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地攤經濟”是一個熱門詞匯。各地關于“地攤經濟”的政策與舉措相繼出臺,各類媒體關于“地攤經濟”的報道與評論也瞬間火爆。由于“地攤經濟”觸及民生和社會的末端神經,因而引發了全民的討論:如果讓你去擺地攤,你能有什么絕活?也有人自嘲:“擺地攤可是個‘技術活’,不是人人都能勝任和成功的。”擺地攤的“技術”,不僅體現在貨品采購、攤位選址和布置等顯性層面,更體現在貨品定價、營銷方式、顧客招攬等隱性層面,兩者相得益彰,缺一不可。
前幾日,筆者所在學院召開選修課開設與校本教材開發研討會議。面對琳瑯滿目的選修課和五花八門的校本教材初稿,筆者突然意識到,這不也是一種“地攤經濟”嗎?看著參會教師自信滿滿地推介自己的選修課程,筆者認為他們已經擁有了“擺地攤”的能力。
毫無疑問,這里所說的“擺地攤”,不是要職校教師去賣商品,而是引導其充分發揮自己的特長,開發和開設若干接地氣的選修課程,使學生的學習由“被灌輸”變為“自主選課”,由“滿堂灌”變為“做中學”“玩中學”,由“營養單一”變為“多品種搭配”,由“固守專業”變為“跨界學習”。
筆者認為,根據“擺地攤”的“技術”要求,職業院校應重視培養職校教師“擺地攤”的能力。
首先,職校要有客戶理念和市場意識。“擺地攤”的商人都明白客戶是上帝,只有贏得客戶才能獲得利潤。然而長期以來,學生卻一直是被管理的對象。學生必須完成指定的學習任務,因而絕大部分教師習慣于按照人才培養方案和教學大綱的要求,按部就班地備課、上課、考試。這就不可避免地造成部分學生不愛學習,而那些愛學習的學生也無法選擇自己喜歡的學習內容。在未來的終身學習時代,學生將成為學校的“客戶”,其學習的自主性更大,目的性更明確。學校和教師的服務意識、市場意識必須同步跟上。
其次,教師要有“斜杠”意識和跨界思維。擺地攤不同于開專賣店,相比后者,前者更需要通過琳瑯滿目的貨品招攬顧客,進而獲得豐厚的利潤。未來的教師將由管理者變身為服務者,由課程的執行者變為推銷者,角色的變更,勢必要引發觀念的更新。為了吸引更多學生聽課,獲得學生點贊,教師要重視終身學習、跨界學習,實現一專多能,贏得學生的喜愛。學校可以引導教師充分發揮自己的特長和愛好,嘗試開發獨具特色的校本選修課程,既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學習選擇,也為自己的跨界成長創造實踐機會。
第三,教師要有創新教學方式的意識。“地攤”要盈利,離不開攤主的“吆喝”。學習效果的提升同樣離不開教的技巧和學的策略。編寫校本教材,不僅內容要豐富多彩,呈現形式也要符合學生需求,尤其是蘊含其中的教育教學方法要符合學生的認知特點和職業教育的教學規律,要與學生的興趣導向和職業發展需求相吻合。對于職業教育而言,項目化教學、任務驅動式教學被公認為行之有效的學習方法,而理論與實踐脫節的單向灌輸則會導致事倍功半、勞而無功。(王壽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