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全省中小學全面復學。但在一定意義上,職教生的復學早就開始了。
自2月20日省教育廳下發 《關于做好職業院校學生頂崗實習支持企業復工復產的通知》(下稱《通知》)以來,全省共有71020名職業院校學生頂崗實習,其中高職學生42192名,中職學生28828名,服務企業41081家。
浙江是職業教育大省,疫情之下,浙江職教的人才培養質量和組織動員能力正經受洗禮和挑戰。
復工復產之初,企業普遍面臨人員難復工或復工不達產、訂單交付能力不足等困境,職教生臨危受命、及時補位,一段產學融合的蜜月期由此展開。
國際疫情持續蔓延,供應鏈受阻、資金鏈緊張,企業訂單減少、銷售困難,學生實習、就業崗位隨之收縮,但危境之下,浙江職教找到了新的機會。
疫情之下,浙江職業教育會迎來哪些發展機遇,困難和挑戰又在哪里,帶著這些問題,記者連日來進行了調查。
頂崗補位保生產
王博遠是永康市職業技術學校數控171班的學生。3月1日,包括他在內的37名永康職技校學生進入浙江飛哲工貿有限公司頂崗實習。
“人生中第一次實習,就成了支持復工復產的一員,這是我沒有想到的。”王博遠說。
飛哲工貿是全球最大的壓鑄采暖散熱片生產廠商,同時也是永康外貿型企業中的佼佼者。由于訂單很多,大家每天都很忙。“每條生產線都有計劃產量,我對步驟不熟悉,一開始總完不成。”王博遠說,生產班長提出要跟他比快慢,結果班長平均每分鐘能完成3.5個,他只能完成2.5個。“不過一個多星期后,我的效率就趕了上來。”
“頂崗實習讓我明白了學校里學的理論和進行的大量實操到底有什么用處,也知道了自己有哪些短板,現在我學習起來更有動力和針對性了。”王博遠告訴記者。
對職教生來說,頂崗實習本就是必不可少的成長環節。真實的工作場景更能激發人的潛力、練就過硬技能,質量意識、安全意識乃至為人處世的哲學則需要在職場中磨練。
疫情之下,老員工難以按時返崗,企業的許多重要崗位借助職教支持得以正常運轉。這些崗位不僅讓職教生有更多機會經受鍛煉,也讓一大批職教老師大顯身手。
前不久,26歲的溫州職業技術學院教師鮑必輝坐上了從溫州開往蚌埠的動車。浙江省溫州輕工機械技術創新服務平臺的服務企業——安徽奧普汽車制動有限公司的一些生產線設備沒來得及在年前完成升級改造,企業多次來函希望溫職院派出技術服務人員。出差11天,鮑必輝順利完成了剩余生產設備的改造,企業也向溫職院發出了更多技術服務訂單。
據悉,溫州市委組織部組建了15個專業服務團和10個專家服務團助力企業渡過難關,服務團中就有許多職教老師。他們不僅以最高的效率解決企業遇到的技術性難題,還把最新科研和技術革新成果及時應用到企業的生產經營中,為溫企復工復產按下快進鍵。
在寧波,面向寧波“246”產業集群中的綠色化工萬億級支柱產業和生物醫藥千億級戰略新興產業,一大批職業院校正通過創新研發為行業轉型升級賦能。
寧波萃英化學技術有限公司是一家主營醫藥中間體的高新技術企業。2月25日復工后,寧波職業技術學院化學工程學院教師陳艷君博士投入到了萃英氘代產品研發的工作中,每天工作10小時,周末也不休息。
3月中旬,萃英化學年產4噸氘代試劑生產線正式上線了。萃英化學的總經理吳濤說:“幸虧陳艷君博士幫我們及時解決了氘代試劑批量生產的純化問題,才能讓我們第一時間復工復產。”之前,國內的氘代試劑產品基本依賴進口,而陳艷君博士參與研發的氘代氯仿,每公斤價格要比進口便宜約300元,參與研發的另一氘代試劑氘DMSO,每公斤能便宜2000元。
正如《通知》中所說:“職教支持企業復工復產,既是落實人才培養方案開展教育教學的現實需要,又是履行職業院校社會責任的重要體現。”經過這次疫情,對企業來說,職教的作用更明顯了,產學融合由此邁向更深層次。
產教結合強電商
企業復工復產進度加快,勞務鏈上的矛盾逐步得到緩解,但國外疫情加速擴散又讓企業復工復產面臨新的挑戰,庫存積壓的問題已經顯現。
永康的一家外貿企業——浙江飛劍工貿有限公司董事長夏飛劍主動對接永康職技校,希望與電商專業加強合作。夏飛劍說,飛劍工貿現已啟動“全員銷售”,拓展內銷市場,當前最需要的是“抖音”人才、“快手”人才。“可以通過工學結合的方式,讓電商專業的學生成為企業當前最急需的網絡直播銷售人才。”
趁現在生產不太忙,夏飛劍還提出讓企業的藍領工人入校進行技能等級培訓,把產能未恢復的“空窗期”變成人力資源提升的“閉關期”,而永康職技校內以企業命名的“飛劍智能制造班”繼續保持原有規模,不僅為自己企業也為整個行業培養、儲備人才。
疫情之下,傳統外貿受沖擊較大,跨境電商卻絲毫沒有放慢擴張的腳步。
溫州職業技術學院國際貿易專業教授魯丹萍正參與關于“全球產業鏈供給海外倉”的調研。在走訪了溫州當地的跨境電商園和許多外貿企業后,她得出判斷:線上銷售、跨境電商等新業態正助力外貿型企業加快轉型升級,復合型的跨境電商人才缺口還很大。
2019年12月,中國(溫州)跨境電商綜合試驗區獲批,2020年3月溫州又獲批綜合保稅區。魯丹萍建言,應鼓勵地方高校將電子商務、物流管理、國際貿易、報關與國際貨運、國際商務、商務英語、市場營銷等專業整合成跨境電子商務專業群,培養外貿型企業所需要的“通才”。
船小好調頭。這句話常用來形容浙江眾多的中小微企業,它們既有與風浪周旋的韌勁,又有敏銳而務實的靈活性,而浙江的職教也具有適應力強的特點——職業教育緊跟企業技術發展趨勢,動態調整專業結構,培養出來的學生上手快、能干活、能吃苦,對企業來說,來了就能用……市場需要什么樣的人才,職教就培養什么樣的人才。全國職教協會副會長、浙江機電職業技術學院院長丁金昌說:“職業院校只要圍繞區域產業集群或產業鏈來打造專業群,圍繞產業鏈打通職業教育鏈,必能穩中求進、化危為機。”
智能制造有機遇
浙企“大華”富陽生產基地主要生產用于疫情防控的紅外熱成像鏡頭,浙江機電職業技術學院機械技術系工程創新班的貝時時從3月初起就在這里頂崗實習。
富陽生產基地復工后一直生產繁忙。“大家干勁都很足,企業不強制加班,但訂單那么多,大家晚上都會主動加班。”貝時時說,公司統一給他們安排了6人間宿舍,疫情防控措施做得很到位,休息時他會和同學們通電話。“我發現,我們專業的同學找實習都很順利,而且都還在企業里。”
疫情期間,制造業“冰火兩重天”。傳統制造企業步履維艱,而已完成智能制造轉型升級的企業只需少量專業人員就可實現自動化生產,企業的生產進度有保障,還有效避免了復工后員工聚集作業的風險。因此智能制造專業的學生不僅實習崗位好找,而且生產任務飽和。
“疫情對職教生的實習、就業帶來的壓力,也要根據學校、專業的不同具體分析。”杭州職業技術學院特種設備學院副院長潘偉峰分析,旅游管理類服務性專業的學生實習、就業面臨較大壓力,而那些產業鏈完整度高、市場競爭力強的崗位所對應的專業,用人需求依然旺盛,信息技術、高端制造等領域的技術技能人才,就業情況還逆勢上揚。
金華職業技術學院機電工程學院院長戴欣平是金華市電動(園林)工具行業的首席專家。一個多月前,金華市科技局組織金華市制造業“八大細分行業”的專家入企走訪,戴欣平在金華當地的電動工具企業連續走訪了5天。
“一家武義的企業提出希望學校派出技術人員對他們的兩條生產線進行自動化改造,初步定在今年6月份。”戴欣平說,一場疫情讓制造業企業加快了“機器換人”的進度。
疫情給制造業帶來巨大沖擊,但也孕育著新的機遇。疫情倒逼我國制造業加快轉型升級,提升創新力,進而在全球產業鏈分工中占有更加重要的地位,而我國制造業轉型升級的關鍵就是推動智能制造產業發展。
浙江機電職業技術學院有兩個全省領先的智能化生產實訓基地——智能制造技術基地和智能控制技術基地,智能制造主要針對機械技術系,智能控制主要針對電氣電子技術系。實訓室不僅用于學生實訓教學,也幫助企業解決數字化改造、智能化提升中的技術問題,并為企業員工開展培訓。
浙江機電職業技術學院科研與產學合作處處長陳云祥告訴記者:智能制造屬于傳統制造與信息技術的交叉領域,在我國的發展尚處于初級階段,行業人才缺乏已成為制約智能制造發展的重要瓶頸。據分析預測,2020年智能制造領域人才需求750萬人,人才缺口300萬人。到2025年,人才需求900萬人,人才缺口450萬人。
前段時間,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會同市場監管總局、國家統計局發布了智能制造工程技術人員等16個新職業信息,未來幾年將催生出數百萬智能制造工程技術從業人員。培養支撐服務智能制造相關領域技術發展的人才,將成為職業教育發展的強大驅動力。(石天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