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給全世界帶來了巨大的沖擊,社會各行各業都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困境與挑戰。但危機中也孕育著無限可能,這場疫情“大考”加速了技術淘汰和企業的轉型升級,新技術、新職業、新崗位不斷涌現……
面對契機,和經濟社會休戚相關的職業教育如何置身于產業振興、技術創新、人才供應的價值鏈體系中,實現和產業經濟的深度融合?近日,一場由浙江省中華職業教育社主辦的以“疫情給產教融合帶來的機遇與挑戰”為主題的職教沙龍,聚焦的正是這一話題。
職業教育≠職業學校教育
疫情讓校企重新認識產教融合
受此次疫情影響,很多企業都在復工復產初期出現了一定程度的“用工荒”。在這個特殊時期,省教育廳及時印發《關于做好職業院校學生頂崗實習支持企業復工復產的通知》,有序啟動職業院校學生實習尤其是畢業班學生頂崗實習計劃。一時間,成千上萬名職校生站了出來,積極投入復工復產的大潮之中,極大地緩解了企業用工短缺的問題。
杭州第一技師學院院長楊國強對此深有體會:“2月22日,學校首批130余名學生被派往30多家校企合作企業;3月15日,全部學生集結到位……校企雙方抱團取暖、并肩作戰,深刻印證了職業院校走產教融合之路的必要性,也讓企業看到了校企合作在關鍵時刻的作用。”
“疫情提供了一個對產教融合再思考的契機。”這是主題沙龍中與會嘉賓共同的感受。省職教社副主任、省人力社保廳原副廳長仉貽泓說道:“產教融合提了很多年,但職業教育人才供給側和產業需求側始終存在‘兩張皮’現象。企業不了解自己核心崗位需要具備的核心技能,無法向學校提出具體的人才需求;學校培養的是通用型人才,無法適應企業的現實需要。疫情期間復工復產的考驗,凸顯了技術技能型人才的重要性,使企業明晰了核心崗位對人才的需求,也讓職業院校意識到,在企業主體作用沒有凸顯的時候,學校更要主動出擊。”
正是基于這樣的思考,浙江金融職業學院在辦學場地受限的情況下,依然將實訓大樓整整一層用作浙商銀行的實訓基地。“只有將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對接,教學過程與業務流程對接,實訓場景與工作環境對接,把培養人才的規格與企業需求相結合,才能助力學生更好地就業。”浙江金融職業學院副院長郭福春如是說。
“職業教育不等于職業學校教育,多元辦學、企業辦學是職業教育的必然趨勢,要站在國家大戰略、大背景下審視產教融合,以更開闊的視野,促進多元主體參與,促進教育鏈、人才鏈、產業鏈、創新鏈之間的有機融合。”溫州科技職業學院學報編輯部主任沈佩瓊拋出了自己的觀點。
誠如省職教社常務副主任王利月所言:“在全球科技競爭與中美經貿摩擦的大背景下,產教融合不斷被賦予新的內涵與使命,要著眼于國際國內雙循環格局構建,緊貼產業結構調整和經濟轉型升級需求,推動產教深度融合。”
產教融合出現冷熱兩極
構建校企共贏的利益機制是關鍵
2015年以來,國家一系列綱領性文件陸續出臺,期望通過持續深入推進產教融合改革,解決科技革命、產業變革、教育系統之間的結構性失衡問題。然而,這條路并非一帆風順,校企合作處于“一頭冷、一頭熱”的深水區。“合作不穩定、難持續、淺層次、難深入”是校企雙方在產教融合中普遍遭遇的瓶頸。
紹興市職成教研究會副會長錢金星分析了其中原因:“校企雙方目標、訴求不同,企業是用人主體,以盈利為目的,學校是育人主體,以人才培養為目標。沒有充分考慮企業主體地位和利益訴求,是企業參與職業教育積極性不高的重要原因。”
疫情期間,企業出現“用工荒”,僅僅是在復工復產初期所遭遇的短暫困境,通過頂崗實習支持企業復工復產只是權宜之計,在疫情防控常態化的背景下,產教融合如何走向深入?沙龍中,與會嘉賓陷入了沉思。
“只有構建雙方互利共贏的統籌協調機制,產教融合才能深化。”王利月說道,“產教融合不僅僅是職業院校和企業兩家的事,政府的統籌尤為重要,政府部門應加強制度供給,深化政策落實。”
沈佩瓊的觀點和王利月不謀而合:“當前亟待解決的現實問題是推動產教融合從發展理念向制度層面落地。”她認為,產教融合是跨界的綜合性工作,政府、行業、企業、學校等都是利益相關者,他們在產教融合的過程中扮演著不同的角色,有著各自的訴求,相關利益群體要走得更遠,需要平衡并滿足多元主體的利益訴求,搭建產教融合服務平臺、建立長效補償機制。
而在楊國強看來,對職業院校而言,產業是職業教育創新發展的重要依托和沃土,離開產業,職業教育就是無米之炊;對企業而言,職業教育是培養技術技能人才的主陣地,是支撐產業發展的人才源泉。落實到技術技能人才培養上,就要更注重產教的協同性、契合性,形成更緊密的供給聯動機制。
人才缺口助推校企融合
產教融合要從開放辦學走向共建生態
突如其來的疫情“大考”使得旅游行業突然踩下“剎車”,各大直播平臺推出的“云上旅游”風起云涌,復合型導游人才的培養迫在眉睫。
根據《2018中國民政統計年鑒》統計,截至2018年年底,全國失能、半失能老人約有4063萬,僅有千分之一的老年照護需求得到滿足,相關專業人才極度緊缺。
這是沙龍中,杭州市職教社秘書長張靈仙拋出的兩個現象。
“在此次抗‘疫’行動中,我們看到了紅外體溫檢測、在線診療、醫護機器人等科技產品的廣泛使用與支持。疫情是加速技術淘汰和技術升級的動因,如何緊跟新技術尤其是智能技術的發展,促進技術技能的高度融合,是職業院校人才培養面臨的一道大考題,這就要求產教雙方的各種資源互相轉化、互相支撐,形成一個良性互動的全新生態體系。”浙江工業大學中國職業教育發展與評價研究院執行院長陳衍一語中的。
“此次疫情帶給我的體感特別強。”亞廈集團副總裁張旻深有感觸地說道,“疫情之下,企業經營方式、經濟發展模式都發生了深刻改變,職業教育與行業企業之間的關系變得更為緊密,產教融合成為產業轉型升級和職業教育人才培養質量提升的雙向需要。”
就在今年5月,由亞廈集團和杭州職成教研究室聯合發起的杭州市建筑裝飾產教融合聯盟正式成立。“作為全國建筑裝飾行業龍頭企業,亞廈集團8年投資12個億研發裝配式內裝全產業鏈。我們希望借助聯盟重新調整產業鏈、創新鏈、人才鏈、教育鏈,使他們融合到創新生態系統中,強化共同意識,推進共同行動。”張旻說。
杭州市職成教研究室副主任洪彬彬同時指出,新的消費需求給職業教育帶來新的機遇,職業院校也要敏銳捕捉相關行業、產業的發展變化。針對新技術催生的職業、崗位、技能變化,調整傳統專業的人才培養定位,助力企業轉型升級。(胡夢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