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后,由互聯網貫通的“地球村”,也在進行著一場激烈的“輿論戰”。因此,如何守好政治立場、傳遞中國聲音、樹立國際形象、提升媒介素養,不僅是傳媒工作者面對的巨大挑戰,更是傳媒教育界肩負的重大使命。
媒體功能的全覆蓋亟待復合型傳媒人才培養。面對媒體格局新變化,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四全媒體”的概念,即全程媒體、全息媒體、全員媒體、全效媒體。全程化,指互聯網移動媒介對受眾社會生活的全時空覆蓋。疫情期間,全民“閉關”全網“上線”,信息的全時空覆蓋就更為重要。實現全時空信息服務,必須強化社會學、傳播學、交通運輸、信息科技等的學科融合。全息化,主要是指VR(虛擬現實)、AR(增強現實)、MR(混合現實)等全息影像技術的時空再造。疫情期間,利用VR技術可以滿足居家購物時對商品眼見為實的需求。全息影像的時空建構,需要設計學與理工科的復合型人才。全員化,即從“人—媒介”轉變為“人—財—物”的全面鏈接。疫情期間,根據云數據統計,官方公布防控物資告急通告,廣大網民網購救援物資并定向投遞,極大彰顯了融媒體的全員化特性,這需要經濟學、管理學、傳播學、信息科技等學科的融合與復合型人才培養。全效化,指各類應用匯聚在同一互聯網媒體平臺上,功能空前豐富??梢?,媒體功能的全效覆蓋,撬動了學科互鑒的杠桿,并推動著復合型人才培養的教育工程。
新時代傳媒教育應在“大思政”格局的指導下開展。傳媒教育關系到國家意識形態的關鍵領域,因此,對傳媒人才的培養,要首先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傳媒教育教學全過程。將堅定理想信念、厚植愛國情懷、加強品德修養放在知識傳授、技能訓練之前,以服務國家戰略為導向,引導傳媒人才立志肩負起民族復興的時代重任。
新時代思政教育可深度融合到傳媒教育當中。我國正在進入一個傳媒產業深化改革與快速發展的關鍵時期,傳媒教育與傳媒產業聯動,已率先進入緊跟時代前沿的創新發展期。融媒體環境下,網狀的傳播格局、多渠道深度參與的接受模式,改變了一線型的傳統教育形式。目前,依托傳統課堂的傳媒專業教育早已不能滿足學生個性化、定制化以及即時性的學習需要,這對思政教育的創新發展不失為一種啟示。思政教育可以相對領先、新銳的傳媒教育為依托,將思政教育融入傳媒專業課堂中,充分挖掘專業課程的思政教育資源,使學生在傳媒專業學習中也可以潛移默化地獲得思政教育的啟示。(段鵬 北京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