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好勞動教育這門必修課,中小學校應切實用好教師自身這本最生動的“養成教材”。
“教師在默默耕耘的身影”,每一天都可以讓學生讀到“勞動最光榮”的生動詮釋;“教師和學生一起勞動的情景”,每一回都可以讓學生捕捉“勞動最快樂”的真切體驗;“教師揮汗指導的場景”,每一幅都可以讓學生收獲“勞動最美麗”的感動和理解……筆者認為,只有激活教師自身的主導地位,才能從學生身邊的“小事情”“小興趣”“小活動”入手,將勞動教育有效地融入日常教育,培養學生的勞動興趣,提升學生的勞動素養,真正做到“五育并舉,全面發展”。
堅持一個“主動示范”好習慣,展現日常勞動的服務狀況,呈現勞動帶來的快樂效果,提高勞動教育的感染指數,如此,教師才是勞動教育自然的“啟蒙教材”。首先要擦亮教師勞動服務的“示范鏡面”。在校園生活中,時時處處都可以看到教師們熱愛勞動的場景,為充分挖掘其示范引領價值,學校可以運用校園網、顯示屏、校報校刊、文化櫥窗等陣地生動呈現;也可以定期開展“老師最美的瞬間”主題活動,或開展征文展評,或舉行繪畫比賽,讓學生從教師身上深入感受勞動的價值,“喚醒”學生自覺參加勞動的熱情。其次要豐富教師勞動技藝的“魅力窗口”。教師可在示范、啟發、引導的教學過程中輕松自如地展示自己的勞動技藝,不錯過向學生展現“勞動創造美”的機會;學生勞動比賽中,教師還可即興一展身手,在烘托活動氣氛的同時也向學生傳遞“勞動最快樂”的理念;與學生家長一起比拼“勞動絕技”,讓學生經歷“眼花繚亂”“贊不絕口”等不同程度的感染和激勵后,自然會對勞動產生濃厚的興趣。
打造一個“主動規范”好環境,融入課堂教學的自覺滲透和校園環境的主動引導,優化勞動教育的熏陶細節,如此,教師才能是勞動教育高效的“指導教材”。首先要提升校園熏陶指數。教師除了時時給予學生示范之外,還應在自己參與的校園勞動中處處給予學生指導,對于積極的學生充分褒獎,及時提升其榜樣效應;對于消極的學生應即時提醒,在評價中進行強化,促其轉變;對無法適應勞動崗位的學生應耐心指導,突出自身激勵性評價的規范職能。在教室文化策劃、校園環境方案制定過程中及時提出自己的意見建議,切實融思想道德、勞動教育于校園文化建設之中,提升其潛移默化效果。其次要提高課堂滲透效果。教師應該充分挖掘自身學科所蘊含的勞動教育元素,在教學情境中相機切入感染學生的勞動畫面,在話題導入環節中注意呈現感動學生的勞動記憶,在師生互動中隨機開展激勵學生的勞動體驗,有效提高學生動手能力,激發其創造力。
搭建“全面協作”的一個好平臺,激活良好家風的潛移默化作用,鏈接校園內外的主題平臺,豐富勞動教育的體驗過程,如此,教師才能是勞動教育鮮活的“拓展教材”。首先要凸顯家校互動中的指導身份。教師應積極指導家長與學校同步開展好勞動教育,參與編寫家教指導校本課程,轉變家長的勞動教育觀念,向家長普及勞動教育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技巧,使家長盡快成為勞動教育的實踐者和協助者;認真使用家校同步勞動實踐手冊,對學生勞動實踐細節進行精心指導和規范,真正讓家校同步形成“人人知勞動”的良好氛圍,引導家長有計劃、有步驟地指導孩子參與家務勞動。其次要激活課外實踐中的主題資源。在校內外大型活動中和特別區域創設一些“主題崗位”,教師通過競聘、獎勵等方式推出“上崗勞動者”,或者安排學生采訪校園內外平凡崗位的勞動者,了解他們的崗位職責,感受他們為了身邊人的生活方便所付出的辛勤勞作;開展“主題評選”“主題征文”活動,引導學生深入社區開展志愿勞動,在班級里、家庭中主動承擔一些力所能及的勞動任務;利用不同節日創設“實踐主題”,按照年齡開展整理衣物、環境打掃、釘紐扣、醬菜制作等不同勞動競賽活動;邀請附近社區的勞模開展專題講座豐富“人物主題”,從不同的事跡中感受勞模精神……擦亮各種主題實踐中的勞動精神,引導學生學習崗位本領,懂得勞動不易、勞動光榮,學會感恩。(賈憲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