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代下如何理解勞動教育?勞動教育的實施要注意哪些方面?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四個關鍵去把握:
勞動教育的創造性與實踐性
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勞動創造美好生活”,豐富了勞動的內涵,也豐富了馬克思勞動教育理論。“創造性”已成為勞動教育的時代強音。
《意見》從“創造性勞動”“創造性勞動能力”“創造性解決問題”三個方面賦予了勞動教育中“創造性”豐富的內容和內涵。“創造性勞動”是從勞動的性質和形態來說,表現為勞動中具有勇于創新、敢于創新的精神,在勞動過程中發現并運用智慧創造性地解決問題,產生創新性的勞動成果。在知識經濟社會與人工智能時代,大量的勞動是“創造性勞動”,區別于簡單、重復的勞動,“創造性勞動”體現了勞動教育的時代性。“創造性勞動能力”明確了勞動教育的目標,“創造性勞動能力”不僅是勞動教育適應新時代、滿足國家發展的體現,更是對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必備能力的描述。人類的活動包括認識活動和解決問題活動。強調“創造性地解決實際問題”,從勞動教育的內容和實施角度體現了勞動教育不是系統地學習文化知識,而是運用各學科知識來解決問題,在科學探究、創新設計的過程中,在動手實踐、出力流汗的過程中,體認勞動價值,形成正確的勞動價值觀和勞動品質,發展創新思維,培養創造性勞動能力。
勞動教育具有實踐性。勞動是面向真實問題的探索活動,是人們親力親為的動手實踐過程。因此,一方面勞動教育要面向真實生活世界和職業世界,溝通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校外教育;另一方面勞動教育要以動手實踐為主要方式,以親歷勞動實踐引領學習方式變革。讓學生在問題解決過程中進行科學探索、工程設計、技術實踐,應用學科知識,實現動手與動腦相結合,在應用學習、設計學習、項目學習、操作學習中培養學生實踐應用能力。
從勞動教育的創造性與實踐性來說,技術與工程領域無疑是一個很好的結合點。技術與工程是創造性的實踐活動,技術與工程領域中的勞動是有組織、有規劃的、知識密集型的創造性的勞動。技術與工程中的創意、設計、實踐、產品等重要屬性和要素可以成為勞動教育課程的主要內容。技術與工程不僅可以落實創造性勞動,而且可以貫穿日常生活勞動、生產勞動和服務性勞動,成為勞動教育實施的主線。
勞動教育目標的整體性與結構性
勞動教育目標的整體性與結構性,指的是勞動教育目標具有與其他四育既關聯又獨立的結構形態,構成我國教育完整的育人目標,其本身具有特定的結構形態。
勞動教育具有獨有的育人功能,又具有勞動樹德、增智、強體與育美的功能。勞動教育是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的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勞動教育與其他四育相互依存、相互促進。因此,我們倡導五育融合的理念,形成教育合力,實現“五育”并舉。
勞動教育目標,涉及思想認識、情感態度、能力習慣等不同方面,包括勞動觀念、勞動精神、勞動能力、勞動習慣與勞動品質多個維度。此外,我們也不能忽視勞動思維的培養。勞動是以人腦的感覺、反映和思維起點的,人的思維貫穿勞動的全過程,人們的動機形成、熱情培育、目標確定、方法選擇等都取決于思維。勞動思維具體表現為生產勞動中以系統分析和比較權衡為核心的工程思維,服務性勞動中以滿足人們需求和需要為核心的設計思維,等等。勞動教育目標還具有層級性,即各個目標具有不同的層級。實施中應把握勞動教育目標的層級性,針對不同的年齡段提出不同的要求。
勞動教育的目標結構決定了其功能。勞動教育的功能在于培養具有積極勞動精神、正確勞動價值取向和必備勞動能力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在思想方面,糾正不勞而獲、不想勞動的錯誤思想,樹立勞動最光榮、勞動最崇高、勞動最偉大、勞動最美麗的觀念。在社會性方面,解決學校教育與社會生活、生產實踐聯系不夠的問題,通過勞動在個人與社會間的紐帶作用,促進個體社會責任、合作交往、自我調節等社會性發展,從而促進個體和社會的協調統一和全面發展。在能力方面,解決教育中動手實踐學習方式不足的問題,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提高動手實踐能力。
對勞動教育目標的結構性把握,要避免過去僅以技能、思想、過程或體驗等某一方面來作為勞動教育總體目標的情況,走向以勞動素養為目標的新時代勞動教育。
勞動教育內容的系統性和針對性
根據新時代勞動教育的目標,勞動教育內容的選擇不僅需要把握內容的整體性、相關性、適應性等系統特點,還需要有一定的針對性。
從內容的整體性來說,勞動教育內容包括日常生活勞動、生產勞動和服務性勞動三方面。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是馬克思主義關于教育的基本原理,也是勞動教育的基本內涵。不同時期,生產勞動有不同的形態。工業革命前,農業是重要的生產勞動,工業革命以來,生產勞動從農業為主向制造業為主轉移,而科技服務、創意設計、現代物流等第三產業的服務性勞動比重開始不斷增加。強調勞動教育內容的整體性,正是對勞動教育時代性的把握。
勞動教育內容具有相關性的特點。一方面勞動教育內容不應孤立地存在,而是與學科內容具有相關性,從而起到勞動教育溝通學科教學,學以致用的作用。另一方面生活、生產、服務勞動三者之間具有相關性。以“打掃、整理自己的房間”為例,項目統整了生活勞動、生產勞動和服務性勞動。勞動教育內容還具有適應性的特點,即內容選擇應考慮當地和學校的實際,充分利用當地的資源。
勞動教育內容的針對性,指的是內容要指向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培養這一終極目標,這意味著內容既要與促進學生發展這一目標相匹配,也要與教育為社會經濟建設奠定基礎這一功能匹配。就前者來說,在內容選擇時應針對學生年齡特點進行安排,低年級以日常生活勞動為主,隨著年級增高,逐漸增加生產勞動和服務性勞動。就后者來說,勞動教育的實施可以有所側重,體現地域性,與浙江經濟發展相適應。
強調勞動教育內容的系統性,就是倡導系統分析和設計內容,從多個維度來思考和把握,避免局部、割裂地實施勞動教育,避免局限于某方面勞動而片面地實施。
實施途徑的多樣性與評價的引導性
新時代勞動教育實施不能狹隘地局限于某方面,而應看到其實施途徑的多樣性,包括學校學科教學中的勞動教育,多種形式的校內勞動、家庭勞動、校外勞動等。多途徑的勞動教育實施需要學校發揮主導作用。
要強化學科教學中融入勞動教育元素,將勞動觀念、勞動精神、勞動能力、勞動習慣和品質的培養融入教學目標和內容中,同時強化知識應用,將社會生活中真實的問題引入課堂,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要規劃勞動教育課程與課外實踐的溝通。《意見》要求,整體優化學校課程設置,在大中小學設立勞動教育必修課程,系統加強勞動教育,中小學勞動教育課每周不少于1課時。我們不能孤立地看待或實施這1課時,而應當從課內溝通課外實踐角度,讓課堂教學與學生個人生活、校園生活和社會生活有機結合,通過形式多樣的勞動實踐,加強價值觀教育,讓學生養成良好的勞動品質。
要積極發揮評價的引導作用。既要關注學生的平時表現,記錄勞動教育活動情況,將其納入到綜合素質檔案中,又要結合課內外的情況,對勞動觀念、勞動精神、勞動能力、勞動習慣和品質等進行綜合評價。
強調勞動教育實施途徑的多樣性與評價的引導性,是要避免勞動教育實施“窄化”“片面化”“形式化”的問題,克服有勞動沒有教育的問題,促進勞動教育真實地落實。(管光海)