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的春天,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打亂了人們的生活節奏。中國人民眾志成城,描繪了一幅生動而又深刻的戰“疫”圖卷:人與人之間的相依相偎,人與自然的不可分割,災難面前的無畏與勇氣,舍己為人的先鋒旗幟……
如今,疫情向好,經歷了“超長假期”的職校生陸續返校。面對這場人生大課,如何讓戰“疫”精神永遠激蕩學生的心靈?在浙江,不少職業院校把思政小課堂和社會大課堂結合起來,將戰“疫”精神融入專業教學之中,為職校生注入“精神疫苗”。
把戰“疫”淬煉成生動的思政課
“中國的疫情阻擊戰初戰告捷,這里不僅有人民子弟兵和醫務工作者的‘最美逆行’,也有基層干部、公安干警、眾多志愿者等沖在一線,我們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國速度、中國治理與中國素質……”4月20日,在杭州市開元商貿職業學校的開學典禮上,校長鄭效其給全校師生上了一堂特殊的思政課。
圍繞這場疫情阻擊戰,鄭效其從哲學的發展觀講到歷史中的“危”與“機”,從提高個人身體素質講到學會生存、學會做事、學會合作……這堂“干貨滿滿”的思政課迅速在網上刷屏。“疫情帶給我們很多改變,改變了我們對生命的理解,重構了我們的學習生活方式,疫情就是一本生動而深刻的教科書,需要我們更多地去探索和發現疫情背后的積極意義。”鄭效其不無感慨地說道。
抗擊疫情的偉大實踐,是一堂鮮活生動、感人至深的愛國主義實踐大課,也是一本青年學子歷練人生、觀察社會、洞察歷史、考驗身心的智慧大書。疫情之下,青年學子應做什么,能做什么?我們依靠什么走到今天,又憑什么續寫未來?為了讓戰“疫”現實產生巨大的“思”能量和“政”能量,把戰“疫”淬煉成生動的思政課,成了不少職業院校的用心所在。
“創作這首歌用了多長時間?”“創作的靈感來自哪里?”……這是杭州科技職業技術學院教師陳金花在給學生上抗“疫”專題課時,對學生胡日上的采訪。前陣子,胡日上創作的一首戰“疫”Rap《高開低走》在網上瘋轉。“設置采訪這個環節,就是為了讓同齡人在交流中碰撞出思想的火花。”陳金花說。
“抗‘疫’專題課是學校為學生量身定制的思政課程,是學校思政課改革的一次重要實踐。”學校黨委書記謝列衛介紹,從2月22日開始,教師們就圍繞生命教育、中國精神、法治教育、制度優勢等主題,開發思政課程抗“疫”專題,課程立足疫情防控中學生感受到的“小確幸”,講好中國的“大發展”,用抗“疫”中的好素材,把思政課講活、講深,不斷增強學生的“四個自信”。
不僅如此,杭科職院信息工程學院還推出了抗“疫”專題“5分鐘思政小課堂”。學院每天將主流媒體中報道的抗“疫”故事發布在學院微信群中,教師按照每節課的課堂內容自行選擇。“5分鐘的時間限定更符合青年學生對‘短頻快’信息的認知習慣,而堅持用每節課的5分鐘講好發生在當下的戰‘疫’故事,是希望學生們保持對社會的關注,意識到每個個體都對社會發展負有責任。”信息工程學院黨總支書記吳龍說。
“7000人,10天,1000張床位,一座高標準的傳染病醫院——火神山醫院拔地而起。建設者在武漢‘封城’的同時,給自己按下了加速鍵,為打造這艘生命方舟傾盡全力;醫護人員用行動擔當‘最可愛的人’的責任,讓1400多名重癥病人,健康地走出醫院……”在浙江省機電技師學院的思政課堂中,師生之間隔著一塊電子屏,但思政教育強信心、暖人心、筑同心的作用卻通過屏幕不斷延伸。
為了讓思政課更有溫度、有深度,機電技師學院深入挖掘戰“疫”中的思政元素,融入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疫情防控工作的重要講話精神、抗“疫”戰場中涌現的先進人物事跡、國際社會對中國此次疫情防控的評價、新冠肺炎防控指南等內容,開出“愛國主義教育”“生態與生命教育”“社會責任感教育”“規則教育”“榜樣教育”“愛與感恩教育”等系列課程,讓學生深切感知“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馬克思主義為什么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么好”,無形中培育愛黨愛國情懷。
將戰“疫”精神融入專業課堂
“你了解火神山醫院的建設速度嗎?火神山醫院為何選址在療養院內、知音湖畔?人、物、機械交通組織及交叉作業如何實現?施工物資和設備如何保證?”……在杭科職院城市建設學院市政工程施工組織與管理專業課堂上,教師陳億琳拋出一個個問題,將項目施工組織的理論教學與火神山醫院建設項目工程的實踐案例緊密結合,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這樣的抗“疫”元素,在海寧市職業高級中學的專業教學中也隨處可見。《應對安全事件》一課中增加了突發公共安全衛生情況處理及標準7步洗手法等相關內容;《餐飲管理》一課以“武漢‘百人廚師團’挺身而出,日均2萬份盒飯支援抗‘疫’一線”為例,號召學生勇于擔當,走技能成才、技能報國之路,為打贏疫后的民生保衛戰、經濟發展戰貢獻智慧和力量;《物流與配送》一課讓學生討論疫情下武漢醫療防護物資的運輸和分配如何更準確、高效……抗“疫”熱點帶動了專業課知識點傳授,也帶熱了學生們的心。
海寧職高語文教師徐燕英專門為高三學生開設了“庚子戰‘疫’”思辨讀寫課《災難與警鐘》,通過《現場篇》《吹哨人》《逆行者》《受難者》《戰“疫”記》《與之同裳》《長警鐘》《幾份關于疫情的試卷》8個章節,在真實的情境中驅動讀寫。“把抗‘疫’過程中涌現出來的英雄人物和感人事跡,轉變成鮮活而震撼心靈的素材,以學科素養為綱,以讀、寫活動為主線,以思辨保其品質,讓語文學習真正發生,這才是語文的疫情課程。”徐燕英說。
“當困難來臨的時候,請你舉起你的左手,左手代表著方向,它不會向困難低頭……”不久前,余姚市職業技術學校2017級學前教育專業2班學生于紅的這套“童心抗‘疫’,同心防疫”幼兒舞蹈系列作品,被教育部職業院校教育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平臺采用,供全國中職學校學前教育專業師生教學所用。如何正確打開“疫情”這本教科書?該校學前教育專業教師張銀燕帶領學生展開了“童心抗‘疫’、同心防疫”幼兒舞蹈創編教學的行動研究。基于疫情背景、學科特色、崗位需求,張銀燕將目標整合,為學生科學定制活動性、開放式課程,并引導學生以“小老師”的視角投入教育實踐。
在張銀燕看來,這既是對學前教育專業學生實踐能力和職業素養的培養,也是深入踐行陶行知“生活教育”最真實的命題與課程。(胡夢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