放的深入發展以及共享發展理念的提出,為人民打造了創造財富、實現美好生活的勞動空間。但隨著經濟改革的深入,“勞獲矛盾”“勞動者權益保障”“數字革命對勞動的沖擊”“重腦力輕體力”等問題也不斷出現。在此背景下,我們應該構建怎樣的勞動觀?應引導勞動人民以怎樣的態度和方式去勞動?這是新時代社會主義建設面臨的重要課題,也是學校教育應重點回應的現實問題。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將“勞”與德、智、體、美并列,納入教育方針。引導人民進行辛勤勞動、誠實勞動、創造性勞動,是新時代勞動教育的重要理念。
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勞動價值觀
辛勤勞動是勞動者的基本態度。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闡釋勞動的時代意義,倡導人民以辛勤勞動托舉中國夢。這既傳承了中華民族“功崇惟志,業廣惟勤”的傳統美德,也進一步彰顯了新時代的馬克思主義勞動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邁進新時代,社會的主要矛盾已經由“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轉變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無論是“物質文化需要”還是“美好生活需要”,都需要每一個勞動者以“辛勤勞動”來獲取。正所謂,“民生在勤,勤則不匱”。
隨著社會的發展、科技的進步以及生活水平的提高,資本、知識、技術、信息在生產生活中的力量不斷凸顯,人們的勞動觀念發生了很大變化。部分青年對勞動的理解出現偏差,好逸惡勞、渴望不勞而獲、盲目消費、商品拜物教等現象出現。為了應對這些問題,勞動教育應著重引導個體樹立正確的勞動價值觀。一方面,基于馬克思的勞動價值理論,幫助青年理解勞動是財富的源泉,認可“按勞分配”原則,摒棄好逸惡勞、不勞而獲的不良思想。另一方面,站在人類社會歷史發展的宏觀高度以及個體成長成才的微觀視角,幫助青年理解勞動在推動歷史發展和幫助個體圓夢上所發揮的重要作用,從而尊重勞動、辛勤勞動。
塑造誠實勞動的社會風氣
誠實勞動是勞動者的內在道德要求。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強調以“道”獲“利”。步入新時代,在經濟全球化、信息化、網絡化的市場經濟環境中,在物質主義與利己主義涌現的社會背景下,以“道”獲“利”的倫理規范正在接受時代的拷問。在這個背景下,誠實勞動的理念和規范是新時代所必須倡導和落實的。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的,“人世間的美好夢想,只有通過誠實勞動才能實現;發展中的各種難題,只有通過誠實勞動才能破解”。而何為新時代的誠實勞動?在本質上,誠實勞動強調的是勞動者積極實干,而不是投機取巧。表現在社會關系上,即要求堅守公平正義,反對損公肥私、損人利己。在經濟形態上,誠實勞動反對資本欺詐,反對違法亂紀。特別是在虛擬經濟時代,反對網絡詐騙。在人與自然的關系上,誠實勞動要求綠色發展,不以犧牲生態為代價換取經濟發展。在社會文化培育上,誠實勞動意在實現“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文化形態,使每一個勞動者都具備勞動自覺和勞動獲得感。
在新的時代背景中,勞動教育的定位和內涵都呈現出許多新特點。但是無論如何變化,作為勞動的內在道德要求,誠實勞動是任何經濟形態下經濟發展的核心要求。因此,塑造誠實勞動的社會風氣,是時代賦予勞動教育的重任。具體而言,在勞動教育理念上,應幫助個體理解誠實勞動的重要性,引導其樹立誠實勞動的道德理念;在勞動教育內容上,應著重深化個體對“勞動與資本”“勞動者的權益”“勞動法”等內容的認識;在勞動教育方式上,重在創設勞動市場環境,使個體在實際參與中將勞動認知轉化為具體的勞動行為體驗。
培養鍛煉青年一代的創新能力
創造性勞動是發展社會主義生產力的更高勞動形態。創造性勞動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的必然要求,在人類社會歷史的發展中占據重要地位。在宏觀層面上,創造性勞動是人類解放的關鍵一步。因為創造性勞動使人類不斷超越奴役勞動和謀生勞動,走向體面勞動和自由勞動。在微觀層面上,創造性勞動是現代經濟演變的主要動力。根據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理論,通過技術進步來縮短必要勞動時間,是經濟增長的重要途徑。當前,我國正在進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為了克服人口紅利減少帶來的勞動力優勢下降的問題,實現經濟的高質量發展,我國必須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這需要大力發展創新性勞動,提高社會生產力。
《意見》強調勞動教育要“適應科技發展和產業變革,針對勞動新形態,注重新興技術支撐和社會服務新變化”。新時代,信息技術、大數據、人工智能等不斷影響著勞動人民的生產生活。在社會的勞動時間、勞動工具、勞動形式等都發生了革命性變化的背景下,利用時代機遇鍛煉青年一代的創新能力,是勞動教育的重要使命。一方面,要立足于數字革命時代對勞動者提出的新要求,構建青年一代的核心勞動素養,涉及勞動精神、勞動技能、勞動習慣、勞動思維等內容。另一方面,要以實現社會和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為價值目標,整合多領域知識與技能,將人工智能、數字技術、勞動規范、職業實踐、經濟發展規律等相關內容納入勞動課程,引導青年實現知識的融會貫通,為實踐創造性勞動做出充分準備。
當代勞動教育擔負著培育時代新人的歷史使命,為此,各級學校要以新時代“勞動觀”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意見》,引導學生樹立辛勤勞動、誠實勞動、創造性勞動的理念,讓勞動最光榮、勞動最崇高、勞動最偉大、勞動最美麗的觀念蔚然成風。(鐘飛燕 高德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